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养生取向的传统音乐治疗研究*

2018-02-08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五音古琴传统

张 勇

在中华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有着养生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的存在,但是由于历代对传统音乐治疗思想缺乏较为系统的梳理,导致中国养生取向的传统音乐治疗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阐发。探究中国古今养生取向的传统音乐治疗思想与方法,对促进当今民族传统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一、古代养生价值取向的音乐治疗思想

《黄帝内经》《礼记·乐记》《吕氏春秋·大乐》等古籍文献中记载的音乐养生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古代先民们的音乐养生实践活动。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六字诀”气功发声养生法、古琴养生法等养生价值取向音乐治疗思想,至今依然是国人所普遍认同的民族传统音乐养生方法。

(一)天人合一的音乐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把人体与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人与天地为一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加之人生存本能驱动,引发了古人用音乐来表达天、地、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人们慢慢学会了用音乐所产生的和谐、平衡能量,来调整身体的生理机能,改善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在《礼记·乐记》中提道:“乐者,天地人和”,“乐由天作”,“圣人作乐以应天”[1]。《礼记·乐记》中的音乐养生思想,证实了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提出了音乐在天人合一的融合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媒介作用。

原始时期,由于人们生活在未知的自然环境中,对陌生的世界充满了恐惧。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黄帝意识到“顺天应物”的生存法则。于是,黄帝便命令当时掌管音乐的官员伶伦创作与自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音乐。伶伦则通过制作竹管乐器,来模仿演奏出山林、溪谷及鸟兽之类的声音,并创造出了十二乐律,制定出乐器演奏音调的准则,加以运用创作出音乐来顺应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存法则。[2]《尚书·尧典》中写道:“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3],指的是八种不同的乐器混合在一起,合奏出的音乐各自协调有序,以至于达到了天神与人的和谐统一。在阮籍《乐论》中也提道:“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4]说明了集天地之灵气融合而产生的音乐,不仅可以使人精神安宁、愉悦,增强人的免疫力,而且可以抵御病邪之气的侵入。《黄帝内经》中写道:“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5],阐述了五音、六律与人的五脏、六腑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音乐、人与天地存在的自然对应关系。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乐人合一”音乐养生思想实践,是在中国传统整体观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运用音乐本有的养生保健属性来服务于人们的养生保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本源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借助乐器、歌唱的声音来传递大自然的声音,当这些源于大自然的音乐和人的身心健康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音乐原有的养生价值就在人的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中国古代原始朴素的音乐养生思想,为先民们运用音乐维护身心健康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二)传统“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属于中国古代较早的气功发声养生法。此法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实践应用,作为有系统理论支撑的养生疗法,“六字诀”形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在隋唐、宋元时期,“六字诀”养生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逐渐成熟,至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六字诀”在萌芽时期,是以发“嘘”“吹”两音,加上“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来行气,调节人的气血。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著名的养生家陶弘景将“六字诀”的养生理论写入《养性延命录》中,他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介绍道,“六字诀”运用的方法,是通过深吸气、长吐气有规律地发出声音,即在深吸气后,在呼出气体的同时发出吹、呼、唏、呵、嘘、呬六个不同的音,[6]以此通过发声养生的方法来实现音乐养生保健的目的。

传统的“六字诀”养生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养生需求制定出了相应的运气和发声原则,当有御寒需求时发吹音,防暑祛热的时候发呼音,用于平和心情时发唏音,用于疏通气下行时发呵音,用于散滞时发嘘音,用于把胸中的浊气呼出时发呬音。这一论述讲明了“六字诀”吐故纳新,打通经络的音乐养生机理。“六字诀”发展到明代以后,高濂在归纳、整理前人的发声方法基础上结合节气变化提出了新的运用理论,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高濂强调“六字诀”的发声在春季发嘘音有助于保养肝,夏季发呵音可以养心,秋季发呬能润肺,冬季发吹音可以保肾,发呼音可以养脾脏,发唏音预防三焦的疾病。[7]依据这些“六字诀”基本养生思想,后人又不断创新发展出不同风格的运用方法,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六字诀”已成为深受国民喜爱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养生文化之瑰宝。

(三)古琴养生法

古琴是中国传统养生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古琴发源于尧、舜时期,曾经盛行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琴起初只有五根弦,后经不断改进生成七弦琴。从古至今,古琴都是中华民族用于养生活动的重要乐器。古琴的养生思想理论,主要体现在弹古琴时人的左右手分别对应手的太阴腑经和手的三阴焦经,通过手指的运动有促进经络之气运行的功能。弹琴时的正确坐姿利于背部经络气息的畅通,促进全身血液流通,弹琴过程中再加上音乐和人意念的有机结合,便会产生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黄帝内经》里讲到古琴与人体的五脏对应保健理论,其中明确指出一弦音对应人体的脾,二弦音对应人体的肺,三弦音对应人体的肝,四弦音对应人体的肾,五弦音对应人体的心,不同琴弦演奏出的不同音乐与对应的脏器产生物理共振效应,从而产生较好的音乐养生效果。东汉桓谭在《新论·琴道》中写道:“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8]由此得知, 在中国古代古琴演奏出来的音乐,除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之外,兼具有养性修身、礼乐教化的重要功能。

