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爱民运用疏肝法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018-02-09赵帅东刘爱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利嗪肝经风团

赵帅东刘爱民

恩师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国内中医皮肤科临床大家,临证治疗各类难治性复杂性皮肤病颇有心得,辨证从临床实际情况出发,不落传统方药之窠臼,临证喜用小方,用药精炼。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数年,每每感觉恩师临证用药思路机变灵活,博大精深,兹将对恩师使用疏肝法治疗皮肤病的粗浅认识介绍如下。

肝郁,也称肝气郁结,是因肝之疏泄条达功能紊乱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郁结”,既可表现有抑郁、气郁痰凝的现象,又可表现出气机逆乱的现象[1]。

肝气郁结主要为肝疏泄失职、气行不畅的病理表现,所以其证候特点主要表现为气滞肝经或肝脏。临床表现一般多为内科症状,如精神抑郁、胸脘满闷、善太息、纳呆、胁肋或少腹胀痛不舒。就内科而言,此法多用于肝胆病及脾胃病。一般所言疏肝之法,指疏肝解郁或疏肝理气,有时治法中会兼顾疏肝健脾或疏肝利胆。其实此法运用得当,皮肤科治疗疾病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疏肝之法不单可以用于与情志关联性较大的皮肤病,如:慢性单纯性苔藓、皮肤瘙痒症、痒疹等,凡通过辨证属于肝郁之证的皮肤病都可从疏肝立法,以此用药多可取得疗效。下面具体举三个病案来说明。

案1痤疮案:裴某,女,22岁。2016年9月1日初诊,以两颊、项部丘疹、粉刺1年余为主诉。患者1年来面部反复出丘疹、粉刺,于当地诊所就诊,用抗生素、异维A酸等,疗效不佳。平素体质一般,畏寒,手足不温,纳少,眠可,二便调,月经量少。刻下症见:粉刺、丘疹、脓疱密集分布于两颊至项部,舌淡苔淡黄腻,脉沉细弱。中医诊断:粉刺,辨证为肝热脾寒证。方药:柴胡10 g,龙胆草6 g,黄芩15 g,干姜6 g,连翘15 g,蒲公英30 g,陈皮9 g,炒白术15 g,茯苓18 g,党参12 g,甘草6 g。15付,水煎服。

11月17日二诊:皮损消退,留褐色色素沉着,舌尖稍红,舌体大,苔白腻,脉左细弦,右沉。原方15付,水煎服。

12月6日三诊:药后皮损全部消退,留痘印,舌淡尖红,苔薄白,脉沉。

中药原方去党参,加蜈蚣2条。15付,水煎服。

12月20日四诊:药后皮损全部消退,留痘印,舌淡红,苔薄白,脉可。柴胡10 g,黄芩15 g,茯苓20 g,炒白术15 g,陈皮9 g,连翘15 g,赤芍12 g,甘草6 g,丹参15 g。21付,水煎服。

按:患者为年轻女性,面部所出粉刺、丘疹主要分布在两颊部位,属于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即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为肝经瘀热在面部的表现。平素又有畏寒,手足不温之征,为阳气不足的表现。综合舌淡苔淡黄腻,脉沉细弱,辨证为肝热脾寒之证。按伤寒论来讲,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方证。这里模仿柴胡桂枝干姜的立方原则,以疏肝清热、健脾除湿、散结解毒为法。柴胡疏肝经之热,并可引诸药走行肝经。龙胆草、黄芩清上焦与肝经之热,主要针对肝热之病机。上三药基本可认为是龙胆泻肝汤的主要用药。患者又有脾阳、脾气不足之象,故温脾与健脾共用,药物选择干姜温中散寒,炒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组成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经典之方,合上干姜又是理中丸的处方思路,针对患者的脾寒之象。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合上药又有异功散之义。最后用蒲公英、连翘,解毒散结,是针对面部粉刺、丘疹的局部用药。故上方契合患者的病机,用之显效,二诊即皮损消退明显,因舌脉变化不大,总体辨证同初诊,上方继服。三诊时面部的丘疹、脓疱已完全消退,只剩余色素沉着,为有瘀阻的表现,故加蜈蚣通络散结,加之脉象不虚,故去党参。最后一次复诊,患者痤疮的皮疹完全消退后以色素沉着为主要的就诊诉求,故立法上仍以皮损初发时的肝经为主要辨证方向,小柴胡汤加减,兼顾活血之法,但药力柔和,防止耗血伤津,故药用赤芍、丹参。

