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医传承※
2018-02-08陈秀香黄银燕宫爱民
陈秀香 张 曼 黄银燕 宫爱民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1)
1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概述
“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最伟大最深刻的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势,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度融合,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实体经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节支增效形成的依托互联网平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2 互联网与中医学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渗透至传统行业,促进了金融、商贸、信息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并逐渐融入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互联网医疗发展势头正盛。因此,“互联网+中医”的方案可推动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巧妙有效地结合起来会改变传统中医学发展的形态和特点,从而加快中医学发展的步伐。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传统医学,是值得被保护和传承的。中医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因此要想学习中医学这门学科,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现在国人都使用白话文,对文言文的鲜少运用导致了大多数人对中医经典理论知识的不解和无知,再加上把西医的某些疾病和脏器的命名与中医完全对等起来,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深深地陷入误解的泥潭里面,不可自拔,导致传统医学发展缓慢。因此引进新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更好地克服传统医学传承发展的弊端。
3 中医学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
中医学是我国在生命科学中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域。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中医学的传承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 (包括针灸)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充分的运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未能有效地继承;中药饮片的质量及使用量大幅度下降;一些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失传等等。在教育方面,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成才规律未被有效传承等等。在科研方面,临床的系统观察与分析、经典文献的整理与应用等传承方法未被很好运用和发展[1]。
4 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4.1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传承“传什么”,其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与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而变化、演进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中医学传承的实质内容不仅是理论知识、实践技术、道德修为,更重要的是把握其认知方式[2]。因此,对认知方式的把握,是中医学传承“传什么”问题中最具特殊性的内容。
4.2中医学传承的基本形式 中医学传承“怎么传”,需要与时俱进。中医学传承问题,是涉及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的重要问题,仅仅依靠目前高等中医教育的“工具化”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医匠”已经很难了,做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更难[3]。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仅仅“以经解经”的模式也是不够的,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的简单模仿、对传统中医的异化和肢解,准确把握中医研究的切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重新解析。更应该将其放在产生的自然背景下,利用现代多学科的知识,找到中医药的“活头源水”,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的临床技术。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用中医药这一原创的思想技术体系,来启迪和促进我国的“原始技术创新”,建立中国的自主创新体系[4-5]。
5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医传承的方案和建议
中医药现代化就是要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升华,以便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本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医学等理论,分别从教育、文化宣传、软件应用、生产开发以及中药监督管理系统的角度,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医传承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方案分析和建议。
5.1教育方面 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病和处方用药过程中,因为没有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过分依赖西医的医学检验结果和刻板地依据病名开药的错误道路。由此看来,中医的传承最重要在于人才的培养与中医文化的教育。所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可以加快中医传承。师生双方随时随地在教学平台上学习与交流,同时应用大量的虚拟现实技术,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能以图像,视频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得枯燥乏味的知识同实例相结合。至今培育中医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学徒教育,然而现实的中医师资资源少而很难实现传统的一对一学徒制带学[6-7],所以我们如果要传承与发展中医,则需要互联网的创新,以下为互联网实现虚拟学徒制的构想。
