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叙事的新视域多维解读
——《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评介
2018-02-09王天佑
王天佑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肇始于1976年“文革”结束的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文学是整个改革开放时期文学发展的先河,因而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新时期文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蔚为壮观,而且在质量上不乏一批上乘之作。在此背景下,张婧磊副教授新近出版的《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从创伤叙事的视域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览全书,掩卷沉思,可以发现本书无论是观点立论还是研究视域,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一方面,创伤是每一个个体或集体的普遍性体验与感受。小的创伤会转瞬即逝,而大的创伤无论是生理影响、心理影响,还是社会影响都会十分深远,可能长达数十年或数代人。由于新时期承续的是对个体和国家造成巨大创伤的“文革”时期,因而新时期不仅是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也是创伤症候的集中表现时期。文学是对历史与现实的特殊再现或呈现形式,是书写社会变迁与表现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因此,书写创伤,特别是书写“文革”创伤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条重要主题。显然,从研究对象看,从创伤叙事的维度研究新时期文学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近年来创伤理论取得重大的进展。由于创伤首先是生理性创伤,早期的创伤理论仅是医学意义上的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创伤理论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创伤理论已经从关注生理创伤到关注心理创伤,从关注个体创伤到关注群体创伤,从涉及生理心理学领域到涉及社会文化学领域,成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多学科的研究视域。于是运用创伤理论分析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由于起源、语言、资料等方面的缘由,运用创伤理论深入详尽分析中国文学思潮与作品的学术著作并没有出现,仅有少量的学术论文。因此,从研究视域看,从创伤叙事的维度研究新时期文学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本书采用“总——分——总”的研究思路,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首先是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与方法,厘清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如创伤的多重含义、创伤理论的演进、新时期与新时期文学的界定、创伤叙事与文学性创伤叙事的意蕴等。然后用四章的篇幅,分政治意识下的家庭创伤叙事、个体意识下的社会创伤叙事、现代意识下的集体创伤叙事和性别意识下的女性创伤叙事四种类型,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深入的解读。最后从整体上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理论化分析,包括创伤意识与社会规范之间、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创伤主题与创伤形式之间存在的三重悖论,创伤话语的合法性、有效性、充分性与自由性表达问题,以及创伤叙事的侧重选择和承续发展问题。
在基本概念和理论梳理部分,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时期文学的时间上限与下限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了恰当的分类。关于新时期文学的上限,本书在比较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把新时期文学的起点界定为更有解释优势的1976年10月“文革”的结束。关于新时期文学的下限,本书既指出了新时期无限延伸存在的问题,又指出选择1989年的深层原因。这一厘定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与本书的研究主题十分契合。因为创伤症候具有渐进的衰退性与事后性,新时期文学时期正是“文革”创伤的集中表现期,创伤书写是新时期文学关注的重要主题。关于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本书既根据创伤叙事的对象与创伤书写的主体,把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分成家庭创伤叙事、社会创伤叙事、集体创伤叙事和女性创伤叙事四类,又明确指出四种创伤叙事类型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与断然的割裂。这种恰当的分类和辨证的认识为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本体论研究中,本书既从宏观上关注了每种创伤叙事的兴起、嬗变和终结的发展历程,还从微观上选取经典文本,对其创伤叙事的书写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研究路径不仅实现对四种创伤叙事分别与政治意识、个体意识、现代意识和性别意识之间内在关系进行全面的考察,而且从新的视域深化了对新时期部分文学作品与思潮的认识,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如对于经典文本《伤痕》,本书结合创伤理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指出在创伤叙事上具有无意涉及的创伤心理描写、自觉处理的创伤记忆方式、家国同体的创伤隐喻意义三个鲜明的特质。对于《波动》《一个冬天里的童话》等为主流文学史所忽视的作品,本书不仅梳理了关于它们的研究状况与争鸣,分析了不为主流文学史重视或认可的原因,而且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发现了其文学价值与意义。因此,本书的这些新认识与新观点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新时期文学画卷,而且是重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契机和学理支持。
在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整体论部分,本书从文化创伤的维度,通过深刻阐释新时期文学中存在的三重悖论,认识创伤叙事的文化建构过程;从文学与政治的微妙博弈角度,对新时期文学中创伤话语合法性与有效性表达的限度,充分性与自由性表达的空间给予深入的分析;从创伤叙事发展的视域,对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文学创伤叙事对新时期文学创伤叙事的承续与发展进行了纵向的辨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一系列富有说服力的结论性观点。如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受政治时代要求、社会道德伦理及作家创作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个要素的不同面向决定着创伤叙事的模式与特征;女性作家的创伤书写是新时期文学中创伤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政治、男权与身体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内在自主发展的演变历程;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与其说是作家对“文革”创伤记忆有意为之的回忆与记录,不如说是作家从不同的创伤故事类型对创伤叙事空间进行的无意为之的丰富与拓展等。
创伤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是人的生命历程无法回避的遭遇。正确认识创伤不仅能够实现创伤症候的消失或减弱,而且能够成为国家或个体不懈努力,奋发有为的动力。这也是当下展示一代人和数代人,个体创伤、集体创伤和民族创伤的电影《芳华》和《无问西东》能够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的原因。因此,深化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研究,也必将为新时代创作出讴歌伟大时代,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凝聚中华力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提供重要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