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8-02-07易梅新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意识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是所有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课前独立地预习课堂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和疑惑,有针对性地听课,才能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在小学阶段,增强学生的预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且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积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安定区在打造高效课堂中提出的“六模块3+X”课堂教学模式里明确提出了“问题指向,预习先行”的要求。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呢?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提高认识
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因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就会更加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会更加从学生层面出发,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对预习题目的选择以及问题的选取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寻求一些具有思考意义以及学习探讨意义的预习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预习。
二、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预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引起预习动机,推动学生去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笔记的检查,经常进行评比,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对优秀的预习笔记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对于预习笔记做得好的同学,选为学习组长,在组内起到帮扶带动作用,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让他们进行预习经验的讲解传授,谈谈预习对自己学习的帮助。很多同学为争取到课堂上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 循序渐进
布置预习任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布置预习任务。刚开始,预习不要贪多,低年级能把课文会读即可。到了中年级,就可以布置在通读认字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到了高年级,预习的要求就要逐步提高,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做好预习笔记。
四、 传授方法
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学生有足够的兴趣预习的时候,正确的预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进行预习呢?如何检验预习的有效性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解决字词这个“拦路虎”。先通读文章,勾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弄清字词的含义,让学生更加顺畅地理解课文,阅读课文。2. 诵读文章,了解课文大概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3. 查阅资料。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学生在情感上不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需要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让学生产生与课文的共鸣,在了解作者以及当时抗战的相关资料后,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4.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可以从文章的开端以及结尾,或是相关的重点语句出发,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解读语文课文内容,当学生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时,一定要及时地标记出来,在课堂上寻求教师或是同学的帮助,解决思维困惑。在预习中熟悉了文章后,可以及时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质疑课文中的內容,或者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寻找文章的重难点内容。还可以通过这些思考题,进一步梳理文章脉络,明白课文重点。5. 做好摘录。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一种记录的习惯,尤其是对于抒情性的文章或是描写景物的句子,及时地做好摘录,不断积累语言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可以用丰富的语言素材,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在习作中运用。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就更好。
五、 做好检查
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预习方法是否恰当,预习是否达到了目的。及时的表扬和督促,帮助学生树立预习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检查字词的预习以及抽查学生记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另外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预习;通过质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学习能力,培养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检查中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通过这种学习状况,结合教学实践,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促使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更加快速和高效。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重视起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断增强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简介:
易梅新,甘肃省定西市,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