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根、拓展、例证”三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初探※

2018-02-08钱桂敏周淑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6期
关键词:胸痹医案中医学

杨 扬 王 娟 钱桂敏 周淑宁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医学基础”是每一个投身中医药事业,健康产业学生的专业入门课。中医药学深深印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蕴含着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基因。博大精深、璀璨多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医药学的深厚土壤,是中医药学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支撑,更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

如果学生没有建立一个较为纯正的中医思维,没有打牢一个较为扎实的中医基础,会对其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带来诸多障碍;如果学生没有一份对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中医的认同与信任,那么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势难高涨。

笔者在正式授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旨在了解大一新生对中医学的认知情况。其中,有近七成的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医的治疗,缺乏感性认识,生病时多选择西医诊治。由此可见,学生对中医的接触机会很缺乏,对中医的认识不足,对中医的信任亟待加强。故笔者试图结合“中医学基础”的教学,探索如何引导学生认同、信任和热爱中医药,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 寻根法——追寻中医根脉 推崇经典原文

1.1 教学设计 因中医学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故推崇的经典,不仅限于中医药领域的经典著作,同时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其他经典著作。要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热爱传统文化,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到经典原文,这样学生才能在心中建立一个对中医学的深刻印象。教学内容以教材的现代化解释为基础之外,将涉及该内容的相关经典著作举例提及。考虑到课堂学时有限,且学生在此前学习经历中接触古文的机会较少,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医学基础”课堂上提到的诸如“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并非只见于中医药著作中,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内的其他经典著作中也不鲜见。同时,介绍各概念在各著作中的内涵与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中医与传统文化间紧密相连的关系,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学的学科特性。

1.2 实施与考核 具体讲授时,考虑到绪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三章,涉及到古代文、史、哲学等相关知识较多,在完整讲授相关概念的同时,将涉及相关内容的经典著作的原文举例提及,并加以解释。如,在讲授事物的五行归类时,自然界五味、五色、五气、五季以及人体脏腑、官窍、形体、情志等内容用表格形式予以展示之外,同时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原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再补充讲解《淮南子》中的相关原文,如“东方,木也……北方,水也”,以扩充学生视域,用还原式的思维,回归经典原文。为了不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取文意艰涩古奥的经典原文,多选通俗易懂便于讲解且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课下,请学生任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三本,结合兴趣摘录相关原文30句,作为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分的评价指标之一。

2 拓展法——立足基础理论 援引经典方剂

2.1 教学设计 中医不仅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执简驭繁的思维,更有不计其数的治病“武器”,针灸推拿千变万化的手法是武器,丸、散、膏、丹、汤等剂型不一,药味多寡悬殊的方剂更是个庞大的“武器库”。在讲授中医基础知识点的时候,拓展相关的经典方剂,展示中医治病抗邪的“武器”,使学生意识到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是独特的,其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丰富的,使其头脑中形成“中医如何识体,如何识病,如何治病”的完整认识。如此,有助于巩固学生对中医兴趣,提高对中医的信心,培育文化自信。

2.2 实施与考核 具体讲授时,笔者将气血津液、藏象两章与病因病机、辨证两章进行整合,按照“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证候探究”的模式,使前后相贯,对照呼应,启发诱导学生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分析病理变化,探究证候归属,在此基础上援引经典方剂。如在讲授脾的生理功能之脾气主升时,联系辨证一章中气血津液辨证部分的气陷证和脏腑辨证一章的中气下陷证,同时介绍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李东垣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再引出载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的举元煎和民国时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举元煎和升陷汤均为补中益气汤的衍化方,体现了中医学术的一脉相承与历代医家的发挥创见。这对于梳理学生的中医学术脉络,增强学习兴趣,培育文化自信大有益处。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于经典方剂的援引,仅以给学生做展示为主,凸显中医治病武器库的强大,不对方剂本身做重点的阐释,留待后续课程去讲授。课下,请学生查阅相关方剂的组成与出处,作为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分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作为课程知识点的拓展,也为后续课程架起一座衔接的桥梁。

3 例证法——见证古今实效 甄选经典医案

3.1 教学设计 笔者常听到这样的提问,如“老师,现在的中医临床效果怎么样?”如何回答此类问题。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让学生从内心认同中医,不怀疑中医的临床疗效,建立对中医的信心,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强化学习兴趣。为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见证中医疗效,信中医,爱中医,医案无疑是捷径之一。因医案是沟通理论与临床的桥梁,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真实体现[1],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故笔者以经典医案作为例证,使学生对中医,我们本民族的原创医学有更深的理解与感触。

3.2 实施与考核 具体讲授时,笔者结合课程教学知识点,以疾病为核心,采取回溯性的方式从历代名家医案中甄选有代表性的医案,点拨学生,使其明白现代的治法用药,实宗于古法而更有创新。如在讲授常见的痰饮、瘀血病证时,提到胸痹,选用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冠心病验案为代表,展示现代中医对该病的论治:“胸痹常感胸闷不适,腰间酸楚灼痛,夜间少眠,脉结代弦滑,舌紫苔白腻少津。高年气阴两亏,瘀浊交阻,心阳不振所致。”[2]药选全瓜蒌、薤白、丹参、川芎、桂枝等。又选清代《临证指南医案》所载徐案:“胸痹因怒而致,痰气凝结。土瓜蒌、半夏、薤白、桂枝、茯苓、生姜。”[3]再列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最后谈到《灵枢·本脏》所言:“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据所引文献显示,可以管窥历代对胸痹的病因病机的沿革,用药的异同之处。

出于课时的限制,医案本身不作大量的分析解读,点到即止。如此由近及远,回溯性地展示古今中医俱有实效,旨在带给学生启迪,深化内心对中医的肯定与认同。课下,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最感兴趣的常见疾病的古今中医处方,作为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分的评价指标之一。

4 教学反思

“寻根、拓展、例证”三法的应用,让笔者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期末结课时,学生反馈:对中医的认识,从陌生到产生兴趣,且对其疗效颇有信心。留给学生作为平时学习态度考核的作业使他们课后经常往返图书馆,一开始普遍觉得麻烦,但在翻阅资料过程中,接触到古文献,他们对中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祖国医学有了更深的认同与信任,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说:“老师,原来中医是这么的有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那么的丰富多彩,身为一名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信。”

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时刻不能停歇。只着眼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联系生活,启迪学生智慧。就中医学而言,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医的无处不在,大到自然界四季更迭,寒暑交替,小到个体生命的生长壮老已。要让学生认识中医的生命活力,古法亦能识今疾,古方亦可治今病。对于现代某些疾病的认知,历代中医典籍皆有所载,对于现代中成药的研发,多化裁于古方。要让学生明白中医与传统文化间的密切关系。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熏陶,除多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外,利用网络媒体手段亦是可取的方法,如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传递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涤荡学生的神魂[4],进而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由衷热爱与自信。总之,基于“中医学基础”,运用“寻根、拓展、例证”三法,引发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是第一步,建立对中医的认同与信任是第二步,最后使之上升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并带着这份自信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事业,面向更辉煌灿烂的人生。

猜你喜欢

胸痹医案中医学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胸痹治则治法源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