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2018-02-08贾燕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仕途杜甫

贾燕军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唐诗中的一座大山,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从杜甫的经历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在杜甫三十五岁之前主要以游历与读书为主,杜甫在三十岁以前就走遍了吴越、梁宋、齐鲁等地,在天宝五年杜甫开始试着走向仕途。但去长安应试时由于宰相李林甫专政弄权,他应试落第,此后他长期客居长安,直至安史之乱。其后,杜甫便开始了流亡的生活[1]。国破家亡后杜甫满怀一腔热血报国之志,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之后便前往投奔,中途被叛军所俘虏,历经曲折后终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他忠肝义胆所害,上疏直谏,声援当时的宰相房琯,触怒了皇上被贬[2]。在乾元二年,杜甫在关内大旱之际辞官西行,并开始了长达11年之久的漂泊之行。由于生活所迫杜甫带着家人先后来到秦州、同谷等地,最后来到了四川,并且在成都西郊建了一座草堂。好在杜甫的好友严武被派到四川,而杜甫则被保荐为节度参谋。但是后来由于政见不合还是离开了成都,继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相继去到蓟州、岳州、衡州、江陵等地,最后在公元770年病逝[3]。颠沛流离的一生正值国家社会变乱,杜甫深刻见识到了现实的黑暗以及百姓的苦难,诗文中也满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杜甫生于官宦家庭,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对出将入相、精忠报国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他写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国家中兴,重回开元盛世,这是他毕生的崇高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了幻想[4],他来到齐鲁大地面对泰山,以诗言志,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5]。诗描写泰山的壮观景色,后面两句直点主题,“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后来屡次落第,他仍怀济国大志,客居长安,屡次给尚书左丞韦济赠诗,请求韦济举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是此时的真实写照,他最后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职。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了逃亡之旅,留下了一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发挥自身才学的平台,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与满怀报国之志,最后却郁郁而终。他推崇诸葛亮,写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6]

英雄泪满襟的不仅是壮志未得酬,更是国之凋敝。因为杜甫是一名爱国主义诗人,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与穷兵黩武有着深深的恨意。自从天宝年后,战乱不休,社会动乱百姓哀鸣。杜甫一路避祸,真实地接触到了劳苦大众的生活,写下了不少现实主义诗文:“去时里正与裹头[7],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等,表达对战争的强烈不满,并直指发起战争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8]”这种勇气极为难得,更能看出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而对于上层统治者的荒淫奢靡生活,杜甫更是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绝句。或许,也正是由于杜甫的一身正气与刚直不阿,使他很难融入当时腐败不堪的朝廷,才有了杜甫穷困潦倒的一生以及不得志的仕途[9]。

杜甫真正意义上入仕为官的时间并不多,并且几乎都是一些闲职,反而是游历的时间比较多。正因为如此,杜甫对于民间疾苦的感触比较深,特别是在战乱年代[10]的百姓疾苦,著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11])就是明证。《石壕吏》更是将当时的唐朝由于频繁的发动战争导致其兵力不足,因此四处抓壮丁服兵役的惨烈情况刻画得淋漓尽致。杜甫对民生的关注不比仕途低,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为迫切,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杜甫由自己的“床头屋漏无干处”联想到天下的穷人,并且发出了感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文变现了杜甫对民众的关心,并且表达了他博爱的情怀。另外在最后还说出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说,杜甫是传统的儒家诗人,心系国家与百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这句诗用在杜甫身上正可谓恰到好处。

猜你喜欢

仕途杜甫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杜甫改诗
绝句
更正与致歉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