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偶书:变与不变
2018-02-08杜平
□杜平
少小离家年年回,乡音不改鬓毛疏。高中毕业离开老家在外学习工作生活,掐指一算已26年,基本上每年都要回家几趟,东阳北乡口音也一直未变。今年回东阳老家过年顺道走了三个村、走访了三户农家。几天下来,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农村面貌和农民增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通道已经彻底打开,乡村经济生机勃勃,而不变的是城中村、城郊村的乡民生活方式。
乌石村,老厉家。乌石村原属东阳县尖山玉山一带,现属磐安县尖山镇,地处海拔500多米的高山台地。全村250多户人家,700余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阳县老家流传一句话“穷不穷看玉山”,尖山玉山一带处于浙中大盘山山区,曾经是全县最贫穷的乡镇,“一年要吃半年杂粮、村民穷得叮当响”,可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今的尖山乌石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和“空中花园村”,户户经营农家乐、人人烧得一手好菜,全村农家乐经营收入高达2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达10万元。户主老厉,早年在江苏宿迁当兵,退伍后回家办起了农家乐,老两口一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厉有一儿一女,户口均在本村,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已三年,女儿成家在金华市区。老厉最大的苦恼是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直言上海房价太高无法承受,租房子成家立业也可接受或者考虑让儿子回老家子承父业。
陈界村,冯小林家。陈界村原属东阳县尖山乡,现属磐安县尖山镇,与乌石村相距约6公里。全村有农户85户,其中农家乐经营户31户,床位750余张,农民人均收入接近3万元,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户主冯小林平时在镇上卖牛肉,老板娘是湖北黄冈人,在家负责经营农家乐(民宿),春节生意红火不休息,年收入超过20万元。印象最深的是老板娘说十年前嫁到这里时陈界村还是一个破旧、落后的小山村,这几年感觉变化太大,尤其点赞浙江的乡镇干部好、清廉务实,县里给修路、经营农家乐镇里给政策给补助。
西岘村,杜青龙家。西岘村原为东阳吴宁镇下辖的一个城郊行政村,2002年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吴宁街道西园社区西岘经济合作社,也是老家所在地。2002年改制后,全村数千村民身份变成市民,绝大部分人已经不务农,各家承包地大多也已流转或被征用,但16年来变化不大,市民仍为村民、社区仍为农村,社区保留了村的建制、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大家普遍接受了农民转化为市民身份,但事实上享受城市化发展红利很少,道路、村居规划等变化小,某种程度形成了一个“半城市半农村”或城市化“半拉子”工程。户主老杜在地质局退休,退休金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爱人务农为主,两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一个是合作社组长、一个在开店。老杜家最期望的是政府加快推进社区城市化改造提升,改善居住环境、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老百姓富不富看农民。改革开放40年之际看老家变化,党的方针政策得当,“三农”建设成就巨大,农村日益干净漂亮、农业经营更为多元、农民富起来了。但乡村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转型,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阻碍。譬如,东阳市区“半城市化”现象绝非偶然,杭州、金华、温州等的县市区普遍存在,城中村城郊村撤掉以后还保留了村的建制,乡土化的治理和生产生活方式亟待转型。
未来破解半城市、半农村难题,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亟需一次“内提外改”农村变革。一方面“内提”,深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创造条件加快农民转化,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活生产。当前不仅要加速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推动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民转化、农村现代化创造较好的制度条件,愿意进城的“洗脚上岸”做市民,愿意留下来的培养做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外改”,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提升,解决“半城市化”“伪城市化”问题。撤村建居建社区,将大量城中村、城郊村深度改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完善统一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体系等等,将身份是市民的农民彻底转化为市民,使其彻彻底底成为现代城市和城市化的一部分,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