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神经病学规培优化研究

2018-02-09李瑞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神经病规范化考核

李瑞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迅速展开,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持续改进理念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2]。积极贯彻持续改进理念,对于提高课程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规范化培训阶段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开始,神经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临床学科,涵盖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神经药理等诸多分支领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神经病学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理论和诊治知识,掌握常用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正确的验证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培训方法。

2 持续改进理念对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持续改进理念,要求质量控制具有“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特征[3-4]。实现“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模式,持续改进理念对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持续改进要体现在课程建设要素的所有方面,长期效果方面及课程建设的制度和组织方面。

课程建设的诸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投入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课程的效果评价不容易准确把握,但又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衡量课程建设质量,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和考查,还需要考虑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实现、学生能力形成、规范化培训的效果。课程建设是长期的教学工作和任务。持续改进要体现在课程建设的长期效果上。对课程的考核方面,仅以考试、作业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局限。需要建立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反馈追踪机制如规范化培训,一直延续到学生就业,及时反馈,对课程内容和考核做出修改,如此循环、不断持续下去,才能真正做到在课程建设上的持续改进。

3 持续改进理念在课程建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持续改进理念在课程建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关键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闭环的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

3.1 教师持续改进 这一点高校均比较重视。第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反馈循环,教师持续改进的重点在于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这一点高校均比较重视。第二阶段的教师教学走访和学生工作实践反馈循环,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有两个时间段,即发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到学生毕业前以及学生毕业之后两个时间段。

在课程结束之后到学生毕业前这一段时间,教师通过其他相关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与学生交流时,可以判断出学生对相关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从而有意识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十分重要。增加课程结束后师生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会、论文答辩、参加专业竞赛等途径实现。通过各种场景,锻炼学生运用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学生毕业之后,持续跟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个难点,但也是一个关键点。构建毕业后课程教学质量跟踪机制是解决这一难点的有效对策。教师受精力、联系学生的难度等诸多因素限制,无法与毕业生展开直接、全面的交流。这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或通过学生工作联系学生反馈比较可行。教师的职责是利用这些反馈结果,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3.2 学生持续改进 课程学习只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论文写作、学科竞赛、实习、工作岗位实践等各种场景下应用所学知识,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开始。随着课程知识的持续应用,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与其他新知识也连贯在一起,有效满足工作要求。若所学知识不足或掌握不牢固,会对以前所学课程产生不满情绪,很少有反馈的途径和动力。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及时做出反馈。在学生毕业后,通过校友会的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或通过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课程教学质量。

3.3 课程持续改进 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载体。课程的持续改进,一是要联系专业实践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是及时创新教学手段和考核手段。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是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发展方向。降低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作业内容、实践锻炼要求等方式,既可以防止学生考试作弊,又可以多维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3.4 反馈持续改进 规范化培训的完善,是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和反馈形成闭环的关键。

4 基于持续改进理念的课程建设 优化神经病学规范化培训的探索

神经病学规范化培训的特点:(1) 特殊性。尽管神经病学仅仅是内科学的一门亚专科,但与内科其它专业相比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神经病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由非同源性成分组成的神经系统,其解剖结构中包括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组织等,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的外观、结构和功能,而且对于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也相去甚远[5];(2)复杂性。神经系统的解剖构成极其复杂,许多功能迄今仍未明确,神经系统查体比其它内科查体更为复杂。其范围纵向涵盖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其效应器,横向包括躯体、内脏、运动、感觉神经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解剖部位和结构使用不同的体检工具(如眼底镜、音叉、叩诊锤甚至于棉签和大头针等),采取不同的体检方法 (如观察步态、触诊感觉平面、叩诊腱反射、划诊病理反射等),以求最大限度地全面获取相应的体征信息;(3) 抽象性。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复杂而精细,各个解剖结构的功能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相应的神经核团和束路走行在不同层面位置不尽相同,书本上所描绘的仅仅反映了单一典型层面上的解剖结构,因此就需要通过空间想象将相对抽象的解剖结构加以串联,形成具有立体效果的神经系统。在此基础上明确病变范围时,才有可能通过空间想象将抽象的病变范围限定于相应的区域,是定位诊断更趋准确;(4) 逻辑性。完整而客观的神经病学诊断包括定位和定性两个方面,前者决定病变部位,而后者则决定病变性质。在定位诊断时主要运用神经解剖的基础理论知识明确解剖结构 (如具体的周围神经、脊髓的节段、脑部的结构等)及具体结构中病变的可能范围 (如局灶性、多灶性、播散性、弥漫性等);而在定性诊断中则最主要基本的临床思维模式,并为接下来的神经病学临床主要依靠细致的病史采集,通过起病 (急性、亚急性、 慢性等)、病程发展和转归 (进行性加重、逐渐好转、周期性发作等)特点初步判断病变的可能性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临床检查项目;(5)重要性。神经科医生在完成包括病史采集和专科查体的临床接诊后,往往比临床医学其它分支科室的医生更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鉴别诊断。

5 总结

总之,基于持续改进理念进行课程建设质量控制,需要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要建立课程质量控制反馈的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组织。课程结束后和学生毕业后的教学评价对持续改进课程建设质量,更具有参考价值,对持续改进课程建设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工作,神经病学规范化培训教学对医学生课程建设的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运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课程建设活动中始终保持规范化培训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神经病规范化考核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越测越开心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一氧化氮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