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武军临床证治经验※

2018-02-09顾武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板蓝根葛根咽喉

凌 云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顾武军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伤寒学家,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载,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应用有独到认识,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颇有疗效。笔者有幸侍诊在侧,见其处方用药得心应手,每有所悟。兹择二三,以飨读者。

1 颈椎不适治以化痰开痹

中医无颈椎病病名,但据脉证,属中医“痹证”范畴,多由湿(痰)瘀交阻,经脉不通使然。顾武军教授于临床长期实践基础上,结合已故伤寒大家、先师陈亦人经验[1],以“二根二仁汤”加味治疗。该方药物组成:葛根10 g,板蓝根15 g,桃仁10 g,杏仁10 g,薏苡仁30 g,生牡蛎15 g(先煎)。

方中葛根,功擅解肌,仲景治疗“项背强几几”的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柔痉”的葛根汤均主以葛根,以治项背强,对颈椎病正相合拍,是为主药。牡蛎一味,功专软坚散结,化痰通络,善治颈椎病痰瘀阻络、伴见眩晕之症。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湿解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神农本草经》谓:“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对颈椎病之肢体拘急、麻木、疼痛等症颇为有效。仲景名方麻杏苡甘汤治风湿痹痛已早有定论,彰其除湿气、开痹结之效。桃仁为活血化瘀之圣品,能祛瘀生新,开通经络,与葛根相配,解肌活络,对颈椎病痰瘀交阻之机,颇相吻合。

而独清热解毒之板蓝根,古今文献未载有治该病者,细究之,颈椎病多病程长久,湿(痰)瘀阻久,必生热毒,而热毒一成,与湿瘀相搏结,又生痰浊,加重瘀阻。现代医学也认为,颈椎病局部存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板蓝根功善清热解毒,更有消炎清热之功,是以合拍。为验证推断,又将该方专用以治疗颈椎病,取效较好。应用发现,上方去板蓝根效差,用之则效佳。从而反证,颈椎病深伏毒热蕴结,络瘀经阻之机。故以板蓝根清热解毒,配以葛根、薏苡仁、牡蛎、桃仁,可软坚散结,疏筋和络,清热除湿,对颈椎疾患,药证相应。

案1患者蒋某,女,50岁,2015年8月6日初诊。头晕目眩伴颈椎不适十余年,加重1个月。患者时发颈椎不适伴头晕头痛,易落枕。经核查共振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后部骨质增生,压迫椎管。数年来,渐次加重,间断服用中西药物,病情略好转,易反复。1个月前,症状骤然加剧,眩晕呈持续性,并感恶心,颈部有压迫感,转动不灵,曾经推拿、牵引、针灸等治疗均不效。刻诊:症如上述,大便干,舌苔白微腻、质暗,脉弦略数。证属痰瘀阻滞,气机不利。治拟化痰瘀,通阳气,解毒邪。处方:葛根10 g,板蓝根15 g,桃杏仁各10 g,炒薏苡仁30 g,生牡蛎15 g(先煎),炒赤白芍各10 g,川芎5 g,当归10 g,广地龙10 g,川郁金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头晕头痛明显减轻。治宗原拟巩固,原方加钩藤10 g,7剂。

按:此案患者颈椎不适伴头晕头痛,检查示颈椎骨质增生伴压迫。本案中所用系二根二仁汤的加味方,旨在软坚散结,化痰通络。方中加味川芎、当归、地龙旨在加强养血活血通络之功;患者正当 “七七之年”,脉弦,故加郁金,功在行气解郁而活血通络;患者大便易干,加杏仁、芍药,行润肠通便之功。诸药同用,共奏化痰通络之效。

2 咽痒久咳治以宁咽止嗽

喉源性咳嗽,为已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首创的病名。系因咽喉疾病所造成的咳嗽,难能以内科中的咳嗽病辨证论治而获效,其症状是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适感而干咳为主[2]。其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很不爽快,而且连续阵发性地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病程漫长,有数月之久,甚则数年;咳时患者也感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可在1小时内咳多次。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空气干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加重,空气粉尘、异味气体的刺激及病毒细菌感染等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日渐增多,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3]。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疗效欠佳,且易出现耐药现象。

顾武军教授紧扣喉源性咳嗽临床表现,依据《伤寒论》少阴病篇治疗咽痒咽痛证之桔梗汤创立“宁咽止嗽饮”[4]。该方基本组成:薄荷5 g(后下),川芎5 g,甘草5 g,桔梗5 g,杏仁10 g,牛蒡子10 g,防风5 g,连翘10 g,炙枇杷叶10 g,生姜皮3 g,柿霜饼10 g(含化)。

