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2018-02-07张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护理干预

张燕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8.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组间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积极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161-04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多需要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疗效较好,但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术后并发症。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危险性较高,可导致皮炎、继发性静脉曲张、瘀滞性溃疡等继发性损害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重于治疗,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符合下肢骨折手术指征,并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3~91岁,平均(57.4±4.1)岁,其中3例踝部骨折,14例股骨颈骨/干骨折,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髌骨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式:28例行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例全髋置换术。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3~86岁,平均(56.5±3.6)岁,其中4例踝部骨折,11例股骨颈骨/干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髌骨骨折,8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式:26例行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6例全髋置换术。两组患者在骨折位置、术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后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性护理,包括患肢护理、用药干预、基础护理、健康指导、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预防性护理 术后深静脉血栓评估。患者术前,收集相关临床治疗资料,观察患者血常规、血脂、血流动力学等生化检查指标,综合分析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风险,并根据患者危险因素,制定围术期预防性干预计划,全面罗列出各项预防性干预措施及实施时间,同时对患者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随后,向家属和患者介绍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及术后训练等干预意义,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早期训练的重要意义。

1.2.2术后预防性干预 (1)体位干预。术后早期,适当抬高患肢,或采用软垫,垫高患者小腿,促进小腿深静脉回流,避免形成血栓;鼓励患者活动患肢足和趾,提醒其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预防肺栓塞形成。心脏病患者尤其应注意肺栓塞形成。避免患肢过度外展,保持患肢外展15°~30°,向患者讲解正确体位摆放和翻身,提高自我防护能力。(2)密切关注患肢情况。术后密切关注患者患肢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定时测量患肢和健侧肢体温度,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导致患肢温度升高或疼痛,因而患肢温度超过健侧肢体3℃时,应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患肢疼痛等情况,患肢出现肿胀、潮红或发绀等表现,且伴有疼痛,多提示血栓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应尽快检测血液D2聚体,或行B超探测深静脉确诊。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也是血栓形成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多数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可通过Homan征(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进行鉴别。(3)预防性治疗及护理。对于术后制动,不能自主活动者,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如输注入血白蛋白等,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预防血栓形成。老年患者在预防性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逐级加压弹性袜(GEC)、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等设备,用机械性压力促进静脉血流加速,从而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早期康复锻炼。术前患者已经初步掌握本病基本知识,术后需再次强调早期活动的作用,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和配合程度。患者麻醉消退后(术后6h左右),可开始早期功能锻炼,协助患者开始踝关节早期被动屈伸运动,鼓励患者作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重复练习20~30次,促进血液回流。

1.3评价指标

1.3.1深静脉血栓形成监测 术前、术后每日测量患者双小腿最大周径(双侧髌上10cm大腿周径),术后30d行双下肢彩色B超检查,观察下肢是否形成血栓,统计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统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1.3.2护理满意度调查 本院自拟下肢骨折术后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质量、护理技能、护理态度、服务主动性、并发症情况等5项护理服务进行可调查分析,该调查表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80~100为非常满意;评分60~79分为满意;评分0~59分为不满意;预调查显示,该问卷Cronbachα系数是0.89,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0.86,可见具有较高的信度。两组患者均在离院前,由专职护理人员指导完成问卷调查,两组收回有效问卷均为100%。endprint

1.3.3术后下肢功能评估 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患者术后12周,评估患者下肢功能情况:优,下肢功能恢复正常,无关节活动受限,无疼痛感;良,下肢功能显著改善,无活动受限或轻微受限,无疼痛感或轻微疼痛;差,下肢功能无明显改善,活动受限明显,存在明显疼痛感;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无不良结局者。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其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并发症患者经抗感染、清创、纠正畸形愈合等治疗后,均痊愈,预后良好。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8.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比较

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逐渐增多,与各类外伤和暴力损伤密切相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20%~40%,必须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力度。下肢骨折手术中,可导致血小板等血栓诱导物聚集,同时术后制动时间较长,而长期卧床导致了局部静脉、淋巴管回流障碍,血流缓慢,进而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继发致命的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需高度重视该并发症。

目前,尚无根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或疗法,因而该病预防重于治疗。骨科领域普遍认为,可以通过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而应在患者围术期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内血凝块形成,并堵塞静脉的主要原因;为此,本院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在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护理中总结了多项预防性护理措施,并编制成了一套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本次研究对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无不良结局者,可知该护理模式对深静脉血栓风险控制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预防。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采取了积极有益的术后护理,患者多方面受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所降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其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患者经抗感染、清创、纠正畸形愈合等治疗后,均痊愈,预后良好,可知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对其他并发症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行性较强。此外,本院在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中,积极融入了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故患者护理体验较高,而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8.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患者对该护理认同度较高,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中可促进了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改善和恢复。本院在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积极实施了早期康复锻炼措施,术前患者已经初步掌握本病基本知识,术后需再次强调早期活动的作用,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效果良好,故下肢功能恢复较好。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积极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并提高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和患者滿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