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琴枕》中,记载了他因手指拘挛去看医生,医生则教他通过弹奏古琴来疏通阻塞的手指经络,结果得到较好的恢复。在《送杨寘序》一文中,还提到了欧阳修通过向朋友孙道滋学习古琴,消除了忧郁症状。[9]《史记·乐书》中所提到的“调和五声以养万物”,所讲的也是运用古琴来滋养万物的音乐养生思想。在《吕氏春秋·古乐》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朱襄氏居住的地区,多风且干燥,草木都枯萎了,结不出任何果实,直接影响到了百姓们的生存,后来,有个叫故达的人制作出了五琴,并通过演奏五琴音乐祈雨驱旱,解除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困境。[10]这一故事描述了古代人们通过即兴演奏古琴的形式,实现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心愿。

二、传统养生取向音乐治疗的当代应用

中国当代用于养生的传统音乐治疗实践,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音乐养生活动的指导依据,并强调运用五音、六律来促进人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情志舒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内音乐治疗专家、学者们在继承传统音乐养生保健思想的同时,开始对音乐所具有的养生功能展开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音乐养生思想与方法。

(一)当代传统音乐养生思想的发展

中国当代传统音乐治疗研究中,通过引入医疗仪器设备,突出了对音乐养生效果的量化分析和质化研究。研究发现:人在聆听音乐时,音乐进入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系统后,会对人产生一定的物理作用,进而影响到人体的肌肉、血脉等器官运动。特别是当音乐的振动频率和人体的振动频率、生理节奏相统一时,音乐就会引起人的生理反应,激发出人体内部的潜能,使人体原有的能量由静态转入动态,从而促使人的情绪随着音乐的变化产生变化。借助音乐丰富的节奏和情绪等元素对人所产生的物理作用,运用传统五音五行音乐养生理论,当代音乐学界和医学界的相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音乐养生应用研究。

198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教授,在其出版的《娱乐康复法》一书中,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养生的运用原理和方法。1990年,原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作曲家何化均和华南师范大学卢廷柱教授,在合作出版的《音乐疗法》一书中,介绍了音乐治疗在养生方面的思想理论。1996年,郭子光教授和泸州医学院的张子游教授在出版的《中医康复学》一书中,把民族音乐养生保健方法用“音乐安神法”“音乐喜乐法”“音乐开郁法”和“音乐悲哀法”等分类归纳,详细介绍了音乐的养生应用功能。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博士生导师张鸿懿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音乐治疗学基础》中,介绍了传统五音疗法、音乐松静养脏功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养生保健思想理论和方法。同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在出版的《怡情悦志——中医娱乐疗法》中,把音乐胎教和音乐美容作为民族传统特色音乐养生思想理论做了介绍。200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范欣生教授在《音乐疗法》中,介绍了民族音乐用于各种人格特质的音乐养生思想理论。[11]201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蔡幸娟博士,在其所著的《音乐治疗——中国古代医学与音乐治疗》一书中,从中医的治疗原则角度阐述了传统音乐治疗的应用。[12]以上著作中有关民族传统音乐养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当代养生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的发展。

(二)传统五行五音养生音乐的当代应用

当代科学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音乐刺激对人的意识有一定的促醒作用,但是长时间聆听单一的音乐刺激会使患者产生疲劳,降低治疗效果。[13]因此,在传统养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当代音乐治疗专家学者们借助MIDI音乐制作技术和现代录音制作技术,研发出了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养生音乐产品。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参考传统周易、五行和五音学说,在1999年出版发行了《易经五行疗效音乐》套装 6 CD,这套CD目前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年,结合五音、五行和五脏间的联系,北京中医药大学赫万山教授与已故作曲家石峰联合出版了五套《五行音乐》系列磁带和CD光盘,其中包括12种不同的音乐,此套音乐已经在各地多家医疗机构得到了应用,也在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发行。美国夏威夷大学医学院替代医学系的美籍华人吴慎教授,2006年根据《黄帝内经》五音对五脏养生思想,运用音乐与养生结合产生的预防医学哲理研发的《理疗养生音乐》7 CD,[14]也在世界多地得以应用。近几年来,为验证五行音乐的养生疗效,一些医疗机构开展了相关的量化研究。201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高静教授及其科研团队,运用五行音乐对慢性心力衰竭焦虑患者进行了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15]2017年,郑州市中医院刘雅丽副主任带领其科研团队,开展了运用五行音乐配合穴位按摩来提升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实验研究。[16]这两项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五行音乐对改善住院病人睡眠质量,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都起到了良好的功效。

三、结 语

自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于1944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建立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治疗学术界,以及从欧美学习音乐治疗回国发展的学者看来,中国没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现有的也只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一些零碎的音乐治疗思想和简单的音乐治疗应用方法,这一观点延续至今,一直成为制约中国传统音乐治疗发展的主要瓶颈。事实上,通过梳理古籍文献和当代实践中的传统音乐治疗思想,我们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在养生取向音乐治疗、心理取向音乐治疗和医疗取向音乐治疗领域都有着一定的思想理论与应用方法。本文借由对养生取向的传统音乐治疗的整理、研究,力图向世人呈现中国养生取向的传统音乐治疗思想与方法内涵,以期为国内从事养生取向音乐治疗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同行们提供一定借鉴、参考。同时,也希借助此文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共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五音古琴传统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老传统当传承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