案2阴囊湿疹案:田某,男,32岁。2016年12月19日初诊:以阴囊部散在丘疹,瘙痒1年余为主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多地就诊,用药即有效,但症状反复发作。平素体健,纳眠可,大便偏稀,小便可,舌淡,苔白厚腻,脉可。查体见阴囊潮湿增厚。中医诊断:肾囊风,肝脾虚寒型。方药:柴胡10 g,桂枝12 g,炒吴茱萸6 g,茯苓20 g,陈皮9 g,苍术15 g,炒薏苡仁20 g,乌梢蛇15 g,白鲜皮20 g,甘草6 g。15付,水煎服。曲安奈德乳膏局部外用。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每晚1次口服。

2017年1月9日二诊:痒止,舌淡、苔白腻厚,脉左弦右可。

中药原方加黄芩12 g,连翘15 g。30付,水煎服。

2月10日三诊:皮损消退,痒止,舌淡,苔白腻厚,脉左稍弦,右沉,大便稀薄。

中药初诊方加砂仁9 g。21付,水煎服。

3月22日四诊:阴囊痒止,外观已正常,舌淡,苔白腻厚,脉稍弦,大便粘滞,日1次。

中药初诊方加土茯苓15 g,炒山药30 g,炒吴茱萸9 g。21付,水煎服。

按语:中医学认为阴囊湿疹多为肝经湿热下注,湿为阴邪,性浊黏腻,疾病特点为缠绵不断,反复发作,久之耗血伤气,血虚生风而致肌肤失养,则成顽疾[2]。此病治疗上比较棘手,由于发病部位的特殊,较其他部位湿疹更难治疗,一般来讲都是用药有效果,停药易反复,很难彻底治愈。本病案中患者舌淡苔白厚腻且大便稀溏,总体是一个虚寒与湿邪共存之证,结合发病脏腑,可辨为肝脾虚寒证,而不是通常所辨的肝经湿热之证。组方上桂枝、吴茱萸共同温肝脾之寒,与柴胡配合引药入于阴囊。上三药配伍的组方,类似于 《温病条辨》中的椒桂汤,其中提到 “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3]湿邪方面用陈皮、茯苓、炒薏苡仁理气健脾除湿。乌梢蛇合白鲜皮共同祛风通络止痒。二诊时瘙痒已不明显,加黄芩、连翘增强清热除湿功用。之后基本是随证加减,整体辨证思路始终未变,效不更方,最后终收全功。

案3慢性荨麻疹案:任某,男,42岁。2016年9月5日初诊,以全身出风团,瘙痒1年余为主诉。患者自述2年前服抗结核药物期间全身出风团,瘙痒,1年来反复发作,自服西替利嗪可控制。刻下症见:每2日1片西替利嗪风团可控制,纳可,胃胀,眠可,口不干,饮水较多,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稍弦。中医诊断:瘾疹。方药:柴胡12 g,桂枝10 g,白芍10 g,生牡蛎30 g(先煎),茯苓18 g,陈皮9 g,生姜6 g,大枣15 g,炙甘草6 g,白鲜皮20 g。21付,水煎服。西替利嗪5 mg,每晚口服。

9月26日二诊:风团止,西替利嗪减为每晚1/4片,舌稍红、苔薄白,脉稍弦。

方药:中药原方加黄芩12 g。21付。水煎服。西替利嗪1/4片,每晚1次,口服。

10月20日三诊:西替利嗪已停服,风团偶出几个,微痒,舌红,苔厚腻白,脉弦。

方药:柴胡12 g,黄芩15 g,苍术15 g,生薏苡仁30 g,川朴9 g,生牡蛎30 g,白芍15 g,益母草18 g,白鲜皮20 g,甘草3 g,滑石18 g。30付,水煎服。停西替利嗪。

11月21日四诊:风团一直未出,舌尖稍红、苔薄白,脉作稍弦,右可。

方药:中药10月20日方加栀子9 g。30付,水煎服。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平素体健而无明显其他不适,舌象正常,脉象沉稍弦,这类瘾疹临床较难辨证。可试从肝经论治,尝试疏肝平肝之法来熄风,使瘾疹不再出。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汤加减,柴胡、牡蛎疏肝平肝,同时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上陈皮、茯苓、白鲜皮祛风健脾除湿。二诊时患者明显好转,西药用药亦减量,舌稍红说明内有热象,故加黄芩。三诊时患者已停西药,肝经邪实外显,脉象为弦,舌苔厚腻白,说明湿邪亦重。故调整处方以疏肝祛湿为法,柴胡、牡蛎为主药,配合燥湿、利湿、渗湿多种除湿类药物,苍术、滑石、益母草、薏苡仁等,使湿邪有出路。

从以上3则病案中可以看出,疏肝之法在皮肤科的运用十分广泛,有是证则可以用是药,辨证不拘一格,临床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7.

[2]万媛,张秋婷.42例阴囊湿疹患者穴位注射曲骨、长强、会阴的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13-2714.

[3]吴瑭.温病条辨[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8.

猜你喜欢

利嗪肝经风团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