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房活动性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8-02-09王瑶
王瑶
心内血栓最为常见的是左房、左心耳血栓,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房颤、二尖瓣病变以及二尖瓣人工瓣病变等,瓣膜性的心脏病以及无瓣膜病变的房颤较为多见。发病机制是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流瘀滞。左房血栓最为严重的情况是引起栓塞性卒中。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左房活动性血栓尤为重要[1-2]。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被广泛应用于超声心动检查,其通过采用低频到高频、宏观到微观的优势,让检查范围扩大,在临床诊断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房活动性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2月我院接收的10例左房活动性血栓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为(57.42±6.31)岁,血栓多数呈类圆形,直径为12.7~22.9 mm,活动幅度为左房底部到二尖瓣口,大部分呈往复运动。其中可见左心耳处兼有固定血栓2例,左房内未见固定血栓8例;7例房颤,发生率为70.00%;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为90.00%;10例左房增大,发生率为100%。根据描记法估测返流血流信号面积,<4 cm2视为轻度,4~8 cm2视为中度,>8 cm2视为重度,其中有3例轻度,5例中度,2例重度。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左房活动性血栓。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应用GE的vivid E80彩色超声诊断仪3s扇扫心脏探头经胸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将仪器参数设置好后,对患者胸骨旁左室长轴、二尖瓣与主动脉短轴以及心尖四腔、两腔、五腔心切面等逐一进行扫查,同时在进行扫查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室壁的厚度、心脏房室腔的内径以及心内瓣膜的形态、活动度、启闭状态等,并且对大血管内径、血流充盈与连接情况进行观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详细记录其左、右心收缩功能与左室舒张功能;对各个相关的瓣口血流频谱进行观测,同时对返流血流信号进行评估;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并仔细观察形成血栓的部位、大小、形状、活动度以及质地回声分布。
2 结果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显示,左心活动性血栓发生9例,检出率为90.00%。病史:6例患有风心病10年以上,4例有晕厥史,3例心房纤颤,1例左心功能不全,3例房间隔中段左向右膨出,1例人工二尖瓣置换,二尖瓣重窄、中窄、轻窄分别为1例、4例、2例,二尖瓣轻度返流、中度返流、重度返流分别为2例、3例、2例。超声表现:3例实质回声略低,4例实质回声中等,1例伴固定血栓,3例表面不光滑,5例活动性轨迹规律往复,1例活动范围较小,2例运动没有规律。
3 讨论
近年来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逐年降低,但该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仍然相对较高,由炎症发作次数较多而引起的纤维组织增生,通常会使得患者二尖瓣瓣膜粘连、增厚以及启闭状态受到限制,继而导致二尖瓣狭窄,如果炎症对其心房肌内膜进行侵犯,又会导致形成附壁血栓以及内膜灶状变厚[3-4]。
一般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为四分之一,其中附壁血栓占大多数,其基底部比较宽广并与左房壁相连结,发生活动性血栓几率较低。引发活动性血栓的因素主要包括:心房纤颤。患者心房内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是房颤,如果血栓发生脱落情况将会让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继而让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提高[5-8]。在对风湿性心脏病联合二尖瓣狭窄患者采用超声检查时,不仅要对其左心耳、心房等位置进行观察,并且还需要观察其是否存在活动的血栓团块;血栓形成的最初部位。风心病伴房颤患者通常会有出现附壁血栓的情况,其中左心耳部位最为常见,如果其与二尖瓣根部相离不远,并且血栓体积大,则会发生与二尖瓣后叶粘连的情况,继而让血栓脱落发生率提高;左心功能衰竭。其会减缓血流状态,并且使血栓的体积和质量发生改变,继而提高血栓脱落的发生率。本研究中根据患者以往的病史,判断出患者自身血栓体积较大,在超声检查看见的可能是部分血栓脱落后的残留[9-12]。
如果患者发生活动性血栓,会使其肾、脾、脑、四肢末梢等引发动脉栓塞的可能,其中引发脑栓塞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出现阻塞二尖瓣瓣口的情况,将可能会引发肺水肿,情况严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对血栓性质、左房黏液瘤等疾病采用超声诊断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想通过其获取更多具有价值的信息显得比较困难。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临床上主要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包括经胸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两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使用情况较少,并且大部分患者应用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通常会选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本研究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左房活动性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表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检出率为90.00%。
综上所述,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左房活动性血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