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敬、王焘医学教育思想对当前医学教育的启示※
2018-02-08倪昊翔王明强
倪昊翔 王明强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中医药名家辈出,涌现了很多富有远见的医学教育思想,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全盛时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其医学成就也举世闻名,对后世中医药发展影响深远。本文选取唐代苏敬、王焘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学家进行医学教育思想方面的探讨,以期对当前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所启发和借鉴。
1 苏敬、王焘对中医药学的主要贡献
1.1苏敬与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苏敬(约公元599—674)是唐代著名的药学家,曾任朝议郎行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等职,主持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 (又名《唐本草》),首开官修本草的先河。
我国自古就有编写本草的传统,现知最早的为约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做注,编定《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730多种。后来,随着人们对医药学认识的进一步提升,药物学知识也不断有新的积累;到隋唐时期,药物学趋于成熟进步,品种逐渐增加,内容日益丰富,当时被医家奉为圭臬的《本草经集注》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加之陶弘景因僻处江南地区,不能遍识诸药,纰漏之处不少,医家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施治,深误生民。
公元657年,苏敬等上疏朝廷,要求编修新的本草。唐高宗准允了此事,指派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人与苏敬一起集体修订新本草。本草编修虽由太尉长孙无忌受命领衔(后又改命英国公李勣领衔),但真正的主持者是苏敬。《新修本草》于显庆四年(659年) 编成,全书20卷(现残存11卷),目录1卷;本草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已佚),全书共54卷,收集药物800余种。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的意大利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颁行)、世界医学史上著名的纽伦堡药典(1535年颁行)、俄国第一部药典(1778年颁行)等,均早8个世纪以上。
《新修本草》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不但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广泛吸纳了当时药物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学价值,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颁行后,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一部具有法律性约束的标准性药物学著作。当时的官办医学校——太医署也立即采用作为教材。该书颁行后不久即传入日本,深受日本医界的重视。公元701年,日本制定《大宝律令·疾医令》,将《新修本草》规定为医学生必修书,且课时必须达310天。公元905年,日本律令《延喜式》亦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苏敬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至今对海内外传统医学教育仍有重要贡献。
1.2王焘与医学方书大全《外台秘要》王焘(约公元670—755) 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曾担任徐州司马、给事中、邺郡太守等职,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隐太子李建成的老师。王焘博览唐代及以前的各种医家医籍,系统收集了盛唐以前经验效方,历时10年,于天宝十一年(752) 著成大型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其父亲王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其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是苏州刺使。王焘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因家里常与医药打交道,他对医学便发生了兴趣。他常常与名医接触,对医学逐渐精通;他曾在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20多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晋、唐以来的大量医学书籍,并认真地做了详尽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疗效显著,甚至能把即将死去的人也神奇地救回来。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他决心编写一部医学方书大全,这就是被誉为隋唐时期三部医学代表作之一的《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是一部集唐代及以前之大成的大型综合性医著,全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包括风、外、骨、妇、产、小儿、精神病、皮肤、眼、齿等科,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方药的应用上都较之前的医著有进一步的发展。二十四史系列《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教育领域地位之高。王焘以一生的精力,为保存唐代及以前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作出了贡献。
2 苏敬、王焘的医学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苏敬、王焘的医学教育思想都脱胎于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较为集中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名家的主流医学传承意识形态,具有典型的时代代表性。
2.1仁者爱人 自觉担当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而医学最能体现“仁”。苏敬、王焘都是在这样的儒家思想指导下,怀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重要担当,完成了古代医药学的两部不世之作。
