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2018-02-08邱敏
☆邱敏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惠州 516001)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作为初级中学课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初级中学里,学生由于在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个性化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校本课程的开设可谓是因材施教的必然选择;此外,由于每个学校在办学理念、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开设校本课程也成为了学校形成自我特色信息技术课程的必须途径。但是,笔者所在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课堂教学中鲜见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初中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也不应例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仍然以纯技术的视角去解读教材内容,使用程序化的课件,以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仍具有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疏于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额外的附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鲜见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导致人文精神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流失。
(二)重视传授技术知识,轻视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甚至把社会上开展电脑培训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教学中来,不能设计好教学整体目标。这种缺乏启发性、探索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难以教会学生真正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起。课程结束时,学生只能学会使用特定的软件完成特定任务,日后一旦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事实上,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现有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需求同步,也没有必要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对学生的未来而言,学会自主、合作学习远比学会熟练操作某种特定软件重要得多。
二、课题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单一式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将优秀地方文化有机融入而形成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成为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为:
(一)有利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外来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众多优秀地方文化被逐渐遗忘,如许多优秀传统民俗等,由于缺乏传承人,而逐渐消亡。优秀地方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对民族古老生命的延续,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也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的固有价值,使同一地区的人民产生精神认同、自尊和自信。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种对优秀地方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的实际行动。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能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地方优秀文化的可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激发进取精神。
(二)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受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影响最为显著的课程。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地区开设情况的差异非常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集合自身优势与特有的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特色课程。特别是这种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更能有效地弥补国家标准课程内容更新周期过长且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缺点。通过校本课程的持续开发,这种经过反复调整与完善的校本课程将逐渐形成体系,成为极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级中学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均衡、自由、健康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个积极参与学习的不同个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通过给学生创设具有一定自由性的课程空间,让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都得以充分发挥,为学生发展自身个性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交互,为校本课程提供素材,参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学生群体,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做支撑。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既是一门技术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着乡土、人文、历史的文化课程,需要学生们通过研究性、创造性地学习才能充分领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课程需要学生们利用网络查阅众多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处理各类媒体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教学内容上,课程涉及的优秀地方文化可使学生倍感亲切,激发他们亲身体验的情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实践
(一)现有课程资源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它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惠州地域文化与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岭南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惠州优秀的地方文化包括传统的历史文化,也即:东江文化、东坡文化、东征文化和东纵文化,简称“四东文化”;还包括了众多东江民俗文化,如:客家山歌、平海渔歌、龙门舞火狗、惠城区李家拳、龙门农民画等农家文化艺术等。
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素材。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与人民团体的努力,惠州地区众多的优秀文化已被数字化、网络化,形成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例如:东江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料数据库,反映惠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影视资料、数字化图片、文稿等。这些资源取材真实,内容生动,形式多样,获取便利,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素材之一。
(二)教学实例
笔者以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必修内容“利用因特网获取和交流信息”一课为例介绍我校融入优秀地方文化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模式。
1.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学生能在专题网站中查找资料,收藏文件夹收藏网址。
(2)技能性目标
学生学会通过输入“关键字”查找资料,收藏网址。
(3)情感性目标
将上网查资料及保存资料主题定位“向叶挺将军致敬”,目的是让学生收集惠州地区名人叶挺将军的事迹。在通过因特网收集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惠州地区的发展离不开革命先驱的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战,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学重点: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根据浏览器的提示信息选择正确操作。
①对叶挺将军的事迹进行知识导入。以惠州市区以及惠阳区的叶挺路、叶挺中学、叶挺纪念馆等地名为触发点,考察学生对叶挺将军生平及事迹的了解程度,随后提出利用因特网查找叶挺将军有关信息的技术需求。
②观看央视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的片段,提高学生对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的认识。
(2)教师讲授新知
①展示利用浏览器查询资料的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查找到叶挺将军的事迹。
②讲授如何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索叶挺将军的相关事迹。
③讲授如何将查询的网址添加到浏览器的收藏夹的操作过程。
(3)师生互动
①教师开放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权限,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叶挺将军的事迹。
②教师通过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操作过程,选出2-3位优秀学生作为示范者并将他们的操作过程录屏。
③将录屏录像通过监控平台广播给全体学生观看。广播前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发现操作示范中的优缺点,鼓励学生们在观看录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适时给予引导和回答。
④录屏观看结束后,教师再次开放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权限,再次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深入检索。
⑤检索结束后,邀请学生将搜索到的叶挺将军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鼓励学生分享搜索的成果。
(4)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对参与演示、分享、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最后布置作业并安排下一节课的预习。
四、总结
将优秀地方文化有机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是一种崭新尝试。信息技术课堂较之其他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独具优势,借助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其成为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绝好阵地。初中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群体,他们对于各类文化知识接受能力非常强,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通过优秀地方文化来蕴养学生的乡魂。笔者的这次教学改革的尝试,通过将惠州优秀地方文化有机融入教学构建了独树一帜的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对传承惠州本土文化和学生的认知有着积极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惠州文化的熏陶,在内心中埋下热爱惠州的种子,提升了对惠州文化认知度,进而体会惠州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形成一个优秀的人格有着极大的帮助。总之,该类课程的开设弥补了初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改善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纯技术的缺陷,平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各方元素,使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更具吸引力,拓展了初中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空间。
[1]黎昌超.运用校本课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05):124-125.
[2]樊江峰.依托地方人文自然资源研究开发乡土校本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253-254.
[3]赵红.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编写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03):20-23.
[4]彭世涛.信息技术整合乡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7(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