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对话教学的施教方法发微

2018-02-08范秀玲刘康声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颜渊子贡子路

范秀玲,刘康声

(1.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吉林 吉林 132021)

对话理论最早由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创立,他指出对话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将对话从哲学理论引导向教育观,赋予其教育教学内涵。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被称为东西方对话教学的源头[1]。对话教学是指师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通过言语进行交流、探讨和评价,实现思想碰撞和精神回应的教学方法。孔子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结合不同的情境,采用各适其宜的教学方法,其中就包括对话教学方法。《论语》中可以明确认定为发生在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有119处,涵盖孔子主动提问、孔子被动答问等对话方式。探究这些对话的细微处,可见孔子对话教学方法之丰富、之精妙。

1 发“以问施教”之微

孔子在对话教学中经常以问代教,问中促学,高效发挥了“问”的教育作用。他在“以问施教”时,灵活地使用了提问、设问、反问等手段。

1.1 以提问施教

经过精心设计和思考的提问可启迪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孔子的提问多具有启发性,能够引领学生检视自己、铸造信念、关注社会。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赞许子贡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孔子之所以主动提出“孰愈”的问题,应是看到颜渊能够闻一知多,“直入事理之内,浑然见其大通”[2]106,子贡则只能闻一知少,由此及彼,子贡是除颜渊之外孔子倍加喜爱的弟子之一,孔子自是希望子贡能像颜渊一样学有大成,故提出此问让子贡领悟。另外,子贡虽然有很多优点,擅长言辞,精于买卖,但他也有一个缺点,即“子贡方人”(《论语·宪问》),就是说他有时会对别人说长道短,孔子认为这不太合道德的要求,就道德完善而言,子贡与颜渊还有一些距离,所以孔子要问“你与颜渊谁更好”这个问题,促使其反省自身的不足。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提问有时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目的,或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个体现状,以更准确地因材施教,或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平等的交流中用自己的思想滋润学生的心灵。此处,孔子通过提问让学生表达他们的志向,最终目的还是推出自己的志向,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仁德之化境。

1.2 以反问施教

反问就是用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使用反问可增强表达效果,把本已明确的思想表现得更加强烈鲜明、突出有力。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据刘宝楠《论语正义》言,司马牛是宋国大夫司马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当权者打击,全家人被牵连。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常常心存忧惧,所以当他请教何为君子时,孔子根据他的心理状态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可谓对症下药。司马牛仍心存疑虑,故孔子又加重语气说:“扪心自问而无所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使用反问的形式,暗示强调了只要你“内省不疚”,就能够“不忧不惧”,强化了君子修身以德的观点,使其在司马牛心中打下明晰烙印。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孔子所答、所问必有所指。清代宦懋庸研究认为:“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而狭隘,意其为人,必预事而计得,恕己而严人,忿而不思难者也。”(《论语稽》)孔子接连反问,正是针对樊迟这些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孔子提倡先事耕耘,后问收获,认为“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是一种美德的体现,工于心计、不劳而获、患得患失都算不得“崇德”; 孔子注重把握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原则,提出“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孔子家语·致思》)及“乐道人之善”(《论语·季氏》); 孔子反对“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的绝对作法,提倡“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些主张十分明确,而樊迟却仍有不解,故孔子逐一解答时又分别予以反诘,把本来已经表达的思想观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1.3 以设问施教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在修辞学上叫设问,其作用是提请注意,启发思考。孔子在其对话教学中大量使用设问,产生了良好教育效果。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太宰认为“多能”才是圣人,“圣人”是世人对孔子的称谓,孔子只暗示别人自己是君子,自身从未以“圣人”自居。孔子提出君子是否有很多技艺的问题,先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和思考,接下来的回答“不多也”,使学生豁然开朗,留下深刻印象,对深入理解君子特征有促进作用。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

达巷党人称赞孔子“大哉”“博学”,但又不可思议于孔子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想必学生向老师汇报此事时也多少有些疑惑,对此孔子没有正面解答,而是有意设立疑问:我专执于什么呢?专执于赶车,还是专执于射箭?然后自我解嘲地回答自己的问题:我还是专执于赶车吧。因为“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3]83,所以郑玄认为孔子是“闻人美之,承以谦也”(《论语注疏》)。另外,孔子曾讲:“不患莫己知”(《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表明孔子一向主张“要理解他人的不理解”,因此对于“无所成名”的质疑也就宽容以待了。孔子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面对达巷党人的称赞和困惑,孔子智慧地采用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间表露出他的谦虚情怀和宽容胸襟。同时,孔子借此答问向学生委婉地传达了自己的看法:“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即君子不专限于一技一艺之长。

2 发“以喻施教”之微

为了让学生很容易明白深奥的道理,孔子与学生开展对话教学有时会使用譬喻的方法。譬喻就是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即用乙事物来揭示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运用譬喻的方法,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4]1,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有时夸赞某些学生是君子,子贡便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算不算是君子,“赐也何如”就是针对此而问。但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好比是一件器皿”。这犹如给子贡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孔子提倡“君子不器”,子贡心里是清楚的,说他是“器”,等于说他只是具有单一才能,还未达到君子标准。接着孔子又用更加具体的瑚琏比喻子贡。瑚琏是“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3]39,就是说,虽然孔子认为子贡只具有某项才能,但这项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子贡长于外交,是不可多得的辩才。孔子用非常形象的譬喻给子贡的才能予以准确定位,贬抑之中有肯定,有期许,褒奖之中有暗示,有提醒,对子贡而言应能从中获得较大启发和教育。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为仁之道,孔子用两句话作了回答,道出培养仁德的方式,就是要恭事贤者,结交仁者。可是为什么要“事贤友仁”呢?清代学者刘开阐释道:“欲为仁者必先自成其德,而德不能自成,必赖士大夫之贤仁,严惮切磋而后得以薰陶德性。”[5]1386就是说,“事贤友仁”是“为仁”的先决条件,如果做不到“事贤友仁”,也就难以“为仁”。为了让子贡能明白个中缘由,孔子巧妙地采用了譬喻的手法,以“工人要想完善自己的工作,必先完善自己的工具”为喻,用学生已知的“工人做工”这种形象化、简单化的行为,喻指未知的“为仁”这种抽象化、复杂化的新问题。通过比喻,孔子为子贡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了联系,完成了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3 发“以比施教”之微

