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8年展望
2018-02-07冯广京朱道林胡振琪张清勇郎海鸥陈美景王庆日张立新
冯广京,朱道林,林 坚,胡振琪,丰 雷,张清勇,郎海鸥,陈美景,王庆日,张立新,杜 挺,宋 洋
(1.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 100035;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3.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4.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北京 100083;5.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6.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lsevier、Springer、ProQuest等电子数据库,采用文献调研法,按期刊属地划分国内外研究,分析2017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科学问题研究的科技需求,展望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研究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共筛选出249篇国内外重要文献,主要分布在《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农村经济》、《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城市发展研究》、《资源科学》以及Land Use Polic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Land Economics等期刊,内容涵盖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工程与技术等领域。
1 国内土地科学重点领域研究进展
1.1 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1.1.1 总体研判 2017年理论研究仍是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薄弱点,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关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依旧不多,已有的理论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展开,而相关土地科学基础理论问题鲜有研究。
1.1.2 主要进展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得到继续关注。首先,基于计量学对中国土地科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1]。其次,学者们对诸如土地资源学[2]、土地管理学[3]、土地经济学[4]、土地信息学[5]、土地工程学[6]、土地利用规划学[7]、土地利用学[8]、地籍学[9]等土地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体系、研究框架进行梳理,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研究内容及其学科地位,系统总结了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对各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建设重点问题及方向进行了讨论。
1.2 土地经济
1.2.1 总体研判 在土地市场方面,城镇化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以及农地流转价格的形成机制得到较多关注,土地规模经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是一个研究热点,而土地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土地流转、土地市场改革与监管以及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依然是热门话题。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产权制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仍然是研究热点,而现有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对城市化、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得到了深入探讨,土地流转制度的设计以及应对土地细碎化问题的土地整治制度也得到了较多关注。这些研究增进了对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实践进展和运行机制的理解。
1.2.2 土地市场 (1)地价研究。有关土地价格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城镇化的影响。学者将土地供给、房价和人口城镇化纳入同一分析框架[10-11],指出土地供给通过影响房价从而对人口城镇化产生扭曲效应[12],而且城镇化的发展会推进当地和周围地区房价的上涨,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3]。此外,学者对农地价格的研究趋向关注农地流转价格的形成,如农户预期价格[14]、种粮目的等对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
(2)土地经营规模。学者们从成本、效率、技术传播等角度分析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影响与可行性。认为地块规模扩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15],联耕联种和地块合并势在必行[16];农地经营规模扩大不能有效提高农地利用效率[17];经营规模的扩大会削弱农户有意识的技术传播行为[18]。然而,学者认为在较长时间段内,中国大规模经营难以实现[19]。
(3)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政府和企业的策略互动仍然是主要关注点。学者[20]发现在财政分权和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差异化的土地出让方法,压低土地出让金并增加土地出让面积。此外,还有学者对企业土地资源要素错配程度[21]和政府与市场不同主导模式下增减挂钩项目效益隶属度[22]进行了测度。
(4)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仍然是关注重点[23-24]。有关农户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讨论除了关注城乡工资水平差距[25]、农地确权[26]之外,开始更多关注农户文化认知[27]、政治身份[28]和心理情感[29]等个体特征。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开始与规模经营相结合[30]。
(5)土地市场改革与监管。关于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研究方兴未艾,学者分析农地流转市场[31]、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的现状与遇到的阻碍,试图为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寻找方向和对策[32-33]。土地市场监管方面,侧重关注土地供给中的政府管理行为[34]及政府经济绩效目标的实现[35],指出从政府职能转变、摒弃垄断供给、构建多元土地供给格局等方面推动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36-37]。
(6)农地金融创新。金融机构政策信任不足和金融产品匮乏,以及基层政府的政策理解欠缺,使农地金融扶贫贷款“遇冷”[38-39]。农地金融创新由早期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对现实案例的效果评价,转向更为深入的贷款形式和抵押主体分析[40],试图推动农地金融创新走出困境。
(7)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热度不减。除从总体上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战略思考外[41],学者们还提出要将土地整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42],具体分析不同省市土地市场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43]。
1.2.3 土地制度 (1)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制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热点[44]。只有合理配置土地,完善土地制度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5],农村土地制度应该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有效性[46]。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和变迁[47]以及对关于土地科学的研究进行评述[48]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2)土地制度与政府行为。学者关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对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土地使用和管理的控制,虽然有利于快速推进城市化[49],但财政激励和引资激励都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50]和廉政风险[51]存在显著正向推动作用[52]。土地财政放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且将波动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并造成福利损失。
(3)土地流转制度。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关注土地流转制度和户籍制度联合改革,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及促进城市化红利[53]。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会对粮食产量产生负向影响,建议政府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提供相应制度安排[54]。
(4)土地整治制度。侧重对当前中国土地细碎化问题的现状和影响研究。学者[55]分析了土地细碎化对于甘蔗种植机械化的影响。还有学者发现经营规模过小的土地资源条件相应产生了农业机械服务的外包需求[56]。而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呈现出工程化发展态势,忽视或者搁置权属调整[57]。
1.3 土地管理
1.3.1 总体研判 在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方面,以“三块地”改革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取得了进展,并为下半程的改革提供了目标;在地籍管理方面,农地确权相关政策绩效、法律配套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发现与研究结果,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农用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在法律性质上的界定、路径审视研究等成为土地政策和法律研究的重点;耕地保护补偿和占补平衡政策在耕地保护制度研究中的影响广受学者关注。除上述研究外,在土地管理法修订、不动产统一登记以及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律逻辑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土地管理运行规律的探索、土地管理的实践需求及其相关科学问题的综合深入研究仍有待加强。
