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型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概况
2018-02-09
(河南许昌鄢陵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许昌 461200)
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乳腺组织受到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炎症性反应,致使奶牛泌乳下降,生殖机能失调,影响乳的品质,从而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自1945年使用青霉素治疗奶牛乳房炎取得显著疗效后,抗菌药物治疗奶牛乳房炎成了一种共识。但随着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使得常用药物疗效下降,而且乳中抗生素的残留量也在增加,给人类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寻求一些安全、低毒、疗效显著的药物来治疗奶牛乳房炎变得更加迫切。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药作为纯天然物质,一般不存在药物残留等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研制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相关中药的剂型进行归纳,为临床上中药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中药作为纯天然药物,具有抗菌、消炎、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功效,是治疗人类及动物多种疾病的优选资源,如一些中药复方制剂或提取物制剂等在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开发用于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中药剂型主要有煎剂、散剂、灌注剂、注射剂、成膜剂等,不同的中药制剂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1.1 煎剂
中药煎剂又称为汤剂,是指将中药草进行切细、打碎的单味药或配伍的多种生药材加入适量的水并一起放入煎药锅内煎煮一段时间,去渣后的液体药剂。煎剂具有增减药味方便、内服见效快等优点,虽然中药煎剂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通常提取温度较高、时间较长,对热不稳定的药材中有效成分可能遭到破坏,由于难以掌控药物的有效成分在煎剂中的含量,因此中药煎剂的研究相对较少。
杨良存等人将藕节、瓜蒌、牛蒡子、栀子等16 味中药按一定比例经水煎煮后所得的复方藕节汤对患急性乳房炎的奶牛进行灌服,经灌服3 剂,患病奶牛得到了痊愈。刘纯传等将黄芪、板蓝根、当归、丹参等6味中药连煎3次并浓缩成每剂500mL的复方蒲公英煎剂,通过口服治疗奶牛乳房炎,一周后发现其治愈率为84%、有效率为95%。王金君等选取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连等10 味中药研制成煎剂通过灌服患乳房炎的奶牛,结果显示中药煎剂对其治愈率达到84%,总有效率达到90%。
1.2 散剂
散剂是用一味或多味中药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具有奏效快、药质稳定、制备方法简单、携带运输方便等优点。同时散剂可以完整的保留中药的属性和功能且治疗奶牛乳房炎容易操作。因此,通过配伍合理选择中药研制成散剂在奶牛乳房炎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李国旺等选用鱼腥草、黄芪、红花等9味中药经蒸煮、浓缩等步骤配制的“消痈散”,通过水煎灌服患病奶牛,发现对乳房炎的有效率和完全治愈率分别为78%和57%;而对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和完全治愈率分别为96%和82%。张玲等筛选山楂、黄芪、通草、党参、当归6味中药经混合粉碎过筛后研制成中药散剂,将散剂拌于饲料中饲喂奶牛,结果表明中药散剂能显著降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李成应将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20 味中药通过筛选开发了纯中药制剂秦公散颗粒,分别对临床型和隐性型奶牛乳房炎进行连续用药5d,发现该散剂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有效率达到76%;对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从29%下降到6%。王琳霞等选用中药蒲公英、瓜蒌、乳香、没药5味中药按一定比例配制“乳痈效应散”通过煎汤灌服患粘液性和浆液性乳房炎奶牛,治愈率接近100%。
1.3 灌注剂
由于灌注剂可将药物直接与病灶接触、快速清除感染,达到及时治疗的目的,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养牛业中。但由于奶牛乳房倒置于腹壁耻骨部,液体状态的药物注入乳池后有一部分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同时因乳房肿胀、乳导管系统的阻塞等,使得药物分布不均进而影响疗效。
孟庆娟选取瓜子金、甜地丁、半枝莲等11味中药组成中药复方灌注剂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经患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乳区灌注中药复方药液50mL连续7d 后显示该灌注剂对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85%和94%,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区灌注药液40mL连续5d,发现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95% 和100%。张振国等选取由蒲公英、鱼腥草、金银花等7味中药研制成的乳房灌注剂应用到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中,经过乳区灌注中药,连用4d后,灌注剂对奶牛乳房炎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100%和91%。韩志帅选用黄芩、连翘、金银花、益母草和地榆等中药研制成复方灌注剂,通过对奶山羊临床型乳房炎模型的疗效观察发现该灌注剂能显著的改善疾病症状。
1.4 注射剂