在《论语》中,最多被孔子拿来进行对比的是“君子”与“小人”,借助比较,从多角度揭示君子的本质。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在对话教学中,孔子也常以君子和小人为比较对象,探求二者的本质差异,鲜明地揭示出君子的形象和特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进而揭示事物本质、传递思想的方法就是对比。这种方法使对立的事物形成鲜明反差,令人一目了然于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率弟子访游列国期间历尽艰辛,最困难的一次是在陈国,粮食没了,学生病倒了。面对这种状况子路十分郁闷,对孔子宣扬的君子之道产生了怀疑,所以发出“君子亦有穷乎”之问。穷,不仅指穷困,也有处境恶劣的意思,将其译为“陷入窘境”似更适合当时的情境。提倡做君子,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子路对君子在特定条件下陷入窘境感到困惑:既然做君子“亦有穷”,为什么还要做呢?好人一定会有好报才对呀!这说明他没有全面认清君子的本质,还在一定程度上执迷于君子的功利性。于是孔子告诉他,君子陷入窘境时依然能固守道德的底线,小人陷入窘境时就会放弃道德的约束肆意而为。通过对比,令学生看到君子与小人面对“穷”的态度和作法俨然不同,一下子揭示出“君子义以为上”的道德精神,澄清了子路在义利观上的模糊认识。

4 发“以赞施教”之微

赞美是一种语言艺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积极作用。孔子开展对话教学,就擅长运用恰到好处的赞语。在学生问了一个精彩的问题、发表了一个精辟的见解、领悟了一个精深的道理之后,孔子或以言语表赞,或以神态示誉,表明态度,传递思想,从而间接地完成教育教学。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长》)

漆雕开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为人谦和有自尊。孔子推荐他去做官时,他说自己学业未成熟,难以取得别人信任。孔子听后流露出喜悦的表情,这是无声的赞美和肯定,等于说: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值得表扬。孔子虽然一句话都没说,却胜似千言万语。朱熹引谢氏语云:“开之学无可考。然圣人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3]40孔子认为漆雕开已经具备了做官的条件,漆雕开却不听孔子的安排马上去做官,那么孔子为何还会十分高兴呢?学者为此多有探讨。程子曰:“夫悦之,悦开之立志高远及向道之诚。”[3]40皇侃《论语义疏》引范宁语云:“孔子说其志道之深,不汲汲于荣禄也。”[5]384概言之,孔子是为学生立志高远和志道于深而喜悦。从教育的方法和效果而言,孔子的无声赞美使学生领悟到自己以后该怎样去做。漆雕开果学有所成,著有《漆雕子》13篇,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漆雕氏之儒”的创始者,被韩非子列为“八儒”之一。另外,从孔子对待漆雕开拒绝做官的态度上可见孔子在教学中是把自己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上的,体现出对话教学中师生同为教学主体的基本特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南宫适陈述了羿、奡和禹、稷的不同行为及不同结果,隐含着二者的因果关系,孔子听了很高兴,赞美他是个君子,赞扬他崇尚道德。据史料记载:“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奡……为夏后少康所杀。”虽然羿能射落九日,奡能陆地推舟,均有英雄气概,但尚武乏德,不恤民情,相反,“禹尽其力于沟洫,稷播百谷”,禹和稷关爱民生,为政以德。孔子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贱不义而贵有德”[5]1232,与孔子思想完全吻合,所以孔子对南宫适发出由衷赞美。孔子虽没有当其面表扬,但对南宫适的高度肯定同样能影响其他弟子的思想走向。

5 发“以评施教”之微

孔子与学生进行言语交流时,经常通过对人物和时政的评价,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自己的思想,明确自己的态度,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种“以评施教”的教学方法是孔子的一个伟大创举[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谁更好一些,孔子说他俩一个做得过了,一个做得还不够。子贡接着问是不是子张的“过”更好一些,孔子却告诉他,过头和达不到同样都是不好的。很明显,在孔子心目中,只有中庸才是最好。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中庸”只

有一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孔子肯定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过犹不及”正是中庸原则的具体应用。借助对子张和子夏的对比评价,孔子向子贡表达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的中庸思想[7]203,使其在比较中认知事物,发现真理。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管仲的行为带给人很多疑惑,所以子路才向孔子请教管仲是不是有仁德的问题。孔子认为,管仲自然有一些僭礼行为,但是他帮助齐桓公以和平的方式团结了诸侯,免除了很多战乱,稳定了百姓生活,这些功绩远远大于其过,因此明确表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孔子对待大是大非的问题,总是能从大处着眼,当仁与礼发生冲突时,他更看重仁而不是礼。通过对管仲的客观评价,使子路顿悟出仁重于礼的道理。孔子用灵活、全面的观点考察与评价人物的作法,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6]。

参考文献:

[1] 王旻霞.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教学语言艺术比较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06:1.

[2] 钱穆.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 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 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5]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 刘康声.孔子的“以评施教”教学方法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3,7.

[7] 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

猜你喜欢

颜渊子贡子路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