1.3.2 土地制度改革 (1)征地制度改革。侧重于对征地补偿的理性分析以及征地后的增值收益分配研究[58]。注重征地补偿的公平与效率是改革的必然趋势[59],当前既要关注征地补偿普遍过低问题,也不能忽视部分地区因征地补偿而产生的“一夜暴富”等不合理现象[60]。失地农户收入流动性受到冲击[61],社会资本变化较大[62],而“区片综合地价+住房征收补偿+社会保障+增值收益分配”的模式为回归“合理补偿”提供了新的路径[63]。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重点关注入市试点改革经验和问题的总结。学者探究了北京大兴[64]、甘肃陇西[65]等试点区县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随着改革深入,中西部地区入市需求量低[66],土地供给严重制约[67],入市后的监管体制滞后[68],收益分配的长效机制不健全[69]等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有学者认为,这些问题应对得当与否,决定着改革下半程的成效和价值[70-71]。
(3)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更加突出改革的渐进性思想。由于各地对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的需求迫切程度不同[72],宅基地使用权的生计保障功能的淡出需要一个过程[73]。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应该分阶段有序推进,以此降低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运行成本,避免盲目追求改革速度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1.3.3 地籍管理 (1)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的行为性质逐渐受到学者关注[74],登记行为民事性大于行政性是今后发展趋势[75]。当前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存在法律依据和配套制度不健全,政策界限和操作规程不明晰以及对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的规定不契合等
问题[76-77]。
(2)地籍管理。主要围绕农村土地确权的政策绩效和存在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进展平稳[78],但确权客体、确权效力和确权期限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79-80],需要从政策支持机制、法律规范机制、监督动员机制三大策略着手[81],通过国家管控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来提高土地确权实施效率[82]。
1.3.4 土地政策与法律 (1)“三权分置”的路径审视。学者从法经济学角度对“三权分置”的政策表述及法律制度构建进行分析[83]。“三权分置”改革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两权分离”框架的延展[84],现行的“三权分置”只有在维护各方权利主体利益基础上寻找到一个新平衡点,才能发挥出制度创新的预期效果[85]。实现“三权分置”政策向可实现的法律转化[86],应当以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为前提,以稳定农地既有法权关系为基础,以农地权利财产化为指向。
(2)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性质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部分学者认为,土地经营权应该物权化;也有人基于“一物一权”原则,认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己经是用益物权的情况下,不能再设立土地经营权为物权,土地经营权的性质为债权[87-88];还有学者建议将经营权定义为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意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客体创设的权利用益物权[89]。
1.3.5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耕地保护制度 (1)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学者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范式与技术体系[90]及其在离任审计中的运用[91]进行了重点研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改革,应从厘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结构要素、维护自然资源资产市场交易、规范自然资源资产宏观管理环境、调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纠纷4个方面进行重塑[92]。
(2)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补偿与占补平衡政策仍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耕地补偿政策的稳定实施显著提升农民的政策满意度[93]。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实践政府主导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多元补偿策略[94]。此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偏差及纠偏路径[95]也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实施国家统筹补充耕地亟需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作为政策落地支撑[96]。
1.4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1.4.1 总体研判 在基础理论层面,进一步基于时空锥理论研究了规划机理并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的概念、机理和实现路径,提出了科学认知城市“多规合一”的理念,初步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张蓝图”、“多规合一”的技术路径,探讨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与规划的核心任务,明确了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系列问题,在发现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现存问题基础上继续探索了未来土地规划编制工作重点。
1.4.2 土地资源 (1)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当前土地资源研究重点关注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与利用效益,以期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通过分析浙江省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探究提高区域内土地利用的总效率的途径[97];同时关注土地资源要素错配导致的经济效率损失[98];通过研究土地资源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开展新型城镇化空间战略研究[99]。此外,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也得到深入探讨,通过构建模型[100]、创新测度方法[101]、转换研究视角[102]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2)土地生态。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两方面。土地生态安全主要涉及各类生态敏感区,如三峡库区[103]、退耕还林背景下的寒地山区[104]、土地沙化区[105];基于GIS格网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06]和基于重心模型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匹配度[107]在研究方面层面实现了拓展。土地利用生态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着重关注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等的变化对气温[108]、气候[109]、碳排放[110-111]、碳储量[112]等生态系统要素的影响。
1.4.3 土地利用与规划 (1)土地利用及其评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土地利用评价是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多关注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扩张与优化管控[113-114],在全国尺度[115]和区域尺度[116]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城乡发展结合研究。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动态模拟土地利用格局,寻求政策导向下土地利用优化方式[117]。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侧重对于其本质和内涵的理论探讨[118],梳理新观念和新方法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做准备[119]。土地生态评价多围绕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120]、土地生态效应评价[121]、土地生态安全评价[122]展开。除传统的土地利用评价工作外,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23]。
(2)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的前提和依据,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管制策略研究也层出不穷。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持续得到学者关注[124-125]。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逻辑框架下,研究关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126]。在规划层级层面,研究认为市(县)域层次侧重空间功能区、城镇空间增长边界线和保护控制边界线等内容,中心城区侧重管制分区与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等内容[127]。在大中城市土地资源供给紧张的背景下,土地立体化管控研究逐渐得到学者关注[128],通过构建完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29]、构建城市地下空间研究范式框架及其演进路径[130]推动土地立体利用。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131]。
(3)规划理论与方法创新。土地利用规划以“多规合一”为研究热点。理论层面,借助时空锥理论研究规划机理并分析“多规冲突”的根源和“多规合一”的路径[13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的概念、机理和实现路径[133],提出科学认知城市“多规合一”的理念[134];基于博弈论视角,寻求实施“多规合一”的优化方法[135]。技术路径层面,研究包括“一张蓝图”绘制到底,类空间上下协同,三生空间无缝对接,多种目标精准统一,大统一推动落实等路径。针对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成果,从城市开发边界的内涵认知、模式设计、划界做法、实施管理等角度对比研究,并建议为“用”而“划”,强化与现有实施管控手段的衔接[136]。实践层面,以“多规合一”试点为例,探索“一张蓝图”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137],提出建构“1 + X”的空间规划体系并明确空间规划的核心任务[138]。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村级土地利用规划[13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利用规划二者关系[140-141]等也受到学者关注。
1.5 土地工程与技术
