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资料英译分析
2018-02-09武洁
武洁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外宣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外文化交流与沟通时,需要借助外宣资料以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我国的外宣工作要与国际接轨,时刻保持外宣资料英译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理念的刷新,学会以跨文化翻译视角进行外宣资料的英译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1]。
一、当前我国外宣资料英译活动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外宣资料的英译现状来看,在翻译中仅能够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无误,但对于生动、恰当、富有感染力这方面仍有欠缺,尤其是在外宣工作快速发展的当下,对外宣资料的内容进行了海量扩充,涉及的范围无限扩展时,外宣资料的英译难免出现量大质低的尴尬局面。虽然就翻译技巧而言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但是从整个翻译过程来看,不足之处仍然明显。当前我国外宣资料英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整个翻译过程文字繁琐
在整个外宣资料翻译中,翻译者注重删减汉语中的修辞词句,会让整个翻译内容更加简洁、清晰。在当前的翻译活动中,使用的文字会过于繁琐,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外宣资料翻译前后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缺乏特色词汇的精准翻译
在翻译中有些部分有特色词汇,但是翻译者会不考虑语言、措辞,只进行循规蹈矩的翻译,这样往往会导致翻译词句不通顺,导致错误百出,语句不通。例如,在食品外包装翻译中,有中文的产品说明:“唐纳兹”的玉米粥,在原料上选用东北优质玉米,……具有美味可口、自然纯正以及方便食用的特点。
很多翻译者在翻译中过于追求原文的完整性,从中可以看出翻译者英语水平的情况。殊不知,这样不仅仅会让翻译效果适得其反,还会影响到语言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有现在的一些网络流行语,在翻译时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切不可生搬硬套,至少应当保证资料英译后的准确性,不能产生歧义。
(三)生搬硬套的翻译导致词不达意
在外宣资料的英译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一些内容的翻译障碍。生搬硬套的翻译尤其容易出现在对中国文学及特色文化内容的翻译中。比如,中文常用的成语和谚语,通常每个字都有特殊的指向和深刻的含义,“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是一句中国常用的民间谚语,意图表达时间的珍贵,这里用黄金来比喻光阴,在英文翻译中如果逐字逐句的进行直译,难免给人带来误解。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every second counts,添加了一个简短的解释,旨在让对方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一秒钟都很重要,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方便对方理解谚语的意义。
(四)忽略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的等同对待
在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包括宗教信仰和一些其他的禁忌、差异等等,在进行外宣资料的英译时,如果对这些差异不了解,很容易造成翻译的尴尬。在外宣资料英译中如果不照顾西方人的文化习性,往往容易导致乏味、迷茫、一头雾水。此外,在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代表吉祥,是优秀的代名词,我们也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的宗教信仰认为龙是凶残、贪婪的象征,那么在翻译时如果不注重这些差异,很容易让对方反感[2]。
二、跨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
跨文化是对有异于本民族文化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加以包容的态度去接受。在对外翻译中提倡跨文化意识则是因为抛开一种文化去接触语言,难免是隔靴挠痒,无法触碰到语言的精髓部分,对目的国的宣传功效就要打折扣。
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曾经说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同时语言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与思维的工具。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代表著作《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一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美国著名文化翻译家霍夫·斯坦德的专著《跨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在同一环境中所具备的共同心理的程序,文化不是个人属性的特质,而是同一地区有着共同经验与相似教育的人所具备的心理秩序。不同群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有着迥异的心理程序,这种差别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二)跨文化翻译
在跨文化的翻译中,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则是一个重点问题。源文化与被翻译的文化之间如果差异比较大的话,信息的对应关系是差异性较大,如何处理这种文化差异则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两种对立的意见便是翻译的“异化”处理与“归化”处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韦努蒂是“异化”的代表,他认为应该摈弃翻译目的语对于源文化的指导地位。中国的早期翻译家林纾是“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本身并不通晓外语,他翻译的小说《茶花女》之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他对于小说中的社会俚语等都朝中国读者的口味靠拢,这是典型的“归化”翻译。在外宣资料的对外翻译中,要“归化”与“异化”兼顾,使宣传的内容能够为目的语国家的大众能够通晓,这应是跨文化翻译的理论的一个基础的要素[2]。
三、跨文化翻译的具体特点
(一)文化元素差异性特点
英语和汉语是中西方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类语言,无论是从语言应用方面,还是从语言表达方面,都是在展现不一样的文化元素。汉语语言与其他语言不通,它有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语言也具有特定的语言习惯。比如,一个英语短语中,并不能直接将英语直译成汉语进行翻译,也不能够从单一面解释词句。在翻译中需要结合各方面来翻译,每种语言因文化差异会引起不同的语言差异。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首选就需要了解外宣资料进行转化的具体差异。
(二)文化背景中的词汇内涵及习惯的差异性特点
从文化背景看,相同的词汇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有些内容上只进行片面、简单的翻译,而不去考虑这些词汇背后的含义以及习惯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理解。比如,在汉语语言中“老”字一词代表经验老、资历深,同时自身经验和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英语语言中,“老”字通常代表“价值不高”,因此在英译翻译中“the old”经常会被“senior”所替代[3]。在词汇翻译中,必须要从差异文化角度出发,融入内涵,让整个资料得到更加准确和真实的翻译。同时,注重外宣资料的要求,这样会让整个翻译活动具备创意性和有趣性。因此,在翻译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删除多余的词汇和文字,让整个翻译过程呈现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准确、全面的阐述原句段中所有的内涵和元素,将英文语言和中文语言的语言习惯进行结合,将汉语中多于的词汇和词句删除,避免翻译者逐字逐句的翻译,要让翻译者学会从读者出发,从自身语言出发,全面开展外宣资料翻译。
