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化到专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

2018-02-07王刚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王刚山

摘 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先后经历了由临时岗位到岗位横向全面职业化再到岗位纵深发展的专业化演变历程。职业化与专业化互为联系与发展,职业化是高校辅导员满足该职业条件的进程,须要社会、国家、高校及辅导员的协同发展。专业化则是职业化成熟的深化发展,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精神及专业深度与运用在学生工作领域中的高度再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从原来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简称 “建设规定”)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简称 “暂行标准”)及2017年修订的 “建设规定”来看,职业角色由初始的兼职逐步演变为现在专兼结合,职业队伍的界定亦清晰明确。因此辅导员发展历程反映了对其工作性质的认知由临时“岗位”到岗位的横向全面职业化再到专业化的纵深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演变释析

随着“政治辅导员”制度的实行,高校辅导员职业走过了64年历程,呈现出了独特的发展特点。

(一)职业由非法治化向法治化转变

高校辅导员职业经历了由最初试行、正式确立到政策上升至法律法规的规范化过程,也是职业化到专业化历程的良好开端。首先,职业首次形成。高校辅导员职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6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该条例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了辅导员职业定位与工作职责。其次,职业跨越发展。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以及教育部下发的“建设规定”标志着跨越式发展的开端。从体制与机制上看,辅导员职业初具稳定性、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性,待遇及晋升相对倾斜等职业特征,职业化步入了相对规范的阶段。最后,职业法治化。随着“暂行标准”的颁发及“建设规定”的修订,概念的界定、要求的规范、职责的明晰、职业发展的明确,标志着职业发展已趋于法治化。就法治化进程来看,职业规范均以行政规章或政策性文件呈现,法律效力过低,需深化。

(二)岗位由全面职业化逐步向专业化纵深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是指职业具备清晰的能力认定标准和工作职责要求,职业体系与专业化逐步完善,继而成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全面职业化与纵深专业化互为关联发展,职业化是专业化发展的充分条件,专业化则是职业化的纵深发展与最终目的。“暂行标准”对职业能力进行初中高级划分的整体思路,标志着职业化之路已逐渐成熟并进入专业化的进程,为辅导员指明了发展的终极职业目标:不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于工作实务,而且有目的的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而成长为某领域专家。

(三)职责清晰并日臻完善

在发展历程中,无论从“指导员” 到 “辅导员” 称呼变换,还是由 “政治”到 “高校”范畴的嬗变,皆说明了辅导员岗位职责的演变与传承并趋于稳定完善。“政治指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顺利展开的得力助手,全面承担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等任务;“政治辅导员”则是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者以及政治学习的组织者;而 “高校辅导员” 则定位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骨干力量。由此,辅导员身份经历了从“助手”到“骨干” 的发展过程,职责也由模糊到清晰明确,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与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内涵解析

不论“暂行标准”对职业等级与职业能力认定标准的界定,还是新修订的“建设规定”对工作要求与职责的规定,皆明晰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由全面的职业化向纵深的专业化发展。职业化实质是职业精神与素养之集中体现,即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职业工作形态,包含职业化认同、素养、行为规范与技能。专业化则是职业从一般职业向专门职业逐渐转化的演化进程。因而,高校辅导员只有初步成长为稳固可靠的类职业,专业化之路才有构筑可能,同时专业化的建设也是职业化深入发展的助推器。

(一)职业化内涵

职业化是促使辅导员满足职业要求的过程,包括制定“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和要求,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体制和机制[1]”。内容上“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有相应的职业培养机构和职业标准保障制度,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2]。

1.职业认同

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主要目的之一,即增进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与重视以及辅导员个体自我认同与归属。首先应明晰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并非只是“学生头儿”,进而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增强辅导员的公信力,形成全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同。辅导员应明确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不是所谓的教师与行政的“边缘人”,将这项职业作为立足社会的角色和终身从事之事业,并为之投入积极深厚的职业情感,形成自己特有的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

2.职业行为规范

职业行为规范是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与其职业相关联的且受相应的规章制度、法律及道德约束的活动。辅导员职业应从法律、政府及高校层面规范。一是法律层面,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职业内涵、权利义务予以明确的界定,尤其应提高其法律位阶,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层面;二是政府层面,应为辅导员职业制订具体的职业标准与运行机制并明确其法律效力;三是高校层面,应结合实际合理设计辅导员的聘任、晋升等职业发展机制,细化操作性强的职业制度,激励辅导员尽职尽责。

3.职业素养与技能

职业化要求辅导员具备深厚的职业素养,即对职业的深度认同并外化为职业情感的积极体现及行为的主动创新。还要求辅导员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相关专业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将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統一于职业职责实践中,彰显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价值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专业化内涵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职业化的深度发展,即成为学生工作某领域中的专家。endprint

1.专业理论素养

作为大学生成长之路的思想价值引领人,辅导员个人素质须全面,培养自身的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理想信念须坚定,因为理想指引方向,信仰决定事业成败;应积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更新观念,创新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辅导员是学生成才之道的引导者与管理者,肩负学风建设等七方面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必须熟悉掌握管理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职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