1.5.1 总体研判 2017年,在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中,学科发展建设、土地复垦和土地修复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学科发展建设方面,土地工程学、土地信息技术学的概念、内涵、学科体系的探讨趋于清晰,土地科学作为一级学科的体系更为完善。土地工程方面:土地开发生态风险分析备受关注;生态整理与整理监管问题得到重视;复垦质量与新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入;污染土地修复技术不断加强。信息技术方面:土地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围绕遥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展开;对于土地信息处理技术更加关注数据更新的重要作用;动态监测技术侧重于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更加关注以三维技术反演土地覆被信息。
1.5.2 土地工程 (1)土地开发。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侧重研究其开发生态风险分析[142];通过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分区[143];将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144]。
(2)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整理,分析土地整理项目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145],探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价生态风险的可能[146],分别就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147]和对农地细碎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48],并提出土地整理中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149];土地整理监管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视角,重点探讨土地整理的转型方向及其制度构建[150],以期为新时期土地整理实践及其机制创新提供参考;农村土地整理方面,注重从微观尺度分析农村衰落的原因和规律[151],加强权属调整[152],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实现其“精明退出”[153],提出要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力度并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整理[154];城镇土地整理方面,学者们侧重关注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城镇土地布局的优化[155],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驱动机制[156],土地整理项目区时空配置新模式[157]。
(3)土地复垦。注重从复垦后土壤理化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复垦土地质量进行评价[158],研究重构土壤的粒径组成[159]、土壤孔隙分布[160]、不同充填材料的配比[161]对水分、溶质的运移特征的影响;充填复垦技术方面,提出东部高潜水位地区边采边复耕地区动态施工标高模型[162]、间隔条带式充填采煤沉陷地复垦技术工艺;西北典型生态脆弱区通过微生物复垦技术[163]及边坡修复技术[164]来提高复垦质量;植被重建面,植被是矿区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的关键,着重从风景园林学视角进行矿区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165]。
(4)土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工艺侧重于化学修复[166]、物理修复[167-168]和生物修复[169];土地修复管理机制方面,主要关注土地修复治理模式体系构建[170],以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为导向的治理模式[171]和土地污染的工作管理机制[172]。
1.5.3 土地信息技术 (1)土地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围绕遥感、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地形地貌及地籍信息,用于土地利用信息提取[173]、减轻土地测绘工作量[174]、预防地质灾害[175]、提供土地确权工作基础地理数据[176]、提升无人机土地确权的精度[177]、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178]展开。
(2)土地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更新对土地信息数据保持其现势性具有重要作用[179];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要素的数据联动更新技术,以要素为中心对多种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联动更新生产,并设计出联动更新程序,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高效性[180]。
(3)动态监测技术。侧重于通过Landsat、Geoeye、MODIS及国产高分一号等多种数据源,积极探索土地动态监测方法[181-182];采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矿区进行三维重建,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等实现对矿区开采的动态监测[183];基于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仍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184]。
(4)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与系统开发。在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方面更加关注以三维技术反演土地覆被信息,采用三维GIS与物联网相结合,实现了精准农业作业区三维虚拟场景的可视化展示[185]。在土地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地理信息的快速有效调用和数据管理方面[186]。
2 国外土地科学重点问题研究进展
2.1 土地经济
国外土地经济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在土地市场方面,政府干预土地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被进一步细化[187];关于土地价格的研究由探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趋向探究土地价格差距的形成原因[188-189];在发展中国家土地交易行为的研究日益丰富的同时[190],发达国家土地所有者的政策参与行为[191]开始引起更多关注;而发展中国家土地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仍然是研究的重点[192-193]。在土地制度方面,土地所有权的性别差异仍然是研究热点[194],妇女土地权利持续受到关注;同时,土地产权制度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影响和对各国的土地政策评估愈益瞩目[195-196];如何设计土地制度以提高公民接受度[197]与实现既定目标[198]引起热议;土地使用政策的溢出效应及其对不同利益群体[199-200]和各经济领域[201]的影响也是研究重点;土地管理权下放和土地管理政策评价[202-203]成为新的方向。
2.2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与管制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可持续的土地管理方式至关重要,侧重研究土地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204-205]及其作用[206-207]。土地制度改革研究方面,仍然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所产生的政治[208]、经济[209]和生态效应[210]等。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方面,国外学者重点关注现行土地法律的改革与创新[211]、土地政策的调整[212]等,并研究提出了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策[213-214]。土地权属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一方面侧重研究土地所有权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215-216],另一方面关注了土地所有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217]。
2.3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国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涉及土地资源、土地生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土地资源研究方面,着重探讨土地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各类制度构建[218-219],并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管理的改进空间[220]。土地生态研究关注生物多样性[221]、矿区土壤生态[222]和山区水土保持[223]等议题,且尤为关注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新[22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方面,学者关注变化识别[225]、驱动因素[226]、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27],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技术工具进展[228]。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研究进展着重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更新[229-230],研究普遍重视土地用途管制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规划实施评估的民意基础。
2.4 土地工程与技术
国外关于土地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修复等方面展开。土地开发重点关注农林用地的开发[231],并针对土地开发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开展了相关研究[232]。土地整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整理过程对生态景观结构的影响[233]、土地整理的绩效以及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益问题[234];土地复垦研究主要从生态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235-236]及充填复垦材料对环境的影响[237-238];土地修复主要关注植物修复技术[239-240]及微生物修复工艺的创新[241-242]。土地信息技术强调新技术在土地信息采集、处理、动态监测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采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243-244]及遥感技术[245-246]降低土地信息采集成本并提高效率;注重开发新算法以提高土地信息处理精度[247];通过D-InSAR技术实现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248],并结合可视化GIS技术实现土地信息可视化表达2D到3D的转变[249]等。
3 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重点问题对比
围绕土地科学重点问题研究,国内外存在很多相近之处,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等方面有所不同,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思路方法存在一定差异。
