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视阈下的伏里土陶艺术
2018-02-09胡晨晨
胡晨晨
(枣庄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鲁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及考古发现,早在7300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的光辉灿烂的北辛文化。这里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明代大文学家贾三近的故乡,是“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历史典故的发生地,相传这里也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在鲁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下,枣庄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如伏里土陶、洛房的泥塑、滕县的松枝鸟、张范的剪纸、柳琴戏、唢呐、奇石等,这些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鲁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内涵,陶冶了鲁南人民的艺术情操。伏里土陶是鲁南地区较为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镌刻了时代的烙印,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伏里土陶
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发现了拥有近6000年生产史的伏里土陶,它是源于大汶口文化的子陶器,伏里村古遗址中,发现和挖掘了许多像瓮、盆、罐、鬶等陶制品及残片,印证了鲁南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厚的艺术积淀。
“伏里土陶根据用途可分为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近100多个品种,目前能再生产的只有30余种。”①像方鼎、香筒、香案、香炉等属于祭祀类的产品;蟾蜍、陶猪、陶羊等的主要功能为欣赏和把玩。生活用品类包括灯台、阖缸、酒鬼汉纹罐等。其造型的原始性、独创性、实用性,赋予了伏里土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日本玩具博物馆里我们都能看到伏里土陶的身影,它以古朴自然的艺术形象,被众人所喜爱。伏里土陶不但在国内知名,而且还出口到美、日、法等26个国家和地区。专家们分析,“伏里土陶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特点和明清艺术的痕迹,是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的土陶文物。”②伏里土陶成长于淳朴的自然中,它唤起我们回归自然的生活体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芬芳的泥土,湍流的溪流,繁茂的树林……让人流连忘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伏里土陶艺术,凝聚着朴实的鲁南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体现着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之内涵。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它传统的不可替代的制作工艺,更重要的是伏里土陶所蕴含的民间人文精神的内蕴之美。
二、伏里土陶的艺术特色
(一)造型:形简神具
伏里土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期较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的进步和演变,都蕴含着人们的智慧。纵观大江南北,陶器在流传的几千年中,很少有像伏里土陶这样的陶器已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在造型、纹饰的装饰上(如回纹、漩涡纹、线条纹、乳丁纹、玄纹等)都与中国工艺史上的传统线条、工艺特色一脉相承。
现代的伏里土陶作品《大站狮》,别致简洁的花纹缀饰,S型的狮子尾巴,弯弯的眉毛,极具特色的臃鼻。乍一看像狮子,但仔细看又不像,像虎,像狗,像豹,这正是大站狮独特的地方。形体简练概括,线条纹饰流畅,作品中不讲究造型的准确,结构的严谨,却洋溢出气定神足的韵味,营造姿态含蓄的造型,可谓“形简神具”,此种造型夺取了世人的眼球。伏里土陶曾参加过“山东省1982年在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大站狮》也在其中,大站狮的弯眉臃鼻,温顺不张扬,散发着质朴生动的韵味,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伏里土陶艺术品中另一件典型的作品《蟾蜍》。它是伏里土陶赏玩类作品里生产最多、品种最繁杂的一种。在鲁南地区,尤其是在山亭伏里村人们的心目中,蟾蜍的寓意为风调雨顺、大富大贵和健康长寿。它的造型毫不矫揉造作,形体简洁,具有浓郁的汉代风韵,从整体造型上看去,蟾蜍的身体像一个大疙瘩。造型中有很多特别之处,两眼圈的外围利用两个对称的玄纹装饰,腹下的两个后爪,用三个横线条和三个长线条进行装饰,在简练概括的塑造中表现出其内在的神韵。再从细节中观察,眼睛是疙瘩,前腿简化为疙瘩,浑身布满的又是紧凑的小疙瘩。这些疙瘩在民间叫做乳丁。乳丁即圆,“圆”者,道之体,宇宙之模型,自然之法则。①(P144)“圆”作为一种人类文化中的核心形象,有着深刻的内涵,世界与宇宙的物质外形和运动轨迹可以表现为圆形,人类的思想、情感的满足也体现为圆形。它寓意着“和谐统一”、“含蓄温和”……也许在伏里人心里这种利用乳丁不规则的反复、简单概括的造型,是对健康快乐的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向往,利用“圆”文化传递着智慧、包容、和谐的正能量。
(二)色彩:质朴自然