注射剂是指中药经过一系列的提取、配制等步骤研制成的液体制剂,通过注射给药,具有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等优点。但肌肉注射时存在血-乳屏障效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且许多注射剂还存在提取困难、稳定性差等现象,因此其应用和制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薛占永等将蒲公英、金银花、黄芩、丹参等中药的提取物研制而成的新型复方蒲公英注射液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肌肉注射药液治疗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结果表明对临床型乳房炎有一定的疗效;经过对隐性奶牛乳房炎进行2 次/d连续7d 的治疗后显示阳性率从试验前的47%下降到 11%,治愈率达到72%,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唐静等利用金银花、蒲公英、瓜蒌等8味中药经混合醇提取研制成金英黄归注射液,通过乳导管2次/d连续注射用药3d 治疗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奶牛,对临床型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89%和89%,对隐性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57%和 94%。荆娜娜选用金银花、黄芩、蒲公英、甘草中药组份经反复试验研究制备了乳炎新型中药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试验显示该注射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7%和81%,而对隐性奶牛乳房炎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1%和100%。唐小武根据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特点选用三角风、紫苑、威灵仙等5 味中药经水提醇沉淀法开发出复方三角风注射液,通过使用0.08mL/kg.bw剂量1次/d肌肉注射连用2d治疗奶牛临床型乳房炎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李诗莹利用甘草总黄酮混悬乳房注射剂治疗患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通过20mL/乳区、40mL/乳区连续用药5d 后统计其治愈率分别达到 87%和89%以及有效率分别达到91%和94%。
1.5 成膜剂
成膜剂是涂饰剂的重要组分,具有一定柔软性、延伸性、弹性和耐水性等薄膜类材料,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隐性乳房炎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不仅可以解决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的问题,而且药物制备简单、成本低可使奶户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
郭婷婷将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10 味中药研制成中药新型成膜剂并均匀涂抹到乳房炎的奶牛乳区,经2次/d 连续治疗7d后,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率为43%、预防率可达95%以上,从结果可以看出该成膜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其预防效果很好,证明中药成膜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刘国昌等在聚维酮碘溶液中加入成膜物质组成聚维酮碘成膜剂对经检测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乳头进行药浴消毒,结果显示聚维酮碘成膜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乳头的杀菌率达100%,显著高于普通聚维酮碘溶液,证明该成膜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刘志伟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鱼腥草等按一定比例配制并提取有效成分,经浓缩后与透皮剂和成膜材料搅拌至粘稠状药剂,通过对患临床型乳房炎且具有典型乳房肿胀症状的奶牛在肿胀处涂抹中药复方连续7d 后,治愈率达到91%。
2 讨论
抗生素对治疗奶牛乳房炎不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还可能在奶中残留,它给人类带来安全隐患。寻找一些使用安全、制备简单、携带方便、疗效显著的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中药作为纯天然物质用于防治奶牛乳房炎,从生产性能和临床效果方面都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但其作用机制方面还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对中药组方进行筛选、药学作用机理及相关的临床疗效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和方剂的配伍规律,配制一种高效、安全、稳定、使用方便的中药剂型为奶牛业的绿色养殖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玉龙, 王聪, 李莹洁,等.石河子某奶牛场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8(5):37-37.
[2]喻华英, 陈伟, 单俊娟.自拟中草药复方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9, 28(3):38-40.
[3]张玲, 李丽, 王金莉.中草药散剂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 2014(21):26-28.
[4]王琳霞, 樊向合.乳痈效应散治疗奶牛乳房炎[J].中兽医学杂志, 2006(4):29-30.
[5]刘咏梅,刘 波,王金凤,等.北沙参药材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J].中国生化杂志,2005,26(4):224-226.
[6]李建业,刘运周,张薇,等.北沙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9):1599-1601.
[7]王硕仁,郭自强,廖家帧.六类十八种中药对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合成[J].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3):167-170.
[8]吕邵娃,苏红,郭玉岩,等.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7,32(1):55-60.
[9]郑兴珍,于强,郑国祥.白虎汤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肺组织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5,55(42):20-22.
[10]赵海霞,徐向东.白虎汤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60-62.
[11]夏怡,李祥,陈建伟,等.石膏及白虎汤清热泻火功效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9,23(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