(1)土地经济领域。国内外在土地经济领域既有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妇女土地权利和土地产权安排等共同关注点,也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在土地市场方面,国内对于土地价格的研究侧重关注城镇化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及农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国外则偏重探究土地价格差距形成原因。国外对于土地市场化的研究侧重发展中国家土地市场化与城镇化进程,国内则从更加细致的视角出发讨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改革和农地流转市场改革。国内学者尤为关注政府和企业的策略互动,而国外则从关注发展中国家市场交易行为趋向注重发达国家土地所有者的政策参与行为。此外,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更加关注中国的土地流转、土地经营规模和农地金融创新等现实问题。在土地制度方面,国内外学者都关注土地产权安排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和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且国内学者对农地征收、三权分置、土地调整的讨论较多,在变革的大背景下更着眼于对盘活土地资产的制度改革研究,而国外则偏重土地的管理制度和使用政策上。
(2)土地管理领域。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的研究存在明显不同。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国外侧重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生态效应;国内更多关注农村“三块地”改革。土地权属与登记方面,国外侧重土地所有权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土地所有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国内侧重不动产登记政策效应和配套法律、农村土地确权。土地政策法律方面,国外注重现行土地法律的改革与创新、土地政策的调整;国内侧重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关系。此外,国外研究侧重关注土地管理与管制问题,国内则基于改革和实践需求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制度建设、耕地保护等方面有所研究。
(3)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主题相似,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当下面临的主要自然社会问题的差异,研究侧重点及具体内容也呈现相应的区别。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国外重点关注土地资源保护的制度机制构建;国内则重点关注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生态方面,国外注重土地生态问题的社会政治影响和土地生态研究技术更新;国内则关注土地生态安全和土地利用生态效应。在土地利用方面,国外侧重识别变化、研究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人口、农业)是如何影响土地利用,并在研究技术和方法论上取得新的突破。国内研究不仅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的识别,更侧重关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中呈现的规律和现实问题。在土地规划方面,国内外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所创新,均倡导规划协同的理念和强调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内外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国外的规划研究对实践问题的回应性较弱,始终关注规划评估的“绩效一致性”,国内则更关注理论研究与政策热点的结合,推动研究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多规合一”等实践工作。
(4)土地工程与技术领域。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主题相似,主要围绕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与土地修复、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展开。在土地开发方面国内主要侧重开发前的生态风险分析、分区等的研究,国外则侧重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土地整理方面国内外关注的重点均是生态整理和整理监管问题;在土地复垦方面,国内重点关注复垦质量与新技术的研究,而国外则重点关注充填复垦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土地修复方面,国内重点关注污染土地修复技术工艺、土地修复管理机制的探讨,而国外重点关注植物修复技术的微生物修复工艺的创新;土地信息技术方面,都强调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InSAR技术及GIS技术等在土地信息采集中的广泛应用。
4 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展望
4.1 需求引导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土地科学研究仍将以科学研究的引导性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需求。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对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
(2)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九大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护职责”;“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提升,对统筹推进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提出了明确要求。
(3)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中指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质量数量生态并重。“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加以严格保护”,“建立完善耕地激励性保护机制,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对落实耕地保护义务的主体进行奖励”。此外,中央四号文件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施“国家适度统筹”的占补平衡战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这在总体目标与政策思路上为耕地保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此外,十九大还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鼓励农民在“三权分置”原则下发展农地入股、土地信托等多种流转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近三年到期之后,将试点授权期限再延长一年,统筹进行包括宅基地、征地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内的改革试点,而不再是分项进行。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初审,各项立法审议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上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既引导土地科学研究开展相关支撑性研究,也需要土地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的引导和推动。
4.2 重点研究问题展望
在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评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18年土地科学的重点问题研究包括:
(1)土地经济领域。关注土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和农地金融创新试点、推行;规模经营的综合影响与可行性;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和土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成效评估;探索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法律的设定、权利界定与实现。
(2)土地管理领域。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度融合研究和制度梳理;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探索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制度;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和法律关系;关注《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修法;探索跨地区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机制等。
(3)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加强土地资源基础理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创新,关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综合研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演变规律,推动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路径,关注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
(4)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完善土地工程的概念、内涵、学科体系;加强土地工程支撑理论和独特的技术原理研究;研究高效、精准的多元国土信息获取技术;探索土地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综合表达、集成应用技术。
4.3 《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
2018年,《中国土地科学》将继续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1)结合乡村振兴,进一步探讨如何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制度试点改革,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2)关注土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租购并举的土地政策,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体制机制,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3)关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热点问题。(4)探讨土地科学学科构建中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科体系的完善;关注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中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以及新装备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祎,刘越岩,胡守庚,等.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国土地科学发展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8):4 - 14.
