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授课现状及改革探讨
2018-02-09唐建红黄佳伊刘川玉
唐建红黄佳伊刘川玉
(1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广西 桂林 541199;2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1)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的一门学科。作为中医药学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医学生研究、学习及应用中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各个西医院校,中药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扩展知识面,了解基本中药知识,了解临床常用中药制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开展中药领域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各医学院校的中药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及教学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药学教学普遍存在缺实践场地、课堂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中药学积极性欠缺等问题。
1.1 场地原因 目前各医学院校校园未设置中药园或中药陈列室,学生没有机会直接接触中药,以致不能通过直接观察中药原植物或标本,从而也不利于了解中药四气五味、寒热温凉等性能。没有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对所学印象不深,同时单纯的课本知识也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疲惫心理,导致“水过鸭背”的情况发生。
1.2 时间所限 中药课程的设置总课时不足,中药学是一门知识点较为冗杂的学科,需要记忆大量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往往希望面面俱到,在有限的学时里,教师难以广泛深入地扩展知识面,往往只能以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将知识罗列传授给学生,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内容会过于枯燥。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未能及时收到教学效果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进行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学习,知识未能融会贯通,不能很好的把所学应用于临床。
1.3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往往只以单纯的试卷分数作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注重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容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不良导向,使学生着力于背诵记忆知识点,而忽视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无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待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2 中药教学方式改革的几条建议
2.1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在各附属医院中药房建立中药学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身边的中药,利用视、触、嗅、听、尝等方法,充分刺激感官,有条件还可以参与炮制或自己制作中草药标本,不断加深印象,帮助了解中药各个性能。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中草药陈列馆,里面放置各种炮制好便于存放的中药,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或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学习,与中药零距离接触,以便于更进一步的了解中药的外观、气味、功效等。同时,还可以把认药当做一次课堂小测试,并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药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对学习成果的考核不只局限于试卷,更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校园空地种植适宜于本地环境的中药材,并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参观并参与简单的中药炮制或标本的制作,这些也是学校宝贵的资源,此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多元化,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真正培养全能人才。
2.2 引入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提出的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1],也可称为“问题教学法”,该方法主要是教师先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利用课外和课内接触的知识及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寻找答案,充分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题开展遵循着一定的流程:(1)课题开始之初,教师要做的就是先提出一个临床案例,该案例的提出一般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提出的也一般是真实案例,这样提出的案例是既贴合临床实际案例,又能与课本紧密结合,如此,在教学的时候,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记忆也会更深刻。比如学习治疗外感药物时,提供不同证型的外感病例;(2)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讨论各个外感病例相对应的不同证型,及该证型适宜使用的中药。并组织分配任务,分工合作,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网络资源,综合各人意见,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此举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行研究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知识比简单从课本上学来的更加印象深刻;(3)小组间讨论。各小组代表分别称述其利用上课所学中药知识结合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结合组员意见得出的结论。将各组所得的结论之间不同的部分进行比较,针对其不同的部分进行再次比较,如经小组讨论后仍与其他小组意见不一致的,各组派代表就其选取适合各个证型的中药并阐述选取的理由。与此同时,教师在旁边适时引导并总结,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证型的病例要分清主症和次症,对应的药物选择最好要做到互相配伍,亦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在发现中学习,学习的同时又不断总结,同时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串联,发现式学习,充分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质量。这种教师提出案例和问题,让学生分组,利用团队协作的方式自主寻找答案,通过让结果不同的小组互相讨论、教师在旁适时引导并总结,同时与学生积极互动,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及问题意识。此种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很多学科的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对场地、硬件设施要求不大,值得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和学习中。
2.3 进行案例教学 促进多学科交叉 在进行了各学科的基本学习后的课程,可以提出一个临床案例,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疾病,如感冒、失眠、水肿、头痛、腰痛、月经不调等。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疾病收集不同证型的表现,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后提出。让学生灵活利用之前所学,对该病例进行辨证、诊断、选药及拟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就其结果互相交流及讨论。其中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不同学科,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医学的各个学科之间本来就是密切相关联的。中药学的学习除了为研究打下基础之外,更多的是服务于临床,所以此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更快的学习和理解中药知识,而且能增强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技术。也可采用“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法[2],如“识药-炮制-性效”融合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中药知识板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有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中医临床人才。该案例教学法也可以应用于课堂开始之初,在学生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的时候提出一个简单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该门学科的兴趣。
2.4 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通过开展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对学校而言,分数作为一种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掌握课程的程度。而作为学生,对分数大部分是持十分重视的态度。通过赋予平时课堂表现以一定的分值,比如平时课堂成绩占总成绩20%~30%,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投入并参与到课堂学习与互动,同时更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形成性评价,比单纯的试卷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药学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果,尤其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但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读书”“机械背诵”的状态,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是灵活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再用实际验证理论,并在其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这才是真正切实有效的学习。形成性评价,一定程度上能让教师具有更灵活的评判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2.5 鼓励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知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资源社会,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资源。通过网络的方式,学生可以对课程中次要的知识点加以延伸和补充,从而更加熟练的掌握知识。如何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同时通过建立网络相应课程的论坛交作业并分组参与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答疑,还可以将优秀的作业放到BBS论坛上展示,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考。教师还可以将讲课的课件或者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温故知新,一些因故缺席课堂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借此自学。还可以开辟一个板块上传一些测试题,可以是学科相关的思考,也可以是对重点知识点的提炼和考察,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思考,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同时锻炼思辨能力。此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通过网络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也可运用于其他学科。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保证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重点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中医药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虽然教授的是传统的中药知识,但教学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与时俱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知识的掌握,服务于科研及临床,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独立思考、资源整合等能力,最终以培养建设健康中国所需高素质医学生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