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中后期周围型面瘫105例

2018-02-09邓江华刘建兵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面肌神经节面神经

邓江华,刘建兵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江苏南京 210023;2.南昌市中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0)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里称为“口癖”,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经筋功能失调所致[1]。西医学认为是因茎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面肌瘫痪,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2]。临床上以一侧的口角下垂、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多见,或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等不适。临床上按其发病过程及时间常划分为:早期急性期(1天-7天)、早期亚急期(发病8天-15天)、中期(恢复期)(发病16天-30天)、面瘫后期(瘫痪肌肉联带运动期、瘫痪肌肉面肌、痉挛期)[3]。周围型面瘫若因失治误治或病情较重,导致恢复不完全,迁延为后遗症期,常可伴发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4,5],给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适。笔者在针灸临床中以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周围型面瘫中后期,均收到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来自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和南昌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大82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为(47.6±3.4)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2年,平均(2.5±0.8)个月。

1.2 治疗方法 取穴:下关、地仓透颊车、阳白、颧髎、翳风、迎香(患侧)、四关穴(双侧)。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定穴在耳屏前方约一横指,颧弓下缘凹陷处,闭口时取穴,直刺或者针尖稍向后上方,进针深度可达1.5寸-2寸,患者可有酸胀感扩散至整个颞颌关节,可小幅度的捻转、提插以调整针感。其他穴位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每次治疗时间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

1.4 治疗结果评价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全部消失,与健侧相比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表情自如,饮食如常;显效:临床症状在安静状态下时 同健侧相比无异常,在脸部运动状态下有明显改善,额纹、闭目、示齿功能恢复较为完全;有效:临床症状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有所改善,但额纹、闭目、示齿功能恢复不完全;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痊愈67例,好转21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14%。

3 讨论

面瘫又称为口癖,主要责之足阳明经筋之病,如《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亦为相似观点。足阳明之经多气又多血,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穴,亦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会之穴,是气血充盛之所,故针刺下关可调病人气血。其中面瘫中后期病机:日久不愈,久易致气滞血瘀,病位亦渐深。深刺下关穴调动深部气血,循环的改善可促进面部肌肉运功功能及感觉恢复。

下关穴在古籍中的记载:“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联,合口有孔,张口即闭”(《针灸甲乙经》)。现代解剖中[6],当医者针刺下关穴逐层组织结构分别为为:皮肤-皮下组织(下颌神经、面神经颧眶支及面横动静脉)-腮腺(内有面神经丛、耳颞神经、上颌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咬肌(咬肌神经)-颞肌后方与下颌切迹-翼外肌-针的深面是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等。通过上诉局部逐层解剖可知下关穴区分布有面神经的颧颞支。亦有研究学者[7]通过大鼠实验证明下关穴有来自面神经核的纤维投射,故针刺下关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从而加强面部肌肉的营养,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下关穴与蝶腭神经节关系密切。有学者[8]解剖15具成年男性尸体,对针刺下关的层次解剖做出详细阐述,并得出深刺下关可至蝶腭神经节的结论。临床上对蝶腭神经节的操作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王永福等[9]通过蝶腭神经节注射B12治疗Bell麻痹65例,临床疗效显著,随访观察无1例及后遗症。

西医治疗周围型面瘫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因带状疱疹引起这联合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及其他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胃肠不耐受、肥胖、色素沉着、失眠,糖尿病或者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升高、加重感染等[10]。不良反应限制了激素在面瘫患者中的使用。上述治疗措施多用于发病急性期以消退局部炎症、水肿。西医对面瘫中后期功能恢复无有效手段。而针灸通过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适用于面瘫全程,另外相对于西医的药物的配伍安全性高,且治疗费用低廉[11]。有研究[12]证明针刺有助于受损神经的末梢再生,针灸可使周围神经的磷脂磷减少(表明神经组织好转),核酸磷增多(与促进神经恢复再生有关)。牙祖蒙等[13,14]通过动物实验从电生理、病理形态学、营养因子表达上证实了穴位针刺可促进面神经的再生。针刺治疗面瘫主要是通过穴位针刺或者电场刺激促进面神经再生发挥治疗作用。对于周围型面瘫的患者而言,更是一种“绿色”疗法。

针刺下关穴时把握好进针方向和深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以免损伤局部血管造成血肿。取针后宜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数分钟以免造成皮下血肿。曾有患者因压迫不慎造成下关穴局部皮下血肿,表现为3天-5天的颞颌关节酸胀痛及咀嚼食物时乏力。在面瘫的中后期均可使用,及时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病程及减少面肌痉挛、鳄鱼泪综合征等后遗症发生的机率。

猜你喜欢

面肌神经节面神经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