2.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实质上是职业精神在理论专业的进一步深化,即职业工作状态在专业领域中的再次呈现。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辅导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有效的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中,致力于工作创新与实效。

3.专业深度与运用

职业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增强的事物[3],重在以理论指导实践并以实践检验理论,逐步提升工作的实效性与合理性。应结合专业特点,依据实际工作有选择性的开展理论研究,在提升科研能力成为专家的同时,为工作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另外将理论研究及时付诸于实践,提升工作成效,检验并修正理论的不足,进而促进职业化由量到质的转变,即向专业化纵深发展。

总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存在与兴盛是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辩证统一,是从职业化到专业化,且不断深入发展、互为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即以辅导员职业制度与辅导员自身发展为起点与终点,是闭合的、螺旋上升的系统循环发展模式。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

初始期、成长期与成熟期是职业化成长路线,成熟期则是专业化的开始。初中高级别的划分,不但为辅导员个体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深入研究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了思路。

(一)职业化路径

1.职业化初始期

在初始期,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短,对职业理解只是感性,且外在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

首先,国家应健全制度,增强社会职业认同。从法律制度层面明确高校辅导员不但是管理之骨干,更是大学生思想纯洁先进的引领者与塑造者。完善规章制度,逐步转换社会对职业的错误认知,增强社会的认同。同时,充分整合高校、政府等有利资源并合理引入社会培训机构,建立相应的培训、研修基地,制定完备的培训标准,严格落实“三级培训体系”,安排辅导员参加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逐步提升职业能力。

其次,高校应完善机制,加强培养引导。应依据法律规定并结合实际,注重辅导员工作与发展,细化岗位与职责,而非是所有的学生工作,保障其工作环境、待遇及进退机制。还需加大培养力度,根据学校发展与专业教学培训目标计划,定期举行或组织有一定影响的辅导员职业培训、交流互动活动,实现辅导员工作“1+X”模式[4],以增进工作的灵活性与实效性,进而提升职业能力。

最后,辅导员应认清角色,坚定职业信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5],阐明了辅导员在育人成才之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及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传授的则是“道”,是把平凡、简单的事情变得富有哲理并教育引导学生。因此辅导员应明确定位,掌握工作的特殊性,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主体价值观,能动的立足岗位,增强职业归属。

2.职业化成长期

在职业成长期,虽然辅导员对职业理解已进入理性阶段,但极易因职称晋升、自我发展的迷茫,诱发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降低导致离岗。

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细化诸如初中高三个级别的职业标准,尝试试行分级认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而引导辅导员明确:事务管理只是学生工作的“冰山一角”,需要知识更为全面、技能更为精湛的学风与党团建设、职业规划及心理与网络教育等领域才是其深入发展的重点,促使其在职业能力的某些方面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层次发展。

其次,高校应在人事聘任与考核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依据双重身份与职级“双线”晋升的规定,给予不同等级的辅导员与现行教师职称等级同等的待遇,解决因职称晋升等出口问题而导致的人心浮动离岗问题,保证职业的稳定性及职业化程度的提升。

最后,辅导员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愿,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途径,如结合专业与工作,有针对性的选择业务培训或继续深造,不断拓展自身理论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进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为今后发展提供指引和奠定基礎。

(二)专业化路径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化,是辅导员在某领域纵深发展,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技能突出且研究深入、成果显著而成为专家。

首先,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依“暂行标准”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党团与班级建设是辅导员专业化垂直发展的四个维度。此时,辅导员应树立学生事务专业化思维并做好职业规划与管理,依据特长、兴趣明确发展方向,有目的的参加特色鲜明且专业化程度高的教育或培训项目,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并转化为独特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完成事务型向专业型的转变。

其次,主动开展理论研究。重视职业对自身专业化和学术性的要求,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与实证研究。依托高校优势资源,结合自身专业与工作积极申报课题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平时的科研积累,在自身素质提升的同时,产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最后,在专业化过程中,“提高辅导员队伍内部成员间的素质传递,将会鼓励辅导员队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分工”[6],因此高校应依据内容对学生工作进行模块划分并合理规划发展路径,引导辅导员由职业化走向专业发展之路。高校还应形成群体支持的学术氛围,使辅导员主动将感性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同时将其学术研究能力和成果纳入人事考核体系。

四、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到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离不开社会、国家、高校及辅导员的正确认知与辛苦付出。在发展历程中,先有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才有可能促进职业的专业化,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度的合理设计,还需合法的监督保障机制。在体制上,既要明确职业内涵、责任等内容,又需要制度的具体执行者——高校,结合工作实际合理合法的进行细化。在主体方面,除聘用合同所列权利与义务外,高校应积极营造和谐环境、合理定位辅导员,引导其认同发展理念,将自身利益与学校利益高度统一于学生工作;而辅导员则通过自身努力,赢得学校认可与学生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并为之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 肖静.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99.

[2] 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4.

[3] 高朕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养成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49-50.

[4] 孔祥彬等.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1+X”模式的设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8-132.

[5] 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2014-04-05].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4/04/05/23971425.html.

[6] 林锦妮.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素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辅导员队伍传承性为视角[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3):51-54.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速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