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解后反思的课堂实践
2018-02-07朱炜炜
摘 要:波利亚(G. Polya)“怎样解题”表中的四个步骤:“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回顾”,其中“回顾”即解题后的反思,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本文侧重阐述解题后反思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习题;呈现;反思;巩固
习题呈现:习题:在△ABC中,AB=5,BC=3,AC=4,∠C=90°,PQ∥AB,P点在AC上(与点A、C不重合),Q点在BC上,(1)、(2)略,(3)试问:在AB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PQ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求PQ的长。
习题解答:此题在作业中几乎无人问津,我把它放到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再次审题,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几何图形,并选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
两位学生画完后,有学生举手说:“这两种图形都正确,应该还有第三种,∠PQM可以是直角,因为△PQM没有指明哪个角是直角。”我对三位学生的表现大为赞赏,顺势引导学生对结论进一步分析,结合图形进行归纳,确定为二种情形:情形1,如上图①(∠PQM=90°或∠QPM=90°归为一类,PQ长相等);情形2,如上图②(∠PMQ=90°为一类)。
通过商讨,我们找到了解答此题的两种方法。解题完毕后,我们一起对此题进行回顾反思,以便找寻原因,总结方法。
解后反思:
(一) 反思题意的理解、思考过程:反思对条件的理解,条件呈现较明确;反思对结论的理解,发现有:
1. △PQ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没有指明哪个角是直角,结论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多种可能性;是此题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
2. 几何图形没有呈现,由我们自己画图,由于几何图形的多样性就有产生多种几何图形的可能性;是此题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二。
经过对题意的反思,我们明确了此题属于结论开放型题,做题时要注意多种可能情况的出现,思考要周密,严防遗漏其他可能情况,同时对多种可能情况进行归纳,确定最后情形。
(二) 反思解答过程
1. 反思知识的联系,避免解题的盲目性:通过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发现此题的图形呈现出相似三角形常见的基本图形——“A”形,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了问题。由此如果把题中的条件与知识间的联系搞清楚,以后碰到类似知识问题时,便可尝试使用此解法,以避免解题的盲目性,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2. 反思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的拓展:通过对解答方法的反思,发现此题的解法有两种(方法一:运用两次相似;方法二: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线之比等于相似比),两种解法都适用于这两种情形。两种解法的知识上都运用了相似的知识点,方法中都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必要时添加了辅助线构造了相似的基本图形使解题更简便。这在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一些解题技巧:
(1) 一题出现多种可能性时,解题方法能否通用,可尝试(此题得到体现);
(2) 一题分为多个小题时,每小题间是否有联系,前小题结论或方法能否为后小题服务?解题方法能否借鉴、迁移呢?也可尝试(此题同样得到体现)。
通过反思,发现此题的解法有两种,比较难易,确定一种较简便的方法。也使学生明确:不少习题可有多种解法,因而解完一道题后,应周密地反思是否还有其他别的求解途径,以求最简捷的解法,使自己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防止思维定势,使自己解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反思解题的规律,促进能力的迁移
反思此题,我们有无解题规律可循呢?引导学生归纳出这样的规律:线平行可得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之比等于相似比;结合题意添加必要的辅助线可构造三角形相似;图形中有没有相似的基本图形——“A”与“X”型可运用等等。经过这样反思,让学生领略其中的微妙,发现其中的规律,做到明一类,得一法,使这方法得到迁移来解决同一类型题目。
习题归一:
(三) 反思题目的演变,强化开拓探索
反思后,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这题跟我们后面做过的同步练习P57的第3题是同一类题。”我们师生一起看书,看到此题为:如图①②Rt△ABC≌Rt△A′B′C′,∠C=∠C′=90°,AC=3,BC=4,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画如图所示的正方形DEFG和正方形C′MNP。通过计算比较一下,哪个正方形的边长大?
有些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她继续说,“情形1添加一条垂线,过点Q作AB的垂线QE就行,情形2去掉一条线段QP就行。”
听完后,学生们豁然开朗,噢,原来如此。我们为此学生的回答大力鼓掌、赞赏。之后我们一起来分析了这两题间的联系,发现情形1与此图①纯属同一种题,情形2与此图②应说较接近同种题,因四边形CQMP不一定是正方形,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致的。我们进一步探究它们间的联系,发现此类题可一般化,就如同页中的第2题,如图,有一块三角形的余料ABC,它的一边BC=120 mm,高AD=80 mm,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通过分析发现这三道题可以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演变;演变中探求到解题的一般方法: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之比等于相似比,贯穿始终。也深深体会到做题的乐趣,体会到做完一道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联想、创新,要开拓出一组新颖别致的习题,发挥典型习题在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的辐射功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深刻性。
习题巩固:
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位学生交一道类似于刚才所讲的题目,以形成序列习题便于巩固练习。
通过对此题的反思,我们学生今后碰到此类型题时,就会轻松地解决。
自身收获:
(四) 反思教学过程,促进教师的成长
课后,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教学上基本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了学生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教学中也暴露出自己备课不充分,以题论题,没有把题进行拓展、引申,加以联系,缺少自我探索能力。反思自我教学过程,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促进自我成长。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解题后的反思,更重要的讓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而我们教师更加要做反思型教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拓开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陶西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指出,教育需要在反思中创新,教师通过审视自己的教育习惯,寻找改革的切入点,又通过对自己教育习惯的理性思考,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再在这一基础上建立新的习惯,实现教育的创新。
积跬步以至千里,深愿在各位教师对自己教学习惯的反思中,实现我们自身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 方晓华.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中学教研,2004(6).
[2] 曾护荣.浅谈解题后的反思[J].数学大世界,2005(5).
[3] 鼎尖助学系列——同步练习[G].华师大数学八年级下.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10).
[4] 范达江.波利亚的数学思考在解决中考题中的应用[S].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
[5] 袁虹.微课中“解后反思”的思考与实践[G].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
[6] 陶西平.教育需要在反思中创新[J].教育论坛,2016(12).
作者简介:朱炜炜,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象山县丹城实验初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