[2] 尤南山,蒙吉军,李枫,等. 1980—2017 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1):4 - 15.
[3] 朱道林,张立新,杜挺. 论土地管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范式[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7 - 14.
[4] 丰雷,藏波,张清勇,等. 中国土地经济学30年发展综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4 - 16.
[5] 郑新奇. 中国土地信息学30年发展综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90 - 96.
[6] 胡振琪,梁宇生,许涛,等. 试论土地工程学[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15 - 23.
[7] 林坚,周琳,张叶笑,等. 土地利用规划学30年发展综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24 - 33.
[8] 林坚,张叶笑,周琳,等. 土地利用学30年发展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0):15 - 22.
[9] 詹长根,冯广京. 地籍学演进及其理论体系框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0):4 - 14.
[10] 邱晓东,吴福象. 外来人口、产业结构与房地产市场调控[J] .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2):24 - 33.
[11] 郭克莎.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调控机制——一个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框架[J] . 管理世界,2017,(2):97 - 108.
[12] 文乐,彭代彦,覃一冬. 土地供给、房价与中国人口半城镇化[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4):23 - 31.
[13] 王鹤,周少君. 城镇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分析——基于我国地级市动态空间杜宾模型[J] . 南开经济研究,2017,(2):3 - 22.
[14] 侯凯,蒋远胜. 农地流转预期价格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实际转出价格的影响——基于成都经济区农户的实证分析[J] . 农村经济,2017,(9):20 - 24.
[15] 顾天竹,纪月清,钟甫宁. 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块规模经济及其来源分析[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2):30 - 43.
[16] 李琴,李大胜,陈风波. 地块特征对农业机械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基于南方五省稻农的实证研究[J] .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7):43 - 52.
[17] 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等. 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4):539 - 552.
[18] 王士海,李先德. 经营规模大的农户更倾向于传播新技术吗[J] . 农业技术经济,2017,(4):76 - 82.
[19] 林万龙. 农地经营规模:国际经验与中国的现实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7):33 - 42.
[20] 王梅婷,张清勇. 财政分权、晋升激励与差异化土地出让——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1):70 - 80.
[21] 张雄,张安录,邓超. 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3):170 - 176.
[22] 赵芸逸,王秀兰,丁翔宇,等. 农户视角下两种模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效益对比分析[J] .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5):93 - 101.
[23] 翟黎明,夏显力,吴爱娣. 政府不同介入场景下农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基于PSM-DID的计量分析[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2):2 - 15.
[24] 耿宁,尚旭东. 基层政府主导竞标模式真的有助于农地有序流转吗?——J省J区观察[J] . 农村经济,2017,(8):20 - 26.
[25] 温涛,张梓榆,王定祥. 城乡工资水平差距与农地流转[J] . 农业技术经济,2017,(2):4 - 14.
[26] 林文声,秦明,苏毅清,等. 新一轮农地确权何以影响农地流转?——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J] .中国农村经济,2017,(7):29 - 43.
[27] 张桂颖,吕东辉. 乡村社会嵌入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基于吉林省936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7,(8):57 - 66.
[28] 付振奇,陈淑云. 政治身份影响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行为吗?——基于28省份3305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 . 中国农村观察,2017,(5):130 - 144.
[29] 胡新艳,杨晓莹,王梦婷. 农地流转中的禀赋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J]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05 - 112.
[30] 杨子,马贤磊,诸培新,等. 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变化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5):111 - 120.
[31] 张明辉,蔡银莺. 农地经济贡献对农地流转市场的影响——以孝感、武汉、成都、苏州为例[J] . 资源科学,2017,39(2):198 - 208.
[32] 钱忠好,牟燕. 中国农地非农化市场化改革为何举步维艰——基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视角的分析[J] . 农业技术经济,2017,(1):18 - 27.
[33] 黄贤金. 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 . 地理科学,2017,37(2):200 - 208.
[34] 严金明,张雨榴,夏方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12 - 19.
[35] 孙世然,樊颖,杨赞. 城市经营者还是市场监管者?——市场波动下地方政府土地供给非对称行为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8):44 - 52.
[36] 文乐,彭代彦,覃一冬. 土地供给、房价与中国人口半城镇化[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4):23 - 31.
[37] 马克星,刘红梅,王克强,等. 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37 - 47.
[38] 李停. 我国农地金融创新的理论困境与破解[J] . 农村经济,2017,(7):90 - 95.
[39] 林乐芬,顾庆康.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潜在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28 - 36.
[40] 梁虎,罗剑朝,张珩. 农地抵押贷款借贷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基于PSM模型的计量分析[J] . 农业技术经济,2017,(10): 106 - 118.
[41] 张占仓.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战略思考[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10):26 - 37.
[42] 项晓敏,金晓斌,王温鑫,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制度创新初探[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4):12 - 21.
[43] 马克星,刘红梅,王克强,等. 上海市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37 - 47.
[44] 李宁,何文剑,仇童伟,等. 农地产权结构、生产要素效率与农业绩效[J] . 管理世界,2017,(3):44 - 62.
