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吏部志乘考述

2018-02-09吴恩荣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吏部四库全书文选

吴恩荣

(肇庆学院 肇庆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研究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定吏部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永乐迁都北京后,以北京吏部为吏部,原在南京者称南京吏部,迄于明亡。吏部为六部之首,“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1]57,政治地位尤为重要。明代两京官署纂修志乘之风盛行,据初步统计,两京官署所修志乘近200种,其中吏部志乘20种,在各官署中居于前列,现存仍有5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献是治学基础,了解明代历史上所产生的吏部志乘全貌,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推进有重大价值。目录学是治学门径,但因明代志乘多已失传,自然未被当代古籍书目著录,为了呈现明代吏部志乘全貌,本文主要参考了明清时代的代表性目录学著作。当然,因目录学著作所载书籍信息多半简略,故难以将所有细节稽考明确,不明之处,姑存以阙疑。目前学界尚无全面介绍明代吏部志乘的论著,故笔者爰撰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一、吏部志书

志书是综合性史书,有圣训、公署、职掌、列传、年表、艺文等内容,最能全面反映明代吏部状况。明代北京吏部、南京吏部皆有志书。北京吏部志书仅一部,《吏部志》40卷,有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泰昌元年(1620年)序刊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残本。笔者所见为南开残本,仅存22卷,卷9至16列传,卷17至18建置、俸给、授任,卷19升迁、谪调、摄篆,卷25至28记苑、著述,卷29至30年表,卷31至35职掌。据泰昌元年《礼部委纂修公移》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吏部“择委贡生宋启明收罗散帙,博采群编,纂成志书三十册,现奉呈堂批付梓,永为一代章程”[2]5。可知《吏部志》始修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泰昌元年刊刻。宋启明为松江华亭人,因修志题授翰林待诏,后预修实录[3]643。南京吏部志书有二部。一是隆庆《南京吏部志》15卷①关于此书,《澹生堂藏书目·史部上》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皆作15卷,《千顷堂书目》卷九以及《明史·艺文志》误作20卷。,汪宗伊撰。《四库提要》载:“宗伊,字子衡,崇阳人,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是编乃其为文选郎中时所作,首圣训,次建官,次公署,次职掌,次列官表、传,次艺文。前有宗伊所作之引,谓白之尚书吴岳,创为部志”[4]425。按实录,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汪宗伊由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升为尚宝司少卿[5]916,而吴岳任南京吏部尚书在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至四年(1570年)九月[5]360,1214。王逢年重修《南京吏部志》前有隆庆五年(1571年)汪宗伊所撰《南京吏部旧志序》[6]20。可推断此书大致修于隆庆元年(1567年)至三年(1569年)间,刊于隆庆五年(1571年)。二是天启《南京吏部志》20卷,王逢年重修,有台湾图书馆藏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7]3209,现被南京出版社《金陵全书·乙编史料类》收录,于2015年出版。该书卷首序、跋皆署天启壬戌年(1622年),且南京吏部尚书孙玮在序中言:“梓成之日,予方晋掌北司寇事”[6]11。按实录,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改南吏部尚书孙玮为刑部尚书”[8]1261,与作序时间吻合,可见重修《南京吏部志》成书于天启二年(1622年),但是书中年表截至天启七年(1627年),可见之后又有增补。该书卷1圣训,卷2圣政,卷3建官,卷4公署,卷5至10职掌,卷11至12年表,卷13至14奏疏,卷15至18列传,卷19至20艺文。王逢年,“台承,上海监生,部题充贡,福州府通判,升任同知”[9]。《千顷堂书目》又载《留铨志余》二卷,以为是汪宗伊所撰[10]234,《四库提要》袭其说,不过未见其书[4]425。按《栋亭书目》载:“《留诠志余》,明王逢年序集,二卷,二册”[11]465。可见此书作者实为王逢年,当为补《南京吏部志》之不足而作。