5.1.1利用互联网实现四诊合参 中医最为主要的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疾病,对症下药。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创造出临床实践机会。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医医案的收集、存储和分析提供便利。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收集、存储大量名中医的医案,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到更多的诊疗经验。互联网的临床教学,是学生通过智能计算机登陆个人账号,进入师徒制带学的状态,该系统是一个既有老师又有病人的模拟现实情景。计算机通过以图片、声音、感应器等方式实现望、闻、问、切的学习和对疾病的诊断。最后,计算机通过学生的诊断过程与结果给出建议,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其解决疑问。计算机记录学生个人学习的成长过程,并制定学习中医的建议与计划。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乐趣。
5.1.2建立用互联网来实现临床针灸推拿 在学校,中医学的教育大多以讲授中医文化知识以及理论知识为主,而学生能通过实践学习针灸推拿的机会较少,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对于中医,尤其针灸推拿专业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学习这种实践能力。首先,计算机建立人机合一系统,在平台上,有针灸推拿等的视频以及具体操作步骤。初步完成视频教学。其次,学生利用与计算机连接的人模型来当病人练习如何进行针灸推拿等;最后计算机通过感应判断学生操作的力度、手法、部位等是否到位,加以提示,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到其操作精髓。
5.2文化宣传方面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其文化对中医的发展与传承尤为重要。如果中医的文化没有得到传承,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后逐渐走向灭亡。中医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关键点是进行中医的文化宣传,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中医文化,而且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中医的魅力。如今,中医在文化宣传方面出现了种种困境。其一,在这唯“科学”是真理的时代,尤其是西医文化在中国影响盛大,导致人们无法理解中医理论,丧失中医思维。其二,许多年轻人对其不了解和偏见,使中医难以融入这个新时代。其三,目前有许多人通过互联网,如微信、微博等分享与传播虚假或有待验证其真实性的中医信息,使中医文化的传承更加艰难[7-8]。因此需要有政府的支持与大力帮助,建立关于中医的官方平台,并出台监管网络信息质量的体系或制度,让人们在正确的网站阅读正确的中医文化知识;其次,利用互联网推广提倡中医方面的发明,让计算机编程专业人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结合中医发明专利。再让媒体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播报有关中医知识和中医治疗的电视节目,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粹——中医;最后,中医要与时代相结合,与互联网相结合,更要与西医相结合,才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与创新[9]。
5.3软件应用方面 利用互联网开发有关中医药软件,提供用户一个舒适的中医药学习环境和愉快的看病体验。
5.3.1中药材三维设计APP传统的中药材APP只提供中药材的图片,而图片二维设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并且中草药的图片大都是绿色界面,有些植物相似度高,图片分辨率低,增加用户区分药物种类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用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药材三维设计APP能够有效解决这类传统软件功能发展瓶颈,只需要在软件界面上轻轻用手指划动,所查询的药物会随着划动方向而旋转,这样不仅能够直观且全方位地展示中药材的三维面,提高清晰度和立体感,并且提供相关饮片的三维图片,两者高效结合更加清晰明了。且增加相同科属植物之间和相似功效作用药物之间的鉴别,另外,新增一些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全面拓展中医药的知识面,以扩大用户的知识视野。与此同时,软件还增添了“扫一扫”的新功能,可以在有专门标示二维码的植物上识别,最主要的是可用拍图片的方式扫描植物,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可通过这种途径去获取它的信息。最后,软件内部还形成离线知识库。简单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势必掀起一股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浪潮,推动中医的传承发展。
5.3.2网上中医服务APP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中医治疗疾病,因其本身的临床特点和诊病特色,望闻问切后的步骤就是煎煮中药。虽然是特色,但是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愈来愈快,自行煎煮中药或医院和药店代煎的形式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方便面式的生活方式促使患者优先选择西医,这给传统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不少的患者经常因煎药不方便而放弃中药,而医院代煎又得等两三个小时,药店代煎又要自己上门去取药,但也不能保证煎药的质量和效果。而网上代煎中药的APP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APP上汇聚专业的中医师,保证煎药步骤的准确性,选用经中国药监局严格检验的中药材,保障中药材的质量。用户在线上输入处方,下单成功后,利用现代化智能煎药机和包装机,通过互联网技术接收中药电子处方,打印条码煎药单,软件系统根据用户地址提供送药上门服务,且煎药和配送流程可通过软件实时追踪,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代煎中药。软件还根据时令或者季节的变化,推出各种各样的养生汤剂、茶剂和妇女调经汤等。也可以在线上咨询专业中医师,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汤药。还有网上针灸推拿按摩APP,该软件聚集权威专业的针灸按摩师,用户在线上根据专家的简介,选定自己心仪的针灸按摩师,在线上可以随时咨询专家,与专家一对一交流,简述病情,约定上门服务的时间。这种线上线下的方式,灵活合理地利用时间,避免排队等待所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5.3.3网上售药和自诊疗APP在生活中人们一般去药店或医院购买中药材,这样不仅麻烦,而且价格偏贵。现在国内大型购物网站,如淘宝天猫等,虽然也有销售中药材店铺,但是分布零散,并且混杂其他商品,既不精简,也不专一。用户在选择商家时像无头苍蝇,点击多个APP,难以对比价格并挑选出实惠的产品,程序繁琐且浪费时间。因此把全国销售中药材的大小型商家高度集中起来,制作成专门售药的APP。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对于一些小病或者慢性病不想往医院跑,排队等待时间长,且看病难,看病贵。而此款APP有自我诊疗的功能,提供独特的中医诊疗逻辑,收集全部中医经典权威药方供用户参考,涵盖多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列出各种疾病的对应症状。中医望诊中“望舌”必不可少,因此设置“扫一扫”的功能,让用户伸出舌头并对准摄像头进行扫描,APP会回馈给用户舌象诊疗信息,方便每个用户的疾病对号入座。软件页面显示出相应的药方和中成药,同时列出其他兼证,若有,点击一下手机屏幕,而药方会做出相应的加减变化。此外,还附加食疗和调护的功能,为用户量身定制营养食谱和健康运动、时令养生预防指南,以及日常保健知识和急救措施知识,满足用户自诊疗体验。另外,此款APP还设有“专家在线”的网络平台,如希望接受更加精准的诊疗,可以在此平台随时咨询访问专家。