[45] 盖庆恩,朱喜,程名望,等. 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J] . 经济研究,2017,52(5):117 - 130.
[46] 李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9):17 - 25.
[47] 戴建国. 从佃户到田面主:宋代土地产权形态的演变[J] .中国社会科学,2017,(3):161 - 180.
[48] 俞振宁,张晓滨,吴次芳. 2000—2016年《自然》和《科学》期刊土地科学相关研究重点进展评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 89 - 97.
[49] 郭亮. “土地财政”中的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机制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111 -120.
[50] 梁平汉,高楠. 实际权力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 . 经济研究,2017,52(4):135 - 150.
[51] 孙雁. 城市土地经营中的廉政风险研究——基于土地权利关系的视角[J] . 中国行政管理,2017,(7):28 - 33.
[52] 张绍阳,刘琼,欧名豪. 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财政激励还是引资激励?[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115 - 121.
[53] 周文,赵方,杨飞,等. 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J] . 经济研究,2017,52(6):183 -197.
[54] 刘同山. 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影响粮食产量吗?——基于处理效应模型的计量分析[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1):68 - 81.
[55] 王水连,辛贤. 土地细碎化是否阻碍甘蔗种植机械化发展?[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2):16 - 29.
[56] 蔡键,唐忠,朱勇. 要素相对价格、土地资源条件与农户农业机械服务外包需求[J] . 中国农村经济,2017,(8):18 - 28.
[57] 刘新卫,赵崔莉. 农村土地整治的工程化及其成因[J] .中国农村经济,2017,(7):15 - 28.
[58] 徐进才,徐艳红,庞欣超,等. 基于“贡献—风险”的农地征收转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3):28 - 35.
[59] 柴国俊,陈艳. 征地补偿的多与寡:公平与效率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2):16 - 22.
[60] 朱道林. 我国土地增值及其分配关系的现实特征和制度障碍[J] . 学海,2017,(3):46 - 55.
[61] 丁士军,杨晶,陈玉萍. 基于流动性视角的失地农户收入变化分析——来自襄阳和昆明的证据[J] . 中国农村观察,2017,(1): 29 - 40.
[62] 卢圣华,姚妤婷,汪晖. 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征地拆迁农户的生活?——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6):3 - 12.
[63] 董祚继. 如何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机制[J] . 中国财政,2017,(7):32 - 33.
[64] 舒宁. 北京大兴区国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J] . 规划师,2017,33(9):40 - 45.
[65] 卢曦. 集体土地权能实现和城乡共赢之路——甘肃省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调查[J] . 中国土地,2017,(10):42 - 43.
[66] 董祚继. “新东北现象”下的集体土地入市——黑龙江省安达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调研[J] .中国土地,2017,(9):33 - 36.
[67] 杨庆媛,杨人豪,曾黎,等.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J] . 经济地理,2017,37(8):155 - 161.
[68] 邱芳荣. 基层管理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浙江省德清县的探索与实践[J] . 中国土地,2017,(6):4 - 8.
[69] 盖凯程,于平. 农地非农化制度的变迁逻辑:从征地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J] .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3):15 - 22.
[70] 刘守英.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上半程及下半程[J] . 国际经济评论,2017,(5):29 - 56.
[71] 董祚继. 到中流击水——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J] . 中国土地,2017,(8):1.
[72] 邹伟,王子坤,徐博,等. 农户分化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1456个农户的调查[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1 - 37.
[73] 叶兴庆,李荣耀. 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转让的总体思路[J] .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2):4 - 9.
[74] 龙卫球. 不动产登记性质及其纠纷处理机制问题研究——兼评《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条[J]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35(1):90 - 99.
[75] 刘旭华. 不动产登记行为性质浅析[J] . 中国土地,2017,(5):38 - 40.
[76] 程啸. 不动产登记簿的权利事项错误与不动产善意取得[J] . 法学家,2017,(2):44 - 55.
[77] 宋才发,彭振. 农村土地、房屋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治问题探讨[J] . 河北法学,2017,35(2):17 - 26.
[78] 黄振华,杨明.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进展与绩效评估——基于全国303个村庄7476份问卷的分析[J]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1):141 -146.
[79] 李力东. 调整或确权:农村土地制度的公平与效率如何实现?——基于山东省L村的调查研究[J] . 公共管理学报,2017,14(1): 117 - 127.
[80] 陆剑,陈振涛.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规则模糊及其厘清[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95 - 102.
[81] 丁文,于水.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及路径指向——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范式[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39 - 45.
[82] 江丽,郑文博. 泰国、越南两国土地确权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以农村土地确权为侧重[J] . 世界农业,2017,(9):187 - 193.
[83] 刘禺涵. “三权分置”下的土地经营权登记[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73 - 79.
[84] 房建恩.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目标实现的经济法路径[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80 - 87.
[85] 伊庆山.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权利体系的重构、制度优势及风险规避[J]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32 - 39.
[86] 蔡立东,姜楠. 农地三权分置的法实现[J] . 中国社会科学,2017,(5):102 - 122.
[87] 刘云生,吴昭军. 政策文本中的农地三权分置:路径审视与法权建构[J] . 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12 - 22.
[88] 温世扬,吴昊. 集体土地“三权分置”的法律意蕴与制度供给[J]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20(3):74 - 82.
[89] 陈胜祥. 农地“三权”分置的路径选择[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22 - 28.
[90] 封志明,杨艳昭,闫慧敏,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若干基本问题[J] . 资源科学,2017,39(9):1615 -1627.
