张秀华运用大柴胡汤治疗小儿发热验案举隅
2018-02-09窦亚飞
窦亚飞 徐 毅
(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0)
张秀华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名老中医,师承于河南郑州儿科名医吴南镇先生。笔者有幸跟师坐诊学习,收获颇多。张秀华主任临床多用大柴胡汤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大柴胡汤解析
1.1 方剂来源 大柴胡汤见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条文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以及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大柴胡汤是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7味中药组成,论述太阳病邪传少阳及兼阳明燥结里实的证治。少阳阳明兼证可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急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2]。
1.2 方剂功效与方解 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鷿。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本草纲目》中指出:柴胡苦平微寒,平少阳之邪热;黄芩味苦而薄,中枯而飘,能泻肺火而解肌热;大黄味苦气大寒,荡涤积滞,通利水谷;枳实苦微寒,下气消食,开积破结。四味药同用,直达少阳阳明,击退邪热,和解少阳,是以为表里双解,大柴胡也。以柴胡、黄芩为君,柴胡疏解少阳之邪,黄芩清泄少阳之热。两药合用,和解清热,和解少阳之邪。以大黄、枳实为臣,大黄其性甚速,走而不守,有勇往直前之迅利,推坚荡涤之神功;枳实疏通决泄,破结实;两药合用,泄热通腑,行气破结,内泻阳明热结,达到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治腹中实痛;枳实和芍药相配调和气血,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辛味的半夏与苦寒之黄芩组成辛开苦降之大法。生姜增加了止呕的功用,又解半夏毒,大枣补益中气,大枣和生姜调和营卫且可调和诸药。喻昌在《尚沦后篇》中指出:柴胡、大黄之药,升降同剂,正见仲景处方之妙,柴胡升而散外邪,大黄降而泄内实,使病者热退气和而自愈。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柴胡证仍在,加大黄、枳实、芍药,解其外和其内。全方效力达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
2 张老师对大柴胡汤的认识和运用
张老师认为: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既可单独发生为一疾病,又可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若治疗时机、方法得当,可迅速热退病轻;若治疗有误,方法不得当,恐病重药轻,病情加剧。一般患儿发热就诊,家长最为迫切解决的是这个问题。《伤寒论》原文,大柴胡汤所治疾病病机为邪热在少阳,并于阳明胃热已甚,气结不舒,对于小儿来说,一直有“肺脾不足”的说法。《灵枢·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宣发卫气于体表,肺为华盖,与外界相通,外邪侵袭,首先被犯;外合皮毛,外邪侵袭,皮毛受邪,内合于肺。肺常不足,指的是小儿肺卫功能不足,腠理疏松,外邪侵袭,卫阳不固,郁于体内则发热;脾主运化,主要是运化水谷精微。脾常不足,指的是小儿饮食失节,食积内停,致肠腑积滞内停,郁而化热。因此,小儿发热特点多为不内外因,不论外感六淫,还是饮食内伤均可郁而发热[3]。近代名医秦伯未,十六种退热法中,表里双解退热法论述:表证未除,又见里证,可用疏表清里双管齐下。大柴胡汤组方,符合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运用大柴胡汤,方证对应,自是合情合理。大柴胡汤,表里同治,内外分解,表里双解[4]。张师以大柴胡汤为底方化裁,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张师对此方的临床运用要点:发热患儿病因多为外感六淫和饮食失调,多见舌质红、苔黄或黄厚。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内外邪气交织,致阳气郁遏,故生内热,可见舌质红、苔黄。
加减应用:感受风邪,发热不甚,微咳清涕者,用药亦轻,常用荆芥、防风、桑叶、芦根、苏叶等清轻之品;感受寒邪,发热恶寒无汗,声重咳喘者,用药亦重,常用麻黄、桂枝、杏仁等辛温解表配伍川贝母、莱菔子、枇杷叶、葶苈子等清肃肺气、化痰止咳;感于风热 (临床多见于肺炎、支气管炎),病情急重者,用药亦猛,常用金银花、公英、连翘、柴胡、黄芩、赤芍、前胡、紫草、板蓝根、鱼腥草、大黄、生石膏等辛凉解表,导滞解毒;并配以羚羊角粉0.5~1 g随时服用,以防体温升高。声哑咽痛配伍木蝴蝶、射干、蝉蜕、白僵蚕;津伤液脱伍以葛根、芦根、白茅根;动风夜惊选用天竺黄、青礞石、胆南星、淡竹叶。
