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2018-02-07陈兰崔雁

卷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

陈兰+崔雁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化解我国当前老龄事业严重的供需矛盾、破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管理和服务是重要难题。论文在介绍智能化综合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智能养老;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ycjj2017222;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产业研究)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在2000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数比重达到7%,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而且“老龄化”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2亿,占总人口比重为9.1%,十年间已上升2个百分点。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系列旨在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文件,指出要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于是,伴随着中国急速的老龄化和社会化养老服务政策的出台,一种以“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为基本特征的复合产业模式在市场上开始出现并大有迅速发展的态势。

1 我国智能化综合养老模式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

1.1 中国智能化综合养老的发展历程

(1)初始阶段—建立在语音呼叫基础上的服务体系

最初出现的“电子保姆”呼叫器被称为“一键通”网络化服务系统。这种呼叫器上一般设有两个不同颜色的按钮,用来寻求帮助和紧急求助。使用者通过按呼叫器上的一个键,就可以接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从而获得紧急救助,或者与亲人联系及其他生活帮助等服务。

(2)探索阶段—建立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服务体系

“虚拟养老院”就是居家养老的服务与管理中加入网络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通过企业市场化运行,对服务对象进行会员制组织、对服务队伍实行员工制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主动式服务模式,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搭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3)发展阶段—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正在推广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是智能化综合养老方式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2013年,北京市东城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区。根据试点方案的部署,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正式启动了“北新桥智能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根据政府推动、长风联盟牵头、企业参与、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北新桥智慧养老示范中心探索出了一条使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IT技术建立新型养老形式的路子。

1.2 我国智能化综合养老相关政策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起了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倡议。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2015年5月,国务院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其中,着重提出了积极发展基于传统中医中药理念的健康养老服务。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高端、智能、新兴产业的发展,探索大数据与智能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动态和发展模式。

可见,当前国家出台的一些与智能化综合养老相关政策在总体上朝着有利于社会化的机构养老事业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智能化综合养老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当地的养老服务也向前发展,促进了养老服务的升级改造。智能养老作为新事物开始了萌芽般的发展,也存在着传统的养老服务组织互联网普及率较低,运用互联网的意识不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商业模式不够完善、缺少统一的标准规范、政策配套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及有效监督

一方面智能化综合养老的发展方向及综合性支撑力的形成无有统一规划;行业与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缺乏相互协同指导,存在分散型现象,需要在政策上继续加强统一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扶持。另一方面智能化综合养老及其相关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涉及介护、养生、金融、旅游、养老等数十个行业,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其要規范发展、并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使从事该方向的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及其单位个人主动加强合作。

(2)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失衡矛盾突出

第一,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从服务老年人的理念出发,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求,“高大上”的设计不但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压缩了利润空间,而且缺乏市场的垂直细分,产品在设计方面没有创新,在服务推广方面是目标客户没有形成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导致了市场错位现象的出现。

第二,有效需求不足。中国老年人目前的实际支付能力普遍较低,即便经过了连续11年的调整,2014年全国平均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只有2100元左右,根本无法支持对智能产品购买,从而降低了智能产品的需求空间。

第三,养老服务业供给的总量不足与养老服务业结构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城乡养老托管机构的发展比较缓慢,盈利能力不高,其中有近70%的乡镇敬老院的床位主要用于接收农村“五保”扶持对象,难以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各项服务需求。

(3)缺乏现代化服务终端设备及个性化服务

目前我国智能化综合养老相关产品多来源于国外,或参照国外产品仿制,再经过产品包装后进入市场,存在产品“不接地气”的应用问题,更存在关键技术的掌握问题。机构养老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社区养老应该具有个性化服务、居家养老应该提供各种定制化服务。

(4)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矛盾突出

有研究表明,如果以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平均每3个老年人就需要配备1个护理员,以此来看我国现在还缺少近千万的专业护理人员,在全国现有的30万养老护理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不到10万人。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普遍较低,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使得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

(5)行业标准缺失

智能化综合养老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不健全,行业内部缺乏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市场对外扩张缺乏必要的手段,良好的市场秩序不能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快速的建立,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3 促进我国智能化综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加大对民营养老院扶持力度,提高一线护理人员收入水平。

要规划和设计制定智能化系统应用于老年产业的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资源和相关积极的社会力量,积极筹划和搭建服务于养老产业的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照看、健康管理、日常康复照料等居家智能养老服务。

(2)坚持服务为本,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树立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推进智能化综合养老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智能化综合养老无论技术设备如何先进,其核心价值还是要落实到服务上,要不断改善老年服务设施设备,不断改进为老服务的方法技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3)坚持创新驱动,将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到为老服务中去

智能化综合养老在实际的推广中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要积极促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在养老产业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扶持关于护老助老等相关智能产品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王彩云. 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2014,(04):2-17+95. [2017-08-28].

[2]王莉. 中国城市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业发展分析[J]. 人口学刊,2014,36(04):83-92. [2017-08-28]

作者简介

陈兰(1992-),女,四川人,硕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方面的研究。

崔雁(1994-),女,四川人,硕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方面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关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