苏敬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在序中阐明“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雷众记,颇或踳驳。兴言撰缉,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经方,润色医业。然而时钟鼎峙,闻见阙于殊方;事非佥议,诠释拘于独学。至如重建平之防己,弃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云实。谬粱、米之黄白,混荆子之牡、蔓。异繁蒌于鸡肠,合由跋于鸢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钩吻、黄精,引为连类。铅、锡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盖亦多矣。自时厥后,以迄于今,虽方技分镳,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复采杜蘅于及己,求忍冬于络石。舍陟厘而取莂藤,退飞廉而用马蓟。承疑行妄,曾无有觉。疾瘵多殆,良深慨叹”。从有利于医学传承发展的长远考虑,为了纠正谬误,正本清源,以济世用,客观上需要一部新的本草著作来对本草学的成就加以总结和厘清。而自觉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推动并实现这一本草学专著撰著成功的则是苏敬等人。
王焘幼年多病,其母疾病弥年,他更能体会医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所以他虽长期为官,却不忘悬壶济世,编书救人。正如《外台秘要·序》中所云:“余幼多疾病,长好医术,遭逢有道,遂蹑亨衢,七登南宫,两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观奥升堂,皆探其秘要。”鉴于历代方书辗转流传,篇目杂乱,而唐代三部医学代表作中的另一部代表作《诸病源候论》述症虽详,却很少论及方药。王焘遂以强烈的使命责任感,立志在此基础上编撰一部集历代医论和医方的方书大全。
王焘还在《外台秘要·序》中道:“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其母亲患病时,他长期衣不解带照看护理。这与儒家孝道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如《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些仁者爱人、知医尽孝的理念,也是王焘等古代医家钻研医学、自觉担当的强大动力。
2.2兼容并蓄 唯实求真 苏敬在主持编撰《新修本草》过程中,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以往的本草记载广泛考证、深入调研、去伪存真。他提出“《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考其同异,择其去取”的原则,不泥于古,而是验于实。由于药物因地、因时、因部位等因素而异,“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时非。名实既爽,寒温多谬”。若不加辨别,“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所以为确保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以及主治病症记载真实无误、详尽准确,苏敬等人特地奏请朝廷“普颁天下,营求药物”,通令全国各地郡县,将当地所产药物,及其相关记录和图样,一并送往京城汇总,以供编撰者参考采用。他们唯实求真,“上禀神规,下询众议”,既秉承已有规范,又广泛征求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的意见,注意吸收各方面的经验:如除了广泛地征集全国各地的药材之外,他们还同时多方面搜集文献资料,以及听取群众的用药经验与知识,汇集众多医家的见解,最后对其进行探讨与综合。
王焘在编写《外台秘要》时,也是广收博采、无遗古今,做到兼容并蓄、求真求实。如《外台秘要》博采众方,引用前贤医籍达60部之多,“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经过广泛取材,《外台秘要》才在古人的基础上做到有所突破。王焘在《外台秘要·序》中也说“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近代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许仁则、吴昇等十数家,皆有编录,并行于代,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何者?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妙,俾夜作昼,经之营之,损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岁,上自炎昊,迄于圣唐,括囊遗阙,稽考隐秘,不愧尽心焉”。王焘广收博采,却并非毫无鉴别地全部接收,他认为前贤医籍“美则美矣,而未尽善”,有的“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有的“篇目重杂”,有的“商较繁芜”,因此他“并味精英,钤其要妙”,“皆出入再三”,予以深思审判。王焘整理医籍,对所用的古籍资料,均能详细地将诸家名号列于前,使得篇目层次清晰,不欺名盗世,夺人之美。这种兼容并蓄、唯实求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值得在医学界提倡。
2.3注重实践 勇于创新 苏敬的《新修本草》原著共有三部分,即《本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共54卷。《本草》正文主要记载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收集的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药图》是采用绘画的形式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则是与《药图》相配的说明文字。这种在书中增附图谱、图经的编撰方式,是我国本草学上的一大创举,对药物形态鉴别、药物真伪辨别以及帮助读者认识药物等大有裨益、直观形象,为后世所普遍效法,对海内外医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修本草》编撰过程中,苏敬等人还注意收载了一些当时已为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如密陀僧、血竭、山楂、人中白、郁金、苏木等,并且在书中介绍了由白锡、银箔、水银等调配成牙齿填充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除了重点记载中华传统的本土药物之外,还创新性的对上述外来药物进行详细记载,也是苏敬等人从所处时代的医学实践出发,对当时民间药物应用以及中外医药学交流进行的真实、客观反映。
王焘对医学实践也十分重视,其《外台秘要》中虽引用大量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但无一不是经过他的审择。他还将来自印度源于天竺经的金针拨法也收录进书中,详细地介绍了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特殊疗法,描述为“眼无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痒,渐渐不明,经历年岁,遂致失明,令观容状,眼形不异,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知明暗三光,知昼知夜,如此之者,名作脑流青盲,都未患时,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治疗此病“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可以推测,王焘所作的这种记载,一定是建立在其对针拨内障术已经掌握得相当熟练并且有显著疗效基础上的。《外台秘要》还记载“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谩作余病疗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王焘结合临床实际,用病人的生命代价告诉后人,学医之人必须精于医术,如果像“诸小庸医”那样不能深达医理,识病之深浅,并在医学实践中予以正确应用,就算怀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也只会害人不浅。