[91] 陈燕丽,王普查.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与运用研究——以政府官员离任审计为视角[J] . 财经问题研究,2017,(2): 80 - 87.
[92] 陈德敏,郑阳华.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68 - 73.
[93] 朱兰兰,蔡银莺. 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实施异质效应——基于DID模型的动态估计[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27 - 741.
[94] 谢晋,蔡银莺. 农户生计资产与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效应的动态响应——以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8):15 - 23.
[95] 邝佛缘,陈美球,鲁燕飞,等. 生计资本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587份问卷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58 - 66.
[96] 朱道林. 严格规范补充耕地国家统筹[J] . 中国土地,2017,(3):6 - 8.
[97] 汪本学,周玉翠. 基于比较优势的浙江省土地资源配置效益研究[J] . 经济地理,2017,37(7):185 - 190.
[98] 张雄,张安录,邓超. 土地资源错配及经济效率损失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3):170 - 176.
[99] 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等. 土地资源和GDP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机理分析[J] . 地理科学,2017,37(7):1006 - 1013.
[100] 黄宇驰,苏敬华,吕峰. 基于SEP模型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24 - 127.
[101] 温亮,游珍,林裕梅,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3):1 - 6.
[102] 贾克敬,张辉,徐小黎,等. 面向空间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J] .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335 -341.
[103] 马世五,谢德体,张孝成,等. 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与时空演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 . 生态学报,2017,(24):1 - 14.
[104] 侯大伟,刘艳,孙华. 退耕还林背景下寒地山区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动态变化[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8):267 - 276.
[105] 韦惠兰,王光耀. 土地沙化区农民特征与其感知的环境灾害风险的关系分析——基于环境公平视角[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7):1134 - 1144.
[106] 李建春,袁文华. 基于GIS格网模型的银川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6):988 -1001.
[107] 荣慧芳,方斌. 基于重心模型的安徽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匹配度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6):34 - 41.
[108] 张丽娟,于洋,粟练灵,等. 1960—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J] . 地理科学,2017,37(6):952 -959.
[109] 裴亮,刘阳,陈晨. 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 . 地理科学,2017,37(9):1403 - 1410.
[110] 吴萌,任立,陈银蓉.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2):29 - 39.
[111] 张苗,兰梦婷,陈银蓉,等. 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计量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3):51 - 60.
[112] 郭旭东,常青,刘筱,等. 基于碳储量视角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分异特征[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4):61 - 70.
[113] 刘永健,耿弘,孙文华,等.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8):122 - 127.
[114] 陈竹,黄凌翔. 不同类型建设用地扩张的时序及空间特征——加速失效模型在天津市静海区的应用[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67 - 73.
[115] 方创琳,李广东,张蔷.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3):363 - 376.
[116] 杨清可,段学军,金志丰,等. 南通市建设用地扩张情景模拟与景观生态效应[J] . 地理科学,2017,37(4):528 -536.
[117] 卞子浩,马小雪,龚来存,等. 不同非空间模拟方法下CLUE-S模型土地利用预测——以秦淮河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2017,37(2):252 - 258.
[118] 柴铎,周小平,谷晓坤. 城市郊野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内涵重构与“5Q5E”评价模型——上海98个乡镇数据实证[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0):79 - 85.
[119] 王群,王万茂,金雯.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的新观点和新方法:综述与展望[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 95 - 100.
[120] 刘鸿.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资源空间区划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111 -115.
[121] 林坚,刘松雪,付雅洁,等. 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2):113 - 121.
[122] 陈藜藜,宋戈,邹朝晖. 基于免疫机理的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79 -88.
[123] 黄安,许月卿,郝晋珉,等.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4):88 - 97.
[124] 龙开胜,杜薇. 中央和地方政府农地转用审批动力机制及其差异[J] . 资源科学,2017,39(2):188 - 197.
[125] 夏畅,王海军,张安琪,等. 耦合管控效应的城市空间多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J] . 人文地理,2017,32(3):68 -76.
[126] 余亮亮,蔡银莺. 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 .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445 - 1456.
[127] 潘悦,程超,洪亮平. 基于规划协同的市(县)空间管制区划研究[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3):1 - 8.
[128] 陈振,欧名豪,姜仁荣,等. 土地立体化利用过程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研究[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89 - 93.
[129] 罗婷文,姚尧,罗平,等. 秉承三维思维的土地立体化利用评价指标研究[J] . 资源科学,2017,39(1):74 - 84.
[130] 王直民,鲍海君,彭毅,等.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范式的转移与扩张[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62 - 69.
[131] 林坚,唐辉栋. 加强耕地管控性保护制度建设[J] . 中国土地,2017,(4):10 - 11.
[132] 张叶笑,冯广京. 基于时空锥理论的“多规冲突”和“多规合一”机理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 -11.
[133] 张叶笑,冯广京. 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25 - 32.
[134] 方创琳. 城市多规合一的科学认知与技术路径探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8 - 36.
[135] 林坚,乔治洋. 博弈论视角下市县级“多规合一”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12 - 19.
[136] 林坚,乔治洋,叶子君.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与“用”——我国14个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进展分析与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2017,(2):37 - 43.
[137] 林坚,乔治洋,吴宇翔. 市县“多规合一”之“一张蓝图”探析——以山东省桓台县“多规合一”试点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6):47 - 52.
[138] 严金明,陈昊,夏方舟. “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认知、导向与路径[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1 - 27.
[139] 郭宇伦,师学义.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综述[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28 - 131.
[140] 严金明,张雨榴,夏方舟.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12 - 19.