5.3.4“中医游戏”APP中医学知识博大精深,因此想要真正学好这门学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医知识点太分散,疾病的证型和症状种类繁多且相似,不易区分。若没有清晰的知识网络系统“骨架”的支撑,知识点杂乱无章,复习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可以开发专门针对中医学习的APP。此APP把习题与游戏巧妙有效地融合起来,以动画甚至是三维效果与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趣味知识游戏界面,同时设置相应背景音乐和不同的游戏阶段系统自动或激励、或吐槽、或诙谐的语音提示,渲染游戏愉快或紧张的气氛。例如“青蛙过河”游戏,青蛙在河面上以荷叶为载体,从河的一岸到达彼岸,则为成功过河。开始游戏后,界面会随机选择问题,河面上漂浮着写有问题答案选项荷叶,沿着河流的方向以一定速度流动,游戏的级别越高,流动的速度越快,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等级通关。游戏采用时间限制模式,若选择正确选项,青蛙跳到所选择的荷叶上,若选项错误,青蛙则是原地不动,以此类推。选出正确的选项,系统会随机给予奖励,直到到达成功的彼岸时,页面会显示用户分数和用户排名结果,并做出相应评价。分数作为用户个人的积分,可以在软件的积分商城里兑换商品。软件还设有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网比赛功能,胜利的一方会有相应的奖励,达到规定的胜利次数以上的,会额外颁发对应的电子网络证书。其他类型的游戏也可以与中医背诵习题相联合,实现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知识——游戏”模式 (Knowledge-To-Game)能够使枯燥无味、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趣味无穷。提高广大中医医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用户来一起专研中医学问,领略中医大家风采,遨游中医知识海洋,把中医——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国人的“医学化石”继承并发扬光大。
5.4生产开发方面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以及扩展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中医药保健产品的开发应依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中医药产品的开发方式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统计出全国各个省份或者各大地区内的各类疾病患病率,并开发生产针对各类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中医药特色保健产品,发挥中医药优势,给予相应的特色治疗。比如对于近视眼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经典传统理论,运用辨证分型施治的法则,将近视眼分成四个证型,分别为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心气虚弱型、肝气郁结型。同样是近视,但是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近视眼的症状和病机也不尽然相同。因此开发熏眼中药方、中药艾条灸、熨帖、中药眼贴结合针灸推拿治疗等保健类产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患有慢性疾病机率日益升高,因此当代开发中医药特色保健产品的方向主要为治疗各类型的慢性疾病以及预防保健。如:生产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等;开发中医药香囊;生产木鱼石和砭石产品等按摩敲打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开发中药枕头治疗失眠等等。此外,中草药标本可以制作成书签纪念品或者中医药文化艺术品。
5.5中药监督管理方面 近几年,由于中药材市场监督不力以及药物炮制方法不当等因素,造成中药疗效变得越来越差,如“城中村里制售假中药饮片部分药店有售”事件,海南省食药监局联合海口市公安局突查某城中村售假中药饮片窝点,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缴获140多个品种、重约12吨的假中药饮片。他们从外地购进原料简单包装,假冒广西某制药公司生产,冒用海南省某医药公司之名,销售到部分药店和诊所。此案例的发生深刻反映出中国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方面存在大量漏洞[10]。当今是一个注重环保、注重健康、注重自然的时代,“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全球追求健康的口号,有几千年中医文化基础作为理论指导的中药,以其原药材的天然性,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可。目前中药出口遍及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广泛传播不仅使国内中药市场繁荣起来,也使国际上的中药市场容量、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下中药产业前景广阔,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出口以原料药材为主,中药制剂、中成药较少,缺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竞争产品,经济效益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药只能通过保健品或食品添加剂的形式进入市场;国内企业在生产和科研方面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11]。为了更好监督中药市场,我们应该国内中药产业通过严格按照 GMP标准积极引进国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速自身生产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中成药的药检分析工作的现代化水平。中药要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是:(1)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中药制剂;(2) 注重中药产品的科学性;(3) 选择适当的方式开拓市场。目前北京同仁堂的产品销售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量也在逐年增加,国家要加大执法和惩处违法的力度,对于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的企业取消其经营权,保证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其重要的成功经验是重视产品质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中药品种和中药新剂型[12]。
