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2018-02-07邱向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邱向峰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仁爱谦和,能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注重心理平衡,能增强自我调解能力;主张积极进取,能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培养坚强意志,能增强挫折耐受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来看,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主要有:建立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在社会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引导,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路径探析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①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形成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②文化影响着人的心理、性格、思维等方面,不同民族的性格、心理也是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等综合影响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蓄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相当丰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受社会转型期竞争加剧、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的冲击,当代青少年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毋庸讳言,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丰富的心理调适方法与教育思想,可以有效改善并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演变,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修身养性的理论,尤其是其中不少关于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教育的内容,可以用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塑造青少年的心理文化认同,能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归属感,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其精神世界,能培养青少年的良好个性,提高其心理素质。正像《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预防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保障。拥有良好的个性与心理素质,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讲求仁爱谦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礼”;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强调以心换心。“仁爱”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与人相处时,要用尊重、宽容、尊敬与谦让的态度。做到了谦和、仁爱与礼让,人际交往就形成了和谐积极的氛围。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很难产生由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实生活中,只有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保持心理平衡,才能维持心理健康。实践证明,用谦和、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交往,会获得同样的回报,因为交往是相互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旦得到更大的人际交往空间,就越会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支持与帮助的机会,心理平衡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持。交往空间越窄,交际需求无法满足,产生低落情绪,一旦心理失衡,身心疾病也会随之而来。身心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自然对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时时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用谦和、宽容与尊重的态度与人交往,把空虚、惆怅和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及时纠正,保持心理健康,拥有健康交往心理。

(二)保持心理平衡,增强自我调解能力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集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用“中庸之道”来保持心理平衡,可以说是对心理健康理论的重要贡献。辩证地看待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心理。用现代眼光看,“中庸”就是“适度、不过分”。在遇到复杂问题、处理棘手事情时,要冷静客观、不偏不倚;全面分析、科学适度。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适度的痛苦是正常表现,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进步的动力,但如果陷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就变成消沉颓废的开始。再如,我们说一个人要有自尊心,但要“适度”,过强是自负,不及则是自卑。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也就是说,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君子能做到随时调控,保持一定的心理平衡,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能适时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代社会,学习、生活等方面竞争激烈,会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压力,自然也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在处理这些压力、应对这些问题时,如能做到冷静客观、恰如其分、不急不躁,就能拥有积极平衡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的思想,客观上对青少年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调解能力。

(三)主张积极进取,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的人生纲目,侧重关注人的成德和实现仁德社会。“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像用途固定的器皿,而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都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事,自身的潜能和智慧也不受外界干擾而能正常发挥出来。

孔子认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强调看见贤人要努力追赶,要多向他学习,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看见不贤的人要多做反省,反躬自问自己身上有无类似缺点,以便及时纠正,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孔子这种对待自身的态度,包含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积极进取精神的时代意义,在于对嫉贤妒能、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不健康心理偏差的纠正纠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品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不懈追求,提升心理适应能力,方可实现目标。endprint

(四)培养坚强意志,增强挫折耐受力

导致当今不少青年人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社会适应不良、挫折与失败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对挫折的承受力和超脱精神。在孔子看来,能承受挫折是美德。“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在遭到挫折与冷遇时,要能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坦然接受,并且顺利化解,否则只会让人更加意志消沉而不能自拔。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周游列國,经历了很多难以想象的挫折。虽处处碰壁,但他依然保持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心态。所谓“孔颜乐处”,指的是在挫折面前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到达观自信。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是说对一些不顺与挫折要冷静沉着,要善于顾全大局,忍让忍耐,这种善待挫折的生活智慧与为人修养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坚强意志能起到积极作用。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氛围。

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心理和理想人格的培养起重要作用。“构建与塑造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需要进行广泛而有力的宣传,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社会大环境。” ③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比如各类媒体可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的开设,各级宣传出版机构多组织创作、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通过开展社会性活动,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中领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既与其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又与社会因素密不可分。在良好的社会宣传机制的熏染下,才能更好地培养理想人格,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心理建构。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了营造社会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强调在社会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髓,构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实现校园文化的多角度、多方位育人目的。首先,从教育氛围上,依托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性与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多渠道营造,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的营构、校园文化的创建中。学校可从实际出发,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如学校在建造广场雕塑与仿古建筑时,在创立校训时,都可让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便会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在活动开展上,可以依据青少年学生特点,以文化古迹参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开展各类文明主题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行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举办民族音乐会、传统服饰、中华戏曲欣赏,开展高雅音乐、民间艺术表演进校园等活动,用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并把这些情感内化为理性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塑造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在现有基础上,中小学还应加大和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可以探索在校本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中增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言、文学与艺术课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热爱母语、传统文学与艺术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感及民族精神。思想品德课、社会课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都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

(三)重视家庭引导,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而是综合性的过程。除了学校,家庭因素不可忽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训、家规、家教、家风等,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潜移默化地传导优秀传统文化。”④在优秀品德教育方面、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在培养健全心理结构方面,家庭教育承担着根本责任。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5岁之前形成。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如果从小就重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与兴趣,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那么孩子就会自觉地学习并愿从内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家庭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受家长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影响。那么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如何提高?除了家长自身的学习外,从政府层面来看,可以支持扶助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定期开展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获得更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提高了,通过言传身教,才能影响子女,才能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重视家庭引导,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家庭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渠道,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物理、化学等与传统文化关联性相对来说较低的科目教师而言,首先在于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中小学各级各类培训计划中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通过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其次针对传统文化教育中优秀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邀请具有专业特长的学者、民间艺术家,大学、科研院所、文化团体中的国学教授等定期为中小学生举行贴合实际的文化讲座,或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外,教师本身也需提升综合水平,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青少年学生完善的心理结构的培养。毋庸置疑,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教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也是一个长期自主的过程。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学生适应各类环境。总之,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一些积极的心理教育思想蕴含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应该用到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中。如何应用这些积极心理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的路程,要帮助青少年学生破解青春期的烦恼、冷静对待逆反心理、疏导消除网瘾倾向、深度透析厌学问题、潜心开发其内在积极品质。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以说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②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

③ 徐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哈尔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122.

④ 郝佳彤.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哈尔滨:教育探索,2015(1):109.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 孔海钦.论语课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 郭齐家.人文通识讲演录·人文教育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 徐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6] 张伟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及路径分析[J].传承,2016(8).

[7] 郝佳彤.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5(1).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