在伏里,土陶材料的选用源于自然。它的制作工艺带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这些毫不起眼的土陶制品正是通过这些天然的材料创作出来的。它虽然是泥土制作而成,却饱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沉淀。《老子》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观点及《庄子》提及的“自然箫声”都表现出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是对无为而自然为之形态的阐释。火作为原始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有力武器,是陶器产生的媒介,使土陶作品在窑火温度及气氛的变化中,增加了土陶作品表面的自然肌理及色泽,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是对自然形态很好的阐释。
伏里土陶作品表面色彩的质朴自然是由泥土的自身性质和烧制过程决定的。大部分土陶均利用不同的泥土烧制,形成了自身的色泽。伏里土陶以陶质、颜色来分,可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陶土的成分对陶器的烧制和颜色有一定的影响,一般陶土中含有铁化合物,可降低陶坯的烧制温度,在氧化的空气中呈现红色。在原来的环境中烧成灰色。泥与火的交融,使得烧制的陶器色彩自然而朴实。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要保持自然的天性。用自然现象来领悟人生修身养性的道理,指引人生的解脱之道。保持自然的天性这句话用在民间的美术作品中较为合适,有很多人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作品俗到极点,但笔者认为,有时俗到极致也会变为雅,这种俗是随意而不矫揉造作的表现,是创作者用心创作的真实体现。正如徐渭所说:“点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动人越自动人。”③(P1093)看似矛盾的“俗”与“雅”,“淡薄”与“滋味”,实则归为统一。散发的自然淳朴的气息正是民间伏里土陶独特的地方。
(三)表达:以形传意
伏里民间土陶艺术依靠泥、火等媒介对作品的体积感、质感等进行表达,描绘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自身的文化韵味。民间艺术品是民间艺人们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将民间艺术创新传承,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文化积淀。民间的很多作品是民间传人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媒介,它的粗拙、朴实,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可谓之“以形传意”。
陶鬶作为龙山文化遗址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它造型美观,具有鲜明的原始性特色,在伏里村也有出土记载。中华国粹大词典的资料里描写道:“鬶由流、颈、腹、把手、袋足及实足根几部分组成,全形如一站立昂首之鸟,所以有学者认为,此物与古代东夷人鸟图腾崇拜有关。”由此可见,陶鬶造型的灵感来自于鸟兽,它与罐、鼎、壶、杯有所不同,它以三个丰满的乳状袋足代替鬶腹,更加追求形体结构的多样性。伏里的陶鬶作品外形线条的流畅,形似雄鹰的造型寓意着一种对自然形象中美的追求,体现出人们精湛的工艺及驾驭自然的能力。
民间美术中典型的饰缀花纹,如门钉纹、漩涡纹、线条纹、古老的动植物图腾、人物图案,天象,树叶、荷花、日、月等,均体现出伏里土陶描绘对象的多样性,这些精美的纹样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伏里土陶将艺术作品的“形神”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统一的前提下,对外物的美感进行了内在本质的表达。伏里土陶以自然形象为载体,突出表达了土陶艺术的精髓,将实用与审美高度结合,正能够体现先人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境界,注重以意蕴之美诠释土陶人制陶的灵魂。
三、伏里土陶发展的价值意义
在鲁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下,伏里土陶艺术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受到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刻内涵及高雅的格调。但它仍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及乡土情结,具有一定的研究及推广价值。
伏里土陶的发掘抢救已有四十多年,由于陶器的造型独特,器皿的形制较大,技艺要求比较高,每年制陶的数量只有3000~5000件,产品销售途径及对象的不固定性,发展高度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等因素,使得伏里土陶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伏里土陶的发展是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依托本民族文化的社会背景,保持和传承原有的文化特色,保留其无可替代的传统制作技艺。同时也要努力的探索适宜本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创新性的挖掘民间伏里土陶艺术的应用领域,例如将蟾蜍、陶羊、孩儿枕等土陶作品发展为旅游业的畅销产品,为江北水乡特色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将区域传统的、民族的特色产品展现给公众。让更多的人在游览中欣赏鲁南历史文化滋养下的民间文化,从而提高鲁南地区地域文化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枣庄的伏里土陶艺术,积极的传承与创新属于民族的艺术文化。
注释
①朱纪.历史悠远的伏里土陶[J].中华手工,2004,(3).
②何芳,石劲松.甘致有和他的伏里土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③徐渭.题昆合奴杂剧后.《徐渭集》(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傅京生.中国写意花鸟画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3]胡晨晨.伏里土陶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受众程度[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