二、吏部条例文献

条例是吏部运作时遵照的规章制度,属于档案文件,最为原始,可信度高。《天一阁书目》载:“《验封条例》五卷,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纂。《吏部四司条例》八卷,绵纸乌丝格钞本,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纂”[12]112。《验封条例》纂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时《诸司职掌》尚未颁行,是篇之纂显然是为了便于官署办事。《吏部四司条例》纂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即建文帝逊位后,永乐改元之前,是时成祖初即位,急于厘革建文改制,恢复洪武旧制,是书之纂,当为复旧制而作。现该书收入《天一阁藏明代珍本政书丛刊》,前录有吏部尚书蹇义奉诏恢复洪武旧制呈奏永乐帝的造册文书,是书分为《稽勋司条例》《验封条例》《文选司条例》《考功条例》,不过已非原编旧本,《文选司条例》中列有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之事,当为后人续编纂入。

三、吏部职掌类文献

职掌类文献多以机构设置为纲,汇编吏部四司职掌。现存有《吏部职掌》,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无卷数。《千顷堂书目》载此书版本有二:一为李默撰,四卷;一为张瀚撰,八卷[10]234。据李默文集中《吏部职掌题语》载:“吏部旧传职掌多至十余册,少者复才十二三,皆不知为何人所辑,详略顿殊,庞杂无统,予自为郎时,思一订正,而未能也。兹叨掌部事,得徧考诸司故籍,与其因革损益之端,遂属黄稽勋养蒙、李验封栋、杨考功载鸣、万文选宷,相与删定,以为此编,司别为科,科别为目”[13]746。可见在李默之前,吏部已传有职掌一书,不知何人所撰。李默掌部时,乃属黄养蒙、李栋、杨载鸣、万寀纂为此编。按实录,李默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三十五年(1556年)间任吏部尚书[14]6621,7457-7459,是书当成于此时期。又据《天一阁书目》载八卷本《吏部职掌》提要为:“万历二年(1574年)吏部尚书张瀚序,左侍郎杨巍,右侍郎丁士美重校刊,有嘉靖辛亥(1551年)孟秋建安李默题语”[12]113。由此可知,李默本《吏部职掌》成书于嘉靖辛亥年(1551年),张瀚本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从成书时间及卷数上看,张书是在李书基础上增订而成。四库存目本《吏部职掌》为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弁首之序载:“李冢宰时言(即李默,默字时言)始定《吏部职掌》,梓行已久,而后多变更,张仁和(即张瀚,瀚浙江仁和人)时复同四司诸当事括综累朝,斟酌近事,重加修明”。由前文可知,张书成于万历二年(1574年),之后的制度厘革缺载,“故举其见行诸例出于近年者为附增考”[15]1。今翻阅四库存目本《吏部职掌》,“附考”“增考”皆以小字分注于后,“附考”多为万历之前的内容,“增考”多为万历之后的内容,内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之事,说明此书成于万历末年。之外,《澹生堂藏书目》载:“《吏部新修四司职掌》四十卷”[16]594。《传是楼书目》载:“《南文选司续议职掌》一本,《验封司实拨科职掌》一本,又一部,八本”[17]714。《脈望馆书目》记载南京各衙门志有“《南京吏部职掌》二本”[18]1390。四书具体情况不详。

四、吏部职官类文献

吏部职官类文献主要记载吏部之官,有三部,俱已失传。《千顷堂书目》载:“郑晓《典铨表》,一卷。雷礼《铨曹表》”[10]234。《典铨表》亦见《国史经籍志》著录,郑晓著有明代首部当代纪传体通史《吾学编》,内有《皇明两京典铨尚书表》,表前有嘉靖丙寅(1566年)之序,大概《典铨表》即为此而作。雷礼,嘉靖壬辰(1532年)进士,著有《国朝列卿纪》一书,内有吏部尚书年表与行实、吏部侍郎年表与行实,大概《铨曹表》即为是书而作。《澹生堂藏书目》又载:“《铨衡人鉴考》十四卷”[16]591。又《万历疏钞》内载唐之夔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之疏,内言“况臣近览《铨衡人鉴》”[20]208,可推测《铨衡人鉴考》成书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之前。又言“《铨衡人鉴》载云南赵汝濂于嘉靖十五年由选司主事升封司员外郎,历至十八年,升南尚宝、太常,而广东有伦、汝淳亦于十五年由御史改考功主事,历至十九年,升通参”[20]208,可知该书载有吏部官员迁转的内容。《铨衡人鉴》体例可参酌现存《掖垣人鉴》的体例。《掖垣人鉴》成书于万历甲申年(1584年),约在《铨衡人鉴》之前,二者书名非常相似,按逻辑推理,二书之间存在因袭关系,体例亦当相近。《掖垣人鉴》现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卷1官制沿革,卷2两朝谟训,卷3至16为六科仕籍,载六科官员简要履历,末为附录,载六科题名碑文暨旧籍序记,主要记载六科官员迁转情况,而《铨衡人鉴》也记载了吏部官员迁转的内容,以《掖垣人鉴》体例推之,《铨衡人鉴》当为记载吏部官员迁转履历而作,内容类似于官署题名碑记。

