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数感”能力
2018-02-07孙捷
摘要:在幼儿教学中,我们注重启蒙教育,把幼儿的语言、数学、美术等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幼儿喜爱的活动中来进行有效地实现。幼儿数学关键在于启蒙,在于激发幼儿喜爱数学的乐趣。联系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从数数、认数开始学习数学。笔者认为:幼儿数学教学贵在培养“数感”,因为数感是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与感知力,数感得到很好的培养,就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游戏;日常生活
“数感”即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数以及数学问题能有良好的感知力,“数感”好的幼儿可以较好地感知数量的多少,能够根据物体的多少用符号画出来或者较快的数出来。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孩子“数感”的培养,提高他们理解数学的能力。我们要把枯燥、单调的数数、认数学习融入到快乐的活动中去,尽量把具体、直观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主动地形成寻找规律、正确数数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数感”。笔者根据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认为对幼儿“数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数的知识
幼儿数学教师的任务是了解、研究幼儿在数学启蒙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达到数学启蒙教育为目的。这是指导幼儿数学活动的根本原则。幼儿数学活动是教师引领幼儿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了解简单的数学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活动均应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同时又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达到目的的过程。因而,活动是实现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幼儿教师要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实现数学思维的萌发。
(一) 开展多样的活动,达到潜移默化的启蒙效果
幼儿的数学活动是形式多样的,运用图文、游戏、情境等多种启蒙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由于刚刚接触数学,他们对这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很大的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封闭心理。如果我们的启蒙方法不当,必定会导致幼儿厌恶数学。通过研究发现: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就会收到意象不到的良好效果。利用幼儿熟悉或者是喜欢的情境模式展开学习,把基本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幼儿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富有兴趣地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进行趣味性的动手,实现幼儿喜欢“动”的天性
动手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动手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动手是幼儿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在玩摆学具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动手活动中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除了为幼儿动手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能用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话语,引导幼儿有序动手,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启发孩子的数学思维,使外部的物质活动变为幼儿内在的数学思想。
(三) 浅显互动的讲解,赋予数学拥有故事性色彩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于启发幼儿动手、观察、表达数学知识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运用直观的教具来引导幼儿理解活动的内容,还要通过浅显、易懂的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语言除了要亲切、简练外,富有故事情节性和启发性也尤为重要。故事性教育是孩子最喜爱的形式。
二、 在数学游戏中,让幼儿感知数的乐趣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利用多种可操作性材料为幼儿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自主活动。数学活动是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幼儿在短短几十分钟的启蒙学习中很难较快理解并建立数的概念,他们需要较多的动手和强化练习的机会,不断进行材料与环境的互动,自我尝试、探索和发现,逐步积累一些具体的感性经验。除了数学课堂,其他游戏也可以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如宝宝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宝宝,开饭时间到了,需要摆放多少碗、筷,每人吃一碗面条,宝宝吃汉堡,需要做多少碗面条和多少汉堡,如果一人吃两碗面条又需要多少碗等等,为幼儿提供了有关数学的感性认识。在玩区角游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爱好选择材料,决定怎样玩,幼儿可自由讨论、相互协商、与同伴合作,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激发起幼儿的内在活动机制,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区域游戏,從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活动。
三、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体验数的应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讲授,还要时不时地为幼儿创设适合幼儿感知数学的情境。这种教学情的创设可以使幼儿放松思想,在娱乐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进而诱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数感”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数学能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利用教室里的活动墙上装饰的各种植物、动物、建筑等内容,锻炼幼儿数数、加减运算等能力,让幼儿展开数数竞赛,看谁数得又快有准确。幼儿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在这种愉快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锻炼了数学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常识问题,培养幼儿的数感能力,提高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数学能力、训练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幼儿都喜欢玩积木,每一个小积木都有固有的大小、形状等。我们教师要在引导幼儿玩积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习这些形状、颜色、大小等知识,还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玩具的外貌、构造等进行分类、排序等。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可以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轻松愉快地感知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沉淀、层层积累的过程。我们需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幼儿所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幼儿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对数量及数量关系有充分了解和感知,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数学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林泳海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周国韬等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
作者简介:孙捷,园长,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