5.5.1严格中药市场准入制度 中药材要重质量,确保人民用药的安全性。首先要健全法规,完善机制,严格按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中药饮片必须具有真实性并且符合国家药品炮制标准;其次加大查处力度。包括: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禁止中药材市场出售非法饮片;加大对无证经营、从非法渠道进货以及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发挥法律的威慑力。因此各级药监管理部门应对相关中药材企业和药店严格管理,对相关中药材企业和药店进药渠道随时进行突击盘查以及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定,对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处理,如为进一步规范全市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严把“三七粉”质量关,威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三七粉”专项检查,同时对市场在售“三七粉”进行监督抽检。再次监管部门要注重执法人员在中药材、中药饮片方面知识的培训、学习,丰富他们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鉴别和使用知识,形成专业的饮片监管技术队伍。严格中药市场准入制度,防止假药流入市场的现象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5.5.2规范中药炮制加工程序 炮制是中药药材在应用前所必需的加工过程,炮制方法是否得当、过程是否严格管理、辅料是否符合要求,都直接关系到饮片的质量,关系到临床的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有效。因此,对中药加工炮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消除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隐患。对炮制加工的药厂进行录像监控,对炮制不合格的药厂应该给予警示,严重者取消其炮制资格,各地应该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2]。加强中药炮制专业队伍的建设,在新现有从业人员知识的同时,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搞好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经验的继承,加速中药炮制品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中药炮制关系中药饮片的质量和中医临床疗效,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进行,并且规范过程管理,准确使用辅料,继承传统的炮制精髓。
5.5.3保护中药资源 重视质量与开发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是中华民族丰富遗产中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由于人们利用中药资源往往只顾短期效益,忽视了保护和管理,以致许多中药资源日趋减少,有些种类甚至以到了濒临绝灭的境地。把中药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在加强保护管理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中药资源不能采挖或猎取过度,要加强保护和人工抚育,积极研究再生技术,使有限的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其次建立和完善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创新及再生。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全民保护中药资源的意识,促进并保持中药的可持续发展[13-14]。
6 展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互联网普及时代的到来,为中医传承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本文通过教育、文化宣传、软件应用、生产开发以及中药监督管理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巧妙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中医学发展的形态和特点。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与知识管理手段,并加强中医药教育、文化宣传、软件应用、生产开发以及中医药市场监管,对促进中医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医药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能把这样一项系统工程大范围的推广,必将破解中医传承中存在的诸多难题,进而势必推动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化和世界化!
[1]张英秀,佘贤武.中医继续教育的现状和设想[J].中医教育,1990(2):30-32.
[2]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24-36.
[3]丁增云.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传承的途径和机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4]李敦清,杨振宁,张庆祥,等.中医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脱离的原因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1):46-48.
[5]马骥.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J].中医药学刊,2006,24(1):5-7.
[6]温志强,林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63-64.
[7]肖玮玮,陈建成.重拾师徒制,促进人才培养[J].商业文化,2010(12):177-178.
[8]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9]魏一苇,何清湖,陈小平.试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6):98-101.
[10]谢华金.中药房中药质量管理措施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119-120.
[11]肖金华.细节管理在提高中药房工作水平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142-143.
[12]王剑.中药材市场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13]孙志蓉,王运丽.形成性评价在中药资源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8):138-140.
[14]肖冰梅,王朝晖,龚力民,等.中药资源专业的中药材商品学课程优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