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

2018-02-09肖建国周飞虎赵美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医者医学生中华民族

肖建国周飞虎*赵美娟

随着近年来医疗环境的持续恶化,医患矛盾越来越深,伤医、害医事件时有发生,医患矛盾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调查发现,医科类已经成为目前高考志愿填报的冷门专业;最近,一项针对医护人员内部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达60%以上的医护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后从事医疗行业。长此以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优秀的医疗力量与充分的医疗资源,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深层次的制度和社会原因,比如:人们健康需求的增长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廉价的医疗行为与高强度的医疗付出之间的严重不匹配;药品、器械等医疗相关配套产业的畸形发展等。面对如此林林种种,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如何坚守医疗岗位,恪守职业道德,不忘入职誓言,坚持一心为患?有些人坚持不住,退缩了、变质了,有些人却仍在坚持着,依靠着一颗高尚、坚韧且足够强大的内心,这就是医者的人文素养。

优秀的医生兼具精湛的技术与高尚的素养,这里的素养包括仁者爱人的社会情怀,笃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谦和优雅的行为举止,真诚有效的沟通技巧等[1]。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Boelen博士曾提出“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即医生应集提供保健、治疗决策、健康教育、社区引领、服务管理于一身[2]。因此,具有渊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素养是成为优秀医生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很多优秀思想均与现阶段医者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相契合,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体会。

1 孔孟学说的 “恒” 与 “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文化,其中的代表思想就是孔孟学说。在古代,医是由古代贵族阶级中的士来担任的。孔孟时代,随着士阶层的扩大和分化,逐渐良莠不齐。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灌注给士一种理想主义精神,要求他们能超越个体的利害得失,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论语·子路》中讲“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3],赋予医者“恒”的品格。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一步将“恒心”作为“士”区别于一般人的基本准则,由此完成了“医—恒—士”的精神构建。“恒”通俗讲就是“超越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论语》篇中有“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可见,能称为恒者,需要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而将之用在医者身上,既是无上光荣,又是鞭策。

仁爱思想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广阔胸怀和相互关爱的社会风尚[4]。而医生这个职业的使命决定了他必须是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仁心”是行医的根本前提,要“以人为本”,对患者充满爱心、待患如亲;“仁术”是行医的基本准则,要“三思后行”,以治病为本,以救人为先。因此,我们要从仁爱思想中吸取营养,把仁爱精神融入医学生的血脉之中。

2 医学前辈的 “躬” 与 “诚”

现今部分医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责任感,追逐功利,缺乏敬业精神,业务不精。殊不知自古《大学》中即有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想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前提。而修身则要求先要能坚持,能亲历。如果没有坚强的内心,无论做什么都很难成功。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是步步荆棘,但无数先辈以身作责,事必躬亲。身为上古三皇之一神农氏,为百姓治病誓言要尝遍所有草药,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被称为中国传统农业与医学的创始者;明代李时珍走遍群山四野,历时数十载方完成巨著《本草纲目》,是中药学发展传承的奠基者之一。这些大家,无不献身医学事业,凡事亲历亲为,其责任心实乃可贵,足以警醒我身后辈虚心学习之。

唐代医家孙思邈,遍访四方,收集民间验方整理完成著作《千金要方》及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世尊称为“药王”[5]。而他“大医精诚”的论述[6],更是影响了无数代医疗工作者,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的“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先人对医家品德修养之描述如此贴切,是无数医学生入学必修之课,更被写进无数医学院校的校训中。

3 传统文化的 “实” 与 “礼”

传统文化不失古代人民笃实严谨的作风。笃实就是质朴的品格和务实的精神。古人讲究“实”,把“老实”“踏实”“诚实”作为衡量君子品德的标准,形成了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的社会风气。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孔子也认为人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这才是谦谦君子。而对于医者,“实”还指具有严谨精神,尤其是古代医家在治病救人时,严谨负责,一丝不苟。《大医精诚》中说:“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查形候,纤毫勿失”[6]。现今有些年轻医生学习不踏实、不刻苦,浅尝辄止。走上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功底的薄弱就会无限放大,遇到复杂病情,不能确诊,不敢抢救,甚至误诊。因此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学习笃实严谨精神,培养刻苦踏实、兢兢业业的良好品质。

作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重要美德。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礼”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文化之一。礼,即有恭敬之心,辞让之心。《礼记》中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又包含着谦和之意,《三字经》有云“满招损,谦受益”,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谦和好礼就是要有修养涵养,谦让不争,这样人际关系才会和睦。古代医者非常注重谦和好礼,《小儿卫生总微论》中记载:“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谦和好礼应是医生的基本素质,与同行交流时,应谦虚平和,虚心交流,取长补短;与患者沟通时,要礼仪规范,言语举止得体,不能自高自大,否则就会引起患者的反感,甚至引发冲突。所以,要加强医学生的礼仪教育,使之拥有谦恭之心和优雅的言谈举止。

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也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树立了无数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古贯今,以成大器。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医学不断发展,技术精益求精,但驾驭这些技术的医者始终应坚守一种信仰,那就是来自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也就是根植于心的仁爱、无需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和不求回报的坚持。

[1]崔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融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13-14.

[2]黄一瑜.回归经典阅读,推进医学人文教育[J].人民论坛,2015(32):136-13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1.

[4]戴月舟.孔孟学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501-503.

[5]高文柱.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4.

猜你喜欢

医者医学生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