(三)外宣资料的创意性和有趣性特点
外宣资料的使用两端,一端是阅读、传播资料者,另一端是信息接受者。虽然使用方法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来说,两端希望通过外宣资料获取的最终信息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清楚地了解资料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阅读、传播资料者希望外宣资料便于阅读,具有创意性,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并且借由这样的创意性表述,更好地达到自己传播的目的。而另一端的信息接受者对外宣资料的要求除了创意性之外,还需要有趣。因为在聆听这样有趣的内容时能够避免枯燥和乏味,不知不觉中能够对资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外宣资料往往是具有创意性和有趣性的。
四、跨文化视角下外宣资料英译的思路
翻译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决定了翻译活动关注的重点,外宣资料的英译不是简单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是否对等,而是建立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最终以实现译文的功能为目的,并以此来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资料翻译工作,整个翻译的材料同样具备着一定的理念价值和内涵文化,因此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从不同视角正确转化翻译前后的语言内容,并且正确了解翻译资料的元素以及国家的文化,将上述两种内涵充分融入翻译中,并且翻译者结合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习惯,从具体的因素出发,实现翻译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使用注释策略,避免文化冲突
结合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尤其需要注重原文群体和译文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目前有的外宣资料翻译采用直译,不顾及文化间的差异,这样会影响到文本的可接受性。因此,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从翻译者自身的文化状况和语言结构出发,融入多样的文化属性,让整个翻译内容实现规范化。可采用注释的形式弥补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不对称现象,实现准确翻译。例如,将“211工程”翻译为“Project 211”(The 211 Project is a strategic cross-century project formul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r of 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添 加“211工程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的注释,补充说明“211工程”,能够准确表达词汇内涵。
(二)采用省略策略,删除多余信息
英语翻译活动可采用多种策略,如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省略策略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翻译者的翻译活动经常会受到源文化评价和认知的影响,在整个外宣资料翻译中,需要尽量避免出现翻译活动中的不利影响。在开始翻译时,就需要尽可能的预先处理比较复杂的翻译资料,然后通过合理的选择方式选出最重要的信息。在保证翻译过程中语言应用的模式之后,尽量回避原文中的多余信息,采用省略的策略和手段,实现最简洁的翻译,让翻译结果最终实现更完整的跨文化交流[4]。
(三)应用重构策略,突出资料内涵
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准确更快速的获取到资料翻译内容,需要在翻译活动中尽量减轻阅读难度。因此,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翻译过程,并在原文基础上结合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在必要情况下,也需要将整个翻译资料的结构形式进行重新构建。在翻译中结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在通常翻译情况下,相关的描述性文字较多,会在翻译中很难体现信息的特征。因此,在外宣资料中,会采用小标题和数字信息表达整个文化的结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要学会使用重构策略,在合理化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对整个外宣资料的准确性表达。同时,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使用重构策略,还需要注重改写策略,主要是因为英语中更加注重文化语言的客观性和简洁性。如原文:位于福州市中心的榕山宾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装潢典雅,设施豪华,是理想的商旅之家。
译文:The Rongshan Hotel,situated in the beautiful central district of Fuzhou,Fujian Province,is ideal for business travelers and tourists,with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attractive décor and modern facilities.
在这里,翻译只是重构了原文中的不可替代的信息,矫正了原文中修饰过多的问题,把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套译和移植方法的策略,提高原本意义的理解
固定语境常常被用于俗语的翻译,这种套译法也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翻译。当翻译词句的意象和原句的意象不同时,将两者词句的形象和意义进行比较,此时使用套译法有助于将翻译语句中的意象词转化为源句的意象词,这样翻译而来的词句,能够让读者真正理解其含义。比如,将“Spoil things by excessive enthusiasm”直接翻译成“更多的热情反而会适得其反,损害原本的东西”,这样会让读者较难理解,但是直接翻译成“拔苗助长”这一词汇,不仅仅可以表达之前的意思,还能够更加简明的表达原本的含义。
此翻译法适用于翻译语句与原本语句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时而采用,方便翻译者更容易理解外国文化[5]。
五、结语
在外宣资料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认知原文本的内涵和文化特征。文化特征不仅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实施,还影响着文化理念内涵的融入,这就要求翻译者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段。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看,任何语言在应用和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从文化的内涵性和差异性出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受到了不同文化内涵的影响。因此,外宣资料英译中想要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就要在翻译中融入文化内涵,掌握特色词汇的精准翻译,掌握对外英语宣传国家的文化历史、民俗特点等,深入了解与掌握文化禁忌、文化差异,增强外宣资料的创意性与趣味性,做到准确表达语言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