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金融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及建议
2018-02-07陈继玉
陈继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保险业金融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识别、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 洗钱 客户身份识别 可疑交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领域业务互联网化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保险业金融机构也不例外,纷纷依托互联网拓展保险业务。对于该类非面对面业务,在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识别、分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存在较大的洗钱风险隐患,亟待关注。
一、基本情况
目前遵义市共有保险业金融机构25家,其中寿险10家,产险15家,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有15家。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保监发【2015】69号)中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互联网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方式主要为下载公司APP、登录公司官网开展、通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中介等方式开展。开通业务范围主要涉及承保业务、理赔业务业务,险种涉及财险、车险、意外伤害、万能保险等。以承保业务为例,业务流程主要为:登录网站选择产品——填写投保信息——拍摄身份证件上传——支付保费——下载电子保单。
二、互联网保险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分析
互联网保险业务拓展了业务的空间范围,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与快速的服务,但也给反洗钱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一)客户身份识别存在瑕疵,隐含洗钱风险。
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应当勤勉尽责,建立健全和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者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者交易,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
在传统保险业务办理过程中,客户现场办理,业务人员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对客户的了解较为全面。对于达到规定金额以上的承保业务、退保业务、赔偿业务、给付业务,业务人员通过核对相关证件确认客户身份的真实性,通过交谈与核实相关资料确认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关系,业务人员会引导客户详细登记身份信息并留存相关证件。而通过互联网办理保险业务,缺少了与客户面对面沟通交流,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真实了解客户方面存在瑕疵。互联网保险业务对于客户身份、相关人员关系的核对、确认仅通过客户填写的資料与上传的资料进行开展。对客户的了解是有限的,在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人方面存在不足。二是客户身份信息登记内容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存在瑕疵。互联网保险业务客户身份信息为客户通过互联网输入,部分通过系统识别上传身份证件影像信息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自动采集。一方面没有业务人员面对面的引导,使得部分客户身份信息中地址、职业等信息缺乏有效性。如地址信息仅填写到市级等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部分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时,客户信息录入界面要素简单,个人客户往往只需要提供姓名、性别、身份证件类型及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而无性别、国籍等要素。部分保险公司客户信息通过上传身份证件影像信息自动采集生成,无需客户填写,使得存在系统采集客户信息与客户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客户身份验证过度依赖第三方机构。目前保险公司往往借助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投保人填写的身份证信息与投保人银行账号的开户人身份证件信息进行比对来验证投保人的真实性。
(二)交易的隐蔽性、资金划转的多样性增加了可疑交易识别与监测风险
互联网保险业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客户依托互联网便可以轻松办理保险业务。没有面对面的接触,无法真实了解客户交易目的及动机,也不能发现客户办理业务过程中的异常行为。
互联网保险业务大多支持网银转账、快捷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方式进行保费缴纳。如第三方支付在客户注册使用时未开展客户身份认证,有的支付平台在线支付只需通过验证信息、数字签名等就能完成资金流转。互联网保险业务资金支付方式的多样性,便于不法分子隐匿资金的来源。目前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保费支付,不能体现出支付者的具体信息,仅仅体现为某某第三方支付平台转入,即资金来源不确定,为可疑交易识别、分析带来困难。
(三)保险业金融机构对互联网保险业务洗钱风险缺乏重视
通过对遵义市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16家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其中14家认为互联网保险业务无洗钱风险,13家未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洗钱风险评估,大多数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过多依赖系统,而缺少主动发现、防范洗钱风险的意识。
三、保险业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洗钱风险防范建议
(一)增强互联网保险业务洗钱风险识别与应对
一是加强对反洗钱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反洗钱重要性的认识,将反洗钱工作要求有效融于各项业务,提升业务人员反洗钱履职水平。二是将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与反洗钱法规要求相结合,对其进行全面的洗钱风险评估。只有正确认识风险,有效识别风险,才能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防范风险。通过产品洗钱风险评估,对不同洗钱风险特征的业务采取不同的流程管理,实施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三是做实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客户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对高风险客户实施更为严格的反洗钱措施。
(二)完善业务流程,做实客户身份识别工作
一是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细化流程,核实客户身份与采集更多信息。如增加客户身份核验环节、对上传资料质量做更严格的要求,增加客户填写信息要素项等。二是将网络了解与现实了解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互联网保险业务办理的虽然“远在千里”,但部分业务办理及业务存续期间,仍有业务员与客户面对面的机会。业务员会现场收集资料或向客户送达业务凭证、部分业务如保全业务只能客户现场办理。那么保险公司应要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面对面接触时,应与客户进行沟通与了解,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客户交易目的及性质、资金来源,及时完善与更新客户身份信息,确保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可疑监测,提高可疑交易报告工作质量
保险机构应当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全面监测,强化对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支付的客户的监测力度。发挥大数据优势,结合客户历史交易进行动态比对,对资金流向与流量进行监测。对系统提示的异常交易客户,开展现场客户尽职调查,结合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客户尽职调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提升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保险业反洗钱操作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2]反洗钱法规实用手册(2014),中国金融出版社.
[3]李琼吴兴刚,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与监管研究,《武汉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