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学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探析※

2018-02-09李彩云李鑫辉苏丽清何宜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温病公众微信

李彩云 李鑫辉苏丽清 何宜荣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

微信公众平台正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可在微信平台上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实现全方位的沟通、互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问题、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温病学作为一门临床基础学科,其应用价值逐渐升高,而课时却未相应增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温病学,在课后辅助学生加强对温病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非常必要。与互联网结合,打造温病学微信公众平台可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此,对温病学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进行探析。

1 温病学微信公众平台内容

1.1 温病名方 主要收集《温病学》教材当中的重点方,如外感温病第一方——银翘散,透热转气代表方——清营汤,凉血散血代表方——犀角地黄汤等;并从其他中医温病学古典医籍中收纳常用方,如倍受推崇的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的升降散;另外结合生活实际介绍温病常用中成药,普及一些生活小常识。如介绍完银翘散后,可对比生活中常见的维C银翘片,二者名称相似,但实际上维C银翘片是一个“中西结合”的中成药,除银翘散的组成和维生素C,还添加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如果再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并用,有增加肾毒性的风险;成分中还有马来酸氯苯那敏抗过敏缓解喷嚏症状,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因其有嗜睡的副作用;如果忽视了这些成分,再服用其他的西药感冒药或者喝酒,容易加重不良反应,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很有必要了解;又比如速效伤风胶囊,听商品名似乎是纯正的中成药,实际上它是一个纯西药,又叫做氨咖黄敏胶囊,使用时也要注意不宜与其他西药感冒药同服。

1.2 温病名家 从古代温病名家的身上可以体现温病学的发展轨迹,如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思想;而现代温病名家对温病学理论的实践与创新,则更能加深学生对温病学理论应用的理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证从营血分进行辨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湖南省名中医赵国荣教授擅长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

1.3 温病病案 温病病案是学生提高临床水平的“最佳测试题”,可先从典型病案入手,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等几乎与教材一模一样,考察学生对典型证型的掌握情况;逐渐过渡到临床实际病例,可从名家医案当中撷取。同时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也逐渐增高,从提出病名、得出证型,逐渐要求学生提供辨证思路、处方、煎服法、调护原则等全面的临床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提高临床辨证论治及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

1.4 温病经典原文 历代名医学习经典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背熟,二是理解,三是应用。熟读背诵是基础,逐渐向正确理解、比较辨别等理性思维发展,最后在临床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限于课时,课堂上对于温病经典原文的介绍非常有限,引领学生学习和重视经典原文,帮助学生掌握经典迫在眉睫。如卫气营血的治疗,“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单纯的背熟只需几分钟,理解起来也不难,具体如何应用呢?还需加入名家对经典条文的解释和临床应用案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思考,融会贯通。

1.5 温病特有名词 温病特有名词是温病的基石,从小处着手,精准的理解有助于对温病经典著作及温病学理论的掌握,如“天受”和“传染”均见于吴又可《温疫论》,前者指通过空气传染,而后者指通过接触传染,二者的概念与现代的概念完全不同;“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吴又可《温疫论》的内容就更好理解了;又如“身热夜甚”是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的表现,是营分证的典型表现,掌握了身热夜甚的热型特点,就能帮助准确辨证营分证。

1.6 温病书籍推荐 学好温病学,不仅要把教材吃透,还要不断加深、加宽。温病学相关书籍种类繁多,从中挑选最经典最易读的,让学生熟读、精读,从而提高温病学理论和临床水平,拓展思路。如赵绍琴的《温病纵横》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即温热病和湿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附案多为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治验,很有参考价值,是学习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1.7 温病学术进展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争鸣与创新,发布温病相关学术会议、论坛、大赛等通知,有机会的可现场参与;未到场的可以学习上传的相关讲座视频、PPT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温病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如全国温病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湖南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等相关资料都可分享。

1.8 温病学习小结 向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学生征集每周学习小结,从中挑选出最符合教学大纲的进行发布,一方面考察学生是否把握了重点知识、梳理总结的能力如何,另一方面让学生及时巩固每周的重点内容。

1.9 学生投稿 鼓励学生将温病学的所思所想分享给大家,如学温病学有感、发生在我身边的温病案例,温病学教学建议,我喜欢的温病小故事,我如何理解某句条文,我读过的温病书籍,我的跟诊日记……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自己录制的小视频,奖励平时分或是笔记本、书籍等纪念品,提高大家学习温病学的积极性。

2 温病学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形式

2.1 每日定时60秒语音 对于一些比较浅显易懂、只需一般了解的知识,如上文提到的维C银翘片、速效伤风胶囊等生活小常识,可以采取每日定时发送语音的方式,让学生在60秒的时间里解放双眼也可收获知识。

2.2 图文 对于需重点掌握、较复杂的知识,可用文字配合图表来帮助理解,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可以表格的形式加强对比;对于温病的各个病种,可用思维导图整理其传变过程、有哪些证型、对应什么方药;重点方剂可用示意图展示使其条理清晰;经典原文可作为手机壁纸供学生下载反复查看加强记忆。

2.3 视频 上传名师讲座视频,学生得到远程教育,如李鑫辉教授主讲《温病名著大讲堂》 《临证指南医案胸痹案证治特色》等视频;同时也可上传学生自己的作品互相鼓励,交流学习,如第一届及第二届微课制作大赛的作品;学生的参赛视频,如第一届温病诵读大赛;各班级翻转课堂录制的视频等。

2.4 投票 通过投票可作为一种调研方式,拓展了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和选择途径。如为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投票选择:你觉得哪一章节、哪一个知识点尚未理解?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设置单选和多选等问题,统计选择正确的学生数量;此外还可收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建议,反映课程实施效果。

3 意义

3.1 辅助课堂教学 建设温病微信公众平台最初的目的是补充课堂教学时间不足,通过平台可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对温病课堂内外的知识掌握,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对温病学的兴趣,掌握切实有用的信息。3.2碎片化学习强化知识 医学生课业繁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各门课程的学习,充分利用时间非常重要。整块的时间可作为论文的撰写、教材的梳理等,而等车间隙、茶余饭后可花两三分钟浏览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小知识点,碎片化的时间也不浪费,并由此培养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3 便捷 不同于下载专门的学习APP,几乎人人都使用微信。微信虽然于2011年才推出,但截止到2018年初,微信用户已突破10亿[1],“微信成为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2],大学生作为微信使用的主力军,使用时间长、参与性高[3],将温病学渗入到微信当中,很大程度上即是使温病学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4 便于互动交流 对于发布的每一篇文章,学生如有疑问,可留言进行提问;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部分学生可能胆子小,不敢当面向老师提问题;或者当时并没有不懂,但复习的过程中又遇到了问题,想尽快得到老师的解答,这些情况都非常适合进行留言。教师看到留言后可立即反馈,实现与学生即时的互动交流。此外学生如有与该篇文章的相关经历或者经验,亦可通过留言分享给其他人,与志同者进行交流。

3.5 服务人群广 温病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开放性,它不仅针对我校正在学习温病学的学生,其他年级、专业,外校的学生、中医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老百姓,都可添加公众号学习温病学,服务于各类人群,有助于温病学的推广和应用。

简而言之,拥有微信即可收获知识,与教师互动交流,实现“微信在手,温病学我有”。然而部分学生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随意性大,在建设公众平台的过程中,如何丰富温病学知识,提高学生兴趣,点燃学习热情,是建设微信公众平台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微信文章排版、配图等实际操作也需不断学习提高,使其整体更加美观、富有吸引力。

猜你喜欢

温病公众微信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