五、吏部其他史乘

《千顷堂书目》载:“徐大相《铨曹仪注》,五卷”[10]234。现有《续修四库全书》本,作者题为唐伯元,卷首有唐伯元万历丙申(1596年)之序,并未见徐大相之名。按实录,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唐伯元任吏部文选司郎中[19]5598,具备纂书的条件。而徐大相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东昌推官,改武学教授,稍迁国子博士”,天启二年(1622年)始“调吏部稽勋主事,移考功,明年进验封员外郎”[21]6113-6114,不太可能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修《铨曹仪注》,《千顷堂书目》误。《铨曹仪注》记载明代吏部堂官、司官到任、上任行香、考满、迁转、公座、升堂、交际、相见、揖拜等礼仪,以及内阁、九卿、翰林、科道、公侯等百司官僚见部礼仪,吏部官员朝班次序、朝贺、上陵、谒庙、请印、封印、京察、朝觐、考选等礼仪。《千顷堂书目》又载:“郑汝璧《封司典故》,八卷;王士骐《铨曹纪要》十六卷”“王佐《太宰问》;袁祥《天官纪事》”[10]234。郑汝璧,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万历初曾任职于吏部验封、考功、文选清吏司郎中[22]564-565。汝璧另有《明功臣封爵考》八卷,乃其官吏部验封司郎中时所作,成书于万历丙子(1576年)[4]426,《封司典故》亦当成于丙子前后。王世骐,字冏伯,太仓人,王世贞之子,万历己丑(1589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坐妖书逮狱削籍[4]307。王佐,成化戊戌(1478)进士,辛丑(1481)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迁验封司员外郎,弘治庚戌(1490年)升郎中,《太宰问》乃其官吏部时所作[23]549-550。《天官纪事》一书情况不详。又据《脈望馆书目》载,吏部有《文选司日行事宜》一本[18]1391,当为吏部文选司办事章程文件。

综上,明代吏部志乘有名可考者多达20种,除了《验封条例》和《吏部四司条例》修于永乐之前,其余皆修于嘉靖以后。纂修者多为本署官员,或聘请生员,参考了大量官署档案资料,可信度极高。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综合性志书,又有专载职掌、条例、历官、仪注之作,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吏部的各个方面。现存虽仅有《吏部志》《南京吏部志》《吏部四司条例》《吏部职掌》《铨曹仪注》5种,但卷帙可观,多有实录、会典所未载的独特史料,是从事明代吏部相关研究的必备文献。

[1]申时行.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俞汝楫,俞廷教.礼部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何三畏.云间志略[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8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永瑢,永璇,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5]张居正,吕调阳.明穆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6]王逢年.南京吏部志[M]//金陵全书乙编:史料类:第15册.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

[7]中国古籍总目:史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温体仁,张至发,孔贞运,等.明熹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9]郭廷弼.康熙松江府志:卷三十七[M].刻本.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1663(清康熙二年).

[10]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曹寅.栋亭书目[M]//丛书集成续编: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12]范邦甸.天一阁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李默.群玉楼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等.明世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5]李默,黄养蒙.吏部职掌[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6]祁承火業.澹生堂藏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第9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徐乾学.传是楼书目[M]//续修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赵琦美.脈望馆书目[M]//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19]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等.明神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20]吴亮.万历疏钞[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1]张廷玉,朱轼,蒋廷锡,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5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焦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5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吏部四库全书文选
明代吏部尚书群体构成及其特点
清季改革视阈下吏部官员群体的人事递嬗与结构变迁(1898—1911)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画与理
画与理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画与理
画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