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中成药教学的体会
2018-02-09徐晶钰璇孙大志
徐晶钰 张 璇孙大志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中医学拥有2000余年悠久的历史,与西医相比,中药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上有着显著的优势。由于我国患者对中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因此大多数医生在临床治疗上使用中药逐渐成为一种趋势[1]。对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对中医兴趣浓厚的占87%,68%的医学生则希望能采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方法诊治疾病[2]。但由于中药处方需要辨证论治,针对个体进行合理化用药,这对于在西医院校中只接受短短1年左右时间中医学习的西医生来说困难巨大。庆幸的是目前根据经典名方做成的胶囊、颗粒、口服液等中成药层出不穷,具有疗效确切、易于携带等优点,这无疑给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调查显示我国综合医院的西医医师开出了约70%的中成药,但由于西医医师对中医基本理论认识存在不足,造成中成药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处方不合格率竟然高达41.3%[3]。因此如何让西医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中成药运用的精髓成为了目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重点,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将会让中西医结合这一道路在临床治疗上发扬光大。
1 中成药在目前临床治疗中的现状
1.1 辨病而不辨证 病与证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精髓。根据望、闻、问、切四诊,中医将患者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综合,得出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这是“辨证”,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西医院校中,笔者讲述“辨证论治”这部分内容仅仅只有3个学时,再加上前期中医内容的大量堆积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后期随着各种课程、实验、临床的不断增多,学生无法抽出时间来进行复习巩固提高,“辨证论治”最终成为了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的一个印象而已。临床上医生如果只是按照说明书照本宣科,根据症状决定用药,把中成药当成西药来用,有可能会无效,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慢性腹泻的患者,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的,那么应该选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丸等;如果是湿热内蕴引起的,那么应该选择葛根芩连丸、加味香连丸等;如果是寒湿内停引起的,那么应该选择藿香正气口服液、纯阳正气胶囊等;如果是食积内停引起的,那么应该选择保和丸、大山楂丸等。所以临床上运用中成药,必须也要做到“辨证论治”,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可能还会导致病情的恶化。病证不符,可能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热者更热、寒者更寒、实者更实、虚者更虚[4]。
1.2 长期使用中成药 由于中医在西医院校中授课时间有限,学生对中医中药知识一知半解,再加上广告等对部分中药夸大的宣传,导致某些医生认为中成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可以放心长期服用。事实上人体寻求的是一个动态平衡,这一阶段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的辨证也会发生改变,成为“脾胃虚弱”。就像常用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状,而长期服用后将会滋腻人体,造成舌苔厚腻,不思饮食,肢体沉重等症状,并且滋腻留邪,闭门留寇,导致病邪在体内遗留损伤人体;清火中成药如一清片等能暂时缓解牙龈肿痛、咽痛、口臭、便秘等症状,但长期服用将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胃生理功能,最终出现老百姓所说的“胃寒”等症状。
2 西医院校中成药教学模式的改进
结合目前西医在临床上运用中成药的现状,笔者提出加强对西医使用中成药的授课十分必要。在教学上应该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教会学生合理使用中成药。这一目标不是指一定要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学会辨证论治,而是通过有限的时间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对中医的兴趣,鼓励并督促他们能够加深学习,以结果为导向,明确一些基本中成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单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西医院校中成药教学的模式。
2.1 修订课本 编写手册 完善中成药授课内容 应该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合理选择中成药”作为教学目的,充分了解中西医对疾病理解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选取基本中成药进行讲授。在授课时,根据西医观点将疾病按人体各大系统进行分类,列出中西医病名的对照,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同表现进行证型的划分,根据不同的证型再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并且中成药的组成、药性、适应症、禁忌等也应一并讲授,特别是目前中成药的现代研究以及与西药联合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于临床常见重点病种附加笔者的典型病案,必要时可以邀请患者到课堂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中成药使用的认识。这些知识的扩充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医源性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2.2 去繁从简 选择临床常用中成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中医流派较多,对疾病的认识并不统一,再加上治疗功效相似的中药品种不少,因此针对同一种疾病也许会有不同的中药处方。笔者建议应该按照国家法规选择具体的中成药,笔者常用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比如肾炎,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而常见中成药就包括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河车大造胶囊等,对于中医学习时间只有1年左右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要想记住每个中成药的组成和适应症十分困难,因此授课时可以选择临床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六味地黄丸进行讲解。授课内容应包括组成(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效(滋阴补肾),适应症(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注意事项(肾阳虚患者、痰湿偏盛患者、急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慎用),现代药理研究(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血流变等)。考试时也要让学生全面地掌握中成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临床上使用中成药时才能少犯错。
2.3 注重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学生求知的渴望。除了更新授课时多谋体运用这样基本的教学手段外,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颠覆了“老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后复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将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场所,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5]。教师提前告知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根据内容查找资料,总结并制作幻灯。上课时可以适当放权,让准备充分的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对中成药的现状、未来进行讲解和展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模拟患者,将自己的不适告知对方,让对方根据授课内容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并说明原因,最终请教师进行评判。
2.4 加强临床实习 医学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服务。特别是中医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与临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必须把知识带到临床上去,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也能在临床中复习巩固知识。学生跟着带教老师,通过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体会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最后落实到中成药的合理选用,通过临床上多种病人进行中医思维训练,达到对常见病常用中成药的驾轻就熟。教师还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手机会,让学生尽可能最快地学习到必需的基础中医知识和掌握基本的中医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日益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药物选择的逐渐丰富,目前现行的教学内容及手段已经无法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中成药知识为临床服务,因此在西医院校中对中成药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优化西医院校中的中成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将为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扎实的中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