王焘所处的时代,宿命论和巫术害死了很多人。他敢于冲破思想禁锢,从尊重生命出发,认为“昔者农皇之治天下也,尝百药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沴,以救性命之昏札”。《外台秘要·序》中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存者”。他还直接驳斥了“病由天定”的观点,如《外台秘要·序》记载“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学乃至于此邪。余答之曰:吾所好者寿也,岂进于学哉?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矣。投药治疾,庶几有瘳乎!又谓余曰:禀生受形,咸有定分,药石其如命何?吾甚非之,请论其目。夫喜怒不节,饥饱失常,嗜欲攻中,寒温伤外,如此之患,岂由天乎?夫为人臣、为人子,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则圣人不合启金滕,贤者曷为条玉版?斯言之玷,窃为吾子羞之。客曰:唯唯”。他这种客观分析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强调医药治病的积极作用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疾病观,是富有创新性的、应该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3 对当前医学教育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当前,医学发展已迈入大健康时代,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医改、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不少成效,基本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人才结构日益优化,人才短缺问题逐步缓解,基层医疗领域和健康产业的中医药人才需求日趋增加、颇受青睐。但与此同时,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医德医风以及医患纠纷等问题依然并存,中医药人才在中国特色医学人才体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也正是当下医学教育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观往知来,通古鉴今,苏敬、王焘等古代名家的医学教育思想中蕴含着无尽智慧和精彩闪光点,对当前医学教育极具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3.1思想教育和医德培养共举——贯穿医学教育教学全程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健康服务的,容不得道德操守上的任何一点瑕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医德培养,教育引导学生从“大爱”的角度深刻理解医学、深度理解生命。要重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专业责任感和担当有为精神,建立起对今后从事医药职业的热爱之心、光荣之心和行业感情。要把思想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医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对医药从业人员实行业务上的终身教育,也要对医药从业人员实行思想教育和医德行风方面的终身教育。要鼓励广大医药人员向古代先辈一样,常怀“仁者爱人、自觉担当”的坚定信念,勇攀医药学高峰,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3.2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兼容并蓄一切优秀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必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无论是扎根中国大地开展中医药教育还是西医西药教育,都应该兼容并蓄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医学教育的规律,也是医学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医学生的国学素质培养,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教育的经典教学力度;另一方面,西医西药教育也要有中国传统人文与科技元素,并应适当组织一些西医西药从业者学习中医药理论和知识、技术。要倡导中西医融合,注意把传统医学和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优秀成果纳入医学教育内容之中。青少年群体也应加强健康人文教育和基本的传统医学教育。
3.3注重实践和鼓励创新并重——推进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要在医学生中全面深入地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着力培养并提升医学生严谨认真地自主解决各种临床问题或实践问题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医学教育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理顺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建立起药学(中药学)类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衔接。要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加快构建国家和地方分类分层次推进医教协同、培养各种口径的高素质医药专门人才的新机制,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在临床实践、科研实践、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等各种实际工作中脱颖而出,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贡献。
[1]谢新年,郑岩,谢剑鹏.《新修本草》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J].中医学报,2010,25(6):1235-1236.
[3]王家葵,张瑞贤,银海.《新修本草》纂修人员考[J].中华医史杂志,2000,30(4):200-204.
[4]张登本,孙理军,乔文彪.王焘与《外台秘要方》[J].现代中医药,2004(1):13-16.
[5]李弘祺.中国教育思想的近代转折——兼论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4):51-65.
[6]从飞.王焘医学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53-55.
[7]汪玲.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医学教育管理,2017(2):25-31.
[8]陈昕煜,吕兆丰.医教协同加快建立实施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J].医学教育管理,2016,2(1):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