煎服法及特殊药物用法:一般3剂药,2天吃完。(8 h服药1次)恐其病重药轻,正如吴鞠通所言:“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大黄另煎先煎轻煎,其他药泡15 min,武火煎煮,水开后文火不超过20 min,轻清之品为取其治上焦如羽的特性;大黄用量20~60 g,大黄总量泡10 min,武火煎煮不超过2 min,1次服完或隔4 h 1次,或可采取直肠给药,迅速消退高热,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直肠给药,因直肠粘膜血管丰富,吸收药物快,可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5]。现代研究认为,只有生大黄才具有很强的泻下作用,且必须采用后下的方法煎煮,正常煎煮或者久煎其泻下力减弱,甚至没有泻下作用[6]。热峰38.5℃,服用羚羊角粉,恐其入血分,耗血动血。
3 验案举隅
案1程某,女,3.6岁。2015年10月9日初诊。患儿发热1天(Tmax39.9℃),伴有咳嗽、清涕、脘腹胀满,大便偏干,2日未解,手心热;查患儿咽充血,扁桃体发炎,I度肿大,米粒样滤泡,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血常规:WBC11.2×109/L,N 0.68,L 0.19。诊断:发热,中医辨证属外感发热兼有里热,治宜疏风解表,清泄里热。处方:金银花15 g,公英15 g,玄参15 g,牛蒡子12 g,葛根15 g,柴胡15 g,黄芩15 g,枳实15 g,赤芍15 g,大黄20 g(先煎),羚羊角1 g(冲服),焦三仙各30 g,莱菔子10 g,青果10 g,薄荷10 g,鱼腥草20 g,芦根12 g,甘草6 g。3剂,2日服尽,8 h服药1次,水煎服。二诊时患儿体温正常,扁桃体肿大减轻,大便已解,咽腔稍红,散在小滤泡,余无不适。嘱原方去大黄、羚羊角粉,继服3剂。
按:患儿发热1天,扁桃体发炎,清涕,可知有外邪侵袭。饮食失节,脾胃失于运化,积滞内停,脘腹胀满,郁热内停,手心热。邪热郁滞已久,成有形热毒,咽腔红,扁桃体肿大,有小滤泡。故选大柴胡汤表里双解,清透热毒,加金银花、公英、薄荷、鱼腥草加强疏风清热解毒之力,玄参、牛蒡子青果清热利咽,焦三仙消积健脾,葛根、芦根、清热生津解肌,莱菔子消食除胀。诸药合用,效如桴鼓,复诊继服,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
案2 王某,女,1岁3月。2015年4月21日初诊。患儿发热(低热,体温未测),干呕,烦躁,哭闹不安,夜间眠睡易惊醒,手心热,大便色黑,舌尖红,苔薄黄。诊断:发热,证属邪伏阴分兼夹食积。治宜养阴透热,兼以消食退热。处方:青蒿10 g,鳖甲12 g,知母10 g,地骨皮12 g,焦三仙各15 g,莱菔子10 g,大黄12 g(另包),柴胡6 g,黄芩12 g,枳实10 g,赤芍10 g,甘草3 g。3剂,日1剂,水煎服,大黄与他药同煎。二诊时患儿已无上述症状。
按:患儿发热,烦躁,哭闹不安,夜间眠睡易惊醒,提示邪伏阴分,阴不制阳,故入夜烦躁不安;干呕,烦躁,手心热,便黑,提示脾运失司,肠腑积滞郁热熏蒸。处以青蒿鳖甲汤合大柴胡汤加减,以养阴透热,兼内泻热结。加焦三仙消积化滞助脾健,莱菔子下气消食。大黄与他药同煎,泻下之力减弱,取其清热之效。药证相应,见效甚速。
4 讨论
发热是小儿常见病症之一,小儿肺系疾病常引起小儿发热。临床上常用布洛芬、泰诺积极退热,体温难以消退,甚至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退热,虽然短时间内体温骤降,却存在很大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量使用,引起胃肠道症状,甚至造成肝功能损害。中医药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柴胡汤为东汉张仲景所创,表里双解之要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疗效显著。张师常说中医药是我们最伟大的宝库,金银花、公英、连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其效果优于现在的西药,只不过被现在人们忽略。羚羊角粉解热镇静作用不亚于现在的退热药,并且副作用小。张师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辨证辨病结合,灵活加减用药,无不体现机圆法活,值得我们学习。
[1]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84-185.
[2]李冀编.方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03.
[3]吕东兴.张秀华治疗小儿发热经验[J].河南中医,2011,31(2):126-127.
[4]王万岭,张秀丽,庄秀华,等.大柴胡汤治疗小儿高热不退临床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12(5):299.
[5]李成文,张秀华,王春芳.速退热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2):32-33.
[6]冯萍,赵萍.剂量、炮制和煎服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3):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