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独立设置的特点※
2018-02-09马婷
马 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山东 济南 250355)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自1998年试行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对于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教研 [2014]2号),自此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全面展开。2014年11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将中医专业学位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设置,成为当年全国中医药十大新闻之一。中医专业学位的独立设置,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对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与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比,中医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特点。
1 明确定位体现中医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和主体地位,更符合中医临床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专业能力外,更加强调职业素养、传承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立足中医临床实际需要,围绕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两个重点,注重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体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现代医学人才培养为基本模式,同时融合师承教育的精华,将理论学习、临床轮训和跟师学习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临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有利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充分体现医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中医专业学位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行业实际,首次确立了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临床医师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的培养方式。其中,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1]。此种衔接制度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医教协同和医教融合的培养方式,是对中医临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完善。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研究生,又是规培学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立足临床实际,注重临床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升,专业学位教育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另外,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浑然一体。研究生临床轮转各项考核成绩既是研究生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作为规培学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和申请学位的重要依据。研究生在三年内既可以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同时又可取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研究生毕业时可以同时取得四个证书,有效缩短了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岗前培训和轮转时间,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较高。
3 更加重视师承教育的教学方式
中医临床思辨能力是临床医师诊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训练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首要任务[2]。但同时因其相对抽象、难以客观化,也成为培养中的难点。师承教育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医的延续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较高的借鉴价值。研究生可通过跟师门诊,感受中医诊疗氛围,学习指导教师的医德医风、临床经验以及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另外,通过整理指导教师的临床医案、书写跟师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经典,可逐步体会指导教师的诊疗思路及学术经验,掌握望闻问切等四诊技术和整套临床接诊规范,学会分析和判断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锻炼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独立接诊的能力。师承教育应贯穿于整个规范化培训的始终,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中医诊疗水平,增强经验传承的能力,并逐渐比较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跟师学习的培训方式可以做到边临证边学习,能够真正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同时,通过长期跟师临证,能够从大量的临床实例中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确切疗效,从而提高专业自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和钻研学问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3]。另外,可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等的作用,培养研究生临床科研素养,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融知识传授、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一体,切实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目的。
4 尤其突出临床实践的培养特色
中医专业学位教育更加突出临床实践特色,除临床轮转外,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中医经典在专业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生公共课和专业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打通,公共课增加临床科研方法、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导读,专业基础课增加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临床思维与沟通技巧、传染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卫生法规、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医学伦理学等,提高研究生适应当前医疗环境的综合能力。
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对论文要求为“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内容比较单一,要求比较笼统。中医专业学位要求学位论文要求选题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突出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运用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是研究报告、临证经验总结、专业文献研究、医案医话解析等,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对规范学位论文写作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
5 积极探索中医经典学科纳入专业学位的培养途径
近年来,因为各方面因素,中医基础学科出现生源匮乏、生源质量差、研究生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受限、毕业生难以就业等尴尬局面。《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对一些具有中医临床特色的经典桥梁学科,如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学科,可参照专业学位培养目方案执行。这更符合中医学基础与临床密不可分的学科特点,更符合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是对以往培养定位的突破,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经典桥梁学科专业学位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相应学位点招生难、就业难等压力。
6 小结
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植临床,强化思维,注重实践,将体现中医自身特色的理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位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接轨、与执业资格衔接。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构建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现代名中医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已在全国中医院校全面推开,各培养单位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层次临床人才培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围绕“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两个中心,建立分类招考机制,抓好“临床科室带教老师和指导教师”两个群体,强化“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专业技能培训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是目前改革的重点。随着培养改革的全面展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显现,如临床轮转方案设计不尽合理、不同地区和单位培养质量难以实现完全同质化、研究生虽有执业医师证但在医院难以获得处方权、导师积极性不高、研究生未能享受社会规培待遇、研究生管理模式转变等问题,如何在医教协同的政策背景下妥善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切实保障培养质量,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1]姜乃强.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开始独立设置中医专业学位[J].教育家,2016(5):50.
[2]翟兴红.中医临床型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J].北京中医药,2015,34(11):920-921.
[3]周学平,万佼,卢金花.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7,23(2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