方中甘草、桔梗清热开肺利咽;薄荷、川芎、连翘、生姜皮疏散风热,尤其川芎散血中之风热,对于慢性咽炎风热郁于咽喉者尤宜;杏仁、牛蒡子、炙枇杷叶降气化痰;柿霜饼清咽润喉。方用熏蒸加含服,是遵仲景之旨,亦所谓“内服外治法”,是方对咽炎所致之咳嗽(亦称喉源性咳嗽)疗效颇著。

案2周某,女,57岁,2014年8月20日初诊。患者咳嗽半月余,咽痒则咳。刻诊:咳嗽频发,伴咽喉痒,痰多,白色泡沫样痰。二便及纳食尚可。舌质淡苔薄黄,寸脉略浮。证属风热郁于咽喉。治拟清热利咽,疏风止嗽。方以宁咽止嗽饮加减。处方:薄荷5 g(后下),川芎5 g,甘草5 g,桔梗10 g,防风10 g,牛蒡子10 g,连翘10 g,炙枇杷叶10 g,黛蛤散10 g(包),土牛膝15 g,络石藤15 g,浙贝母15 g,夏枯草10 g,炒白术15 g,乌梅10 g,蝉蜕5 g。每天1剂,共7剂,嘱患者上药加适量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开后即加入薄荷,搅拌后再煮开即可,不可久煎。去滓,趁热,熏蒸口鼻,将药物蒸汽吸入咽喉。待温,少少含服。

二诊:药后咳嗽大为好转。痰稍变黄。治宗原拟巩固,原方加金荞麦(先煎)30 g,7剂。

按:此案患者咳嗽伴随明显 “咽痒则咳”特征,符合 “喉源性咳嗽”特点。本案中所用系宁咽止嗽饮的加味方,旨在清咽宁嗽。加味土牛膝、络石藤旨在加强清咽之用;浙贝母功在化痰;加夏枯草、黛蛤散清肝,以解木火刑金之患。又该病证病理机制常伴过敏反应,故方中加入乌梅、防风、蝉蜕抗过敏。诸药同用,共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

3 湿热证治佐以通阳化湿

湿热常为炎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临床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大法;而在运用大量寒凉药清热的同时,往往易产生郁遏阳气、伤及脾胃,湿热未净、寒邪又生。顾武军教授临床发现,很多慢性炎症如常见的口腔溃疡、消化道溃疡、慢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痤疮、尿路感染等疾病,长期使用苦寒药效果并不理想。

顾武军教授临床辨治此类患者,每佐以“通阳化湿”之法,如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系《金匮要略》治肠痈的主方之一,功能排脓解毒、通阳散结。方中君用生薏仁破毒消脓,健脾利湿止泻;臣用败酱草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消痈祛瘀活血止痛;佐用附片,意在振奋阳气,散结排脓,此为仲景本方之眼,且附片剂量的轻重,取决于寒伤阳气之轻重。

将“通阳化湿”之法引入湿热病的治疗,可使“黎照当空,阴霾自散”。只要阳气布达,则湿邪可化,湿祛则热孤,清热亦速。

案3胡某,男,49岁。2015年3月初诊。患者于年前双下肢出现湿疹,痛痒剧烈,伴皮肤脱屑,搔抓后流黄色疮水,且周围皮肤逐渐干燥、粗糙、肥厚,经多方治疗,病情辗转难愈,影响生活质量。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黄微腻,脉沉滑。证属湿热蕴蒸,治拟清热利湿通阳。处方:生薏薏仁30 g,炮附片6 g(先煎),败酱草30 g,防风10 g,荆芥10 g,蛇床子20 g,地肤子20 g,苦参15 g,仙鹤草30 g。水煎服,日1剂,共7剂。

二诊:患者述双下肢湿疹明显减轻,痛痒感均较前好转。舌苔白腻,调整处方,炮附片10g(先煎),续服7剂。

三诊:湿疹部位皮肤已无脱屑及流疮水,痛痒感基本消失,皮肤粗糙症状亦缓。

按:汪昂认为附子: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张洁古说: “治湿药中少加附子,通行诸经,引用药也。”顾武军教授将通阳化湿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湿热病证中,如此例患者,系皮肤病证。前医曾屡以清热、利湿、祛风、养血等药,效果不显;而改用附子振奋阳气后,湿得除,经络通,热得去,血得行,诸症悉除。

猜你喜欢

板蓝根葛根咽喉
南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咽喉不适 试试这杯茶饮
电子鼻咽喉镜在腔镜甲状腺手术前的应用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葛根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
您真的了解板蓝根吗
复方板蓝根颗粒及板蓝根的质量研究概况
均匀设计法优化葛根半仿生提取工艺
运用葛根汤治疗痤疮经验
葛根煨制前后的止泻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