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
2018-02-07王玉年
摘要: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学校教师的需要及其特点,阐明了激励的基本原则,并对如何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师管理;激励;原则;途径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措施,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管理者遵循教育和管理的一定规律,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创造优美环境,重视领导班子组合,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一、 积极性激励的意义
教师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中。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是学校工作必需的,也是可能做到的。由于教师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创造性劳动,他们把成就需要列为首位,他们的工作需要以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产生活力和效率的保证。
二、 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原则
1. 师德建设与关心尊重教师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建设。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做到:
(1)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教师的劳动和成果充分信任和肯定,积极为他们的教研教改创造条件,使教师感到被信赖和期待。
(3)当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地、主动地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亲切和依恋的情感。
2. 无私奉献与按劳取酬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优教优酬、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紧密结合教职工岗位工作实绩和效率,实行绩效工资制,重新分配教职工基本工资中津贴部分,解决学校内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因此,农村学校管理要研究教职工的需要特点,尽可能创造条件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和满足其合理要求,充分激发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心理投入和情感投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无私奉献,保持持久稳定的工作积极性。
3. 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人有各种需要,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从学校管理角度而言,对教师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结合起来,这是激励因素的两个不同方面。例如:农村学校每学期都根据各班流动红旗获得的次数作为评选先进班主任的重要条件,流动红旗获得次数最多的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每人各奖励现金50元,再结合所任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出勤、师德等评定先进教师,先进教师每人奖励现金100元,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依据,学校这样做的结果使更多的教师乐意当班主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更强了,学校也呈现出一片人人争优创先的勃勃生机。
三、 教师工作积极性奖励的方法
1. 目标激励法
农村学校学年初和教师签订聘书后又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确定其达到的目标,该目标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因为目标有动力作用、指向作用、合理作用,所以目标对行为积极性有激励作用。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甘愿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而且尽力尽责。
2. 有效奖励法
有效的奖励能满足人的某些需要,增强活动动机,从而激发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励是对人们正确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肯定评价,要做好奖励工作必须注意:(1)奖励的公正性。(2)奖励的良性循环。受奖励者真正受到奖励,其他人也要受到鼓舞,从而创造一个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气氛。(3)奖励与贡献相当。不能让人轻易获得奖励,更不能搞平均主义。(4)奖励要及时。(5)奖励方式多样性。由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专业不一样、知识水平不一样、兴趣爱好也不一样等,这就决定了奖励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采用口头表扬、发奖、评先进、上光荣榜等激励措施,也可以采用谈心交心、登门拜访、提合理化建议等激励方法。各种方法有不同的效能,有的起直接作用,有的起间接作用;有的时效快,有的时效慢。为了求得激励的最佳效果,各种方法可以交叉使用。
3. 实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
农村学校与每一位教师在学年开学初签订聘书,如果学年末考核不合格,学校将于该教师解除聘用关系,对该教师在新学年不于聘任,由教师自谋出路。这样就使不认真工作的教师产生一种危机感,教师和教师之间有竞争意识,这种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校的发展。
总之,要全面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农村学校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每一种管理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间、对象和环境等因素的具體情况,有目的性、多样性地灵活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孝彬.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玉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