[141] 邱衍庆,罗勇,姚月. 论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规划改革的“加减乘除”法[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24(5):42 -49.
[142] 贾启建,何玲. 河北省怀来县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及生态风险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83 -88.
[143] 周浩,雷国平,杨雪昕,等.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J] .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6):116 - 124.
[144] 刘洋洋,游振波,陈美球,等. 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布及开发组合序列分析[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 105 - 110.
[145] 孙心如,周学武,王占岐. 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关系研究[J] .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67 -271.
[146] 董玉红,刘世梁,王军,等. 基于景观格局的土地整理风险与固碳功能评价[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7):246 -253.
[147] 黄学锋,金晓斌,张晓霞,等. 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的能值分析[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2(4):47 - 58.
[148] 李洪义,李爽,吕添贵,等. 基于景观格局视角的土地整治对农地细碎化影响评价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1): 67 - 73.
[149] 王军,钟莉娜.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 生态学报,2017,37(12):3982 - 3990.
[150] 项晓敏,金晓斌,王温鑫,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制度创新初探[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4):12 - 21.
[151] 冉逸箫,张凤荣,张佰林,等. 贫困山区农村衰落的特征及诊断——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 . 资源科学,2017,39(6):999 - 101.
[152] 孔晴晴,陈玉福,唐海萍. 平原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规划的农民意愿分析——以山东省禹城市典型村庄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1):119 - 127.
[153] 关小克,王秀丽,张凤荣,等. 生态刚性约束下的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与调控——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 . 资源科学,2017,39(2):220 - 230.
[154] 梅国芳.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思考与建议[J] . 中国土地,2017,(8):40 - 41.
[155] 雷彤,贾敏,邱英华. PPP模式“整镇推进”土地整治探索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黄河镇为例[J] . 中国土地,2017,(8):36 - 39.
[156] 胡伟艳,魏安奇,刘恬. 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驱动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7):52 - 59.
[157] 任艳敏,徐亚辉,刘玉,等. 基于双重自组织模型的土地整治项目区时空配置研究[J]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3 (2):360 - 368.
[158] 张世文,周妍,罗明,等. 废弃地复垦土壤重金属空间格局及其与复垦措施的关系[J] . 农业机械学报,2017,(12):1 - 11.
[159] 闵祥宇,李新举,李奇超. 机械压实对复垦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特征的影响[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274 - 283.
[160] 张佳瑞,王金满,秦倩,等. 基于CT扫描的煤矿排土场土壤孔隙三维多重分形特征[J] . 土壤通报,2017,48(4):786 - 793.
[161] 邵芳,胡振琪,李星宇,等.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覆土材料垂直一维入渗特性研究[J] . 煤炭科学技术,2017,45(1):226 - 230.
[162] 张瑞娅,肖武,胡振琪. 边采边复耕地区动态施工标高模型构建与实例分析[J] . 煤炭学报,2017,42(8):2125 -2133.
[163] 岳辉,毕银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矿区微生物复垦生态效应评价[J]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4):113 -117.
[164] 薛春晓,石龙,火明彩. 寒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研究[J] . 冰川冻土,2014,36(4):1026 - 1030.
[165] 吴杰. 基于园林景观改造的生态化农业示范园构建实践及规划——以司马矿区为研究对象[J]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148 - 153.
[166] 祝方,任文涛. 电场强度对Fe(Ⅲ)强化电动修复Zn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J] . 生态环境学报,2017,26(7):1250 -1254.
[167] 郭书海,吴波,胡清,等.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预测[J] .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6):3797 - 3804.
[168] 郝大程,周建强,韩君. 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J] . 生物技术通报,2017,33(10):9 - 17.
[169] 李云祯,董荐,刘姝媛,等. 基于风险管控思路的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与展望[J] . 生态环境学报,2017,26(6):1075 - 1084.
[170] 孔令伟,薛春晓,苏凤,等. 不同建植技术对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及评价[J] .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1): 187 - 193.
[171] 王夏晖,李志涛,陆军,等.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推进路线图设计[J] . 环境保护,2017,45(5):9 - 12.
[172] 刘少文,焦如珍,董玉红,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 林业科学,2017,53(5):146 - 155.
[173] 陈冬梅,冯策元,周建民. 面向对象的农村用地信息遥感提取技术应用——以宁夏西吉为例[J] . 城市发展研究,2017,(9): 127 - 133.
[174] 王利锋,王冰,杨令刚. Trimble无人机UX5 HP在矿区测绘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7,(2):155 - 156.
[175] 彭大雷,许强,董秀军. 基于高精度低空摄影测量的黄土滑坡精细测绘[J] .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2):424 -435.
[176] 史经,谢伟秋.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底图制作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7,(9):92 - 95.
[177] 薛武,马永政,赵玲,等. 无人机农村宅基地高精度确权应用[J] . 国土资源遥感,2017,29(3):124 - 127.
[178] 崔瑶瑶,杜甘霖,张玉侠.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在农房确权登记发证项目中的应用[J] . 测绘通报,2017,(S1):192 - 194.
[179] 李路英. 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方法探讨[J] .测绘通报,2017,(5):132 - 135.
[180] 吴思,高倩影,李亮,等. 多尺度基础地理数据联动更新技术[J] . 测绘通报,2017,(5):139 - 142.
[181] 李晶,申莹莹,焦利鹏,等. 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的兖州煤田水域面积动态监测[J] .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18):243 - 250.
[182] 王刚武. 利用矢量影像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自动检测[J] . 测绘通报,2017,(7):55 - 60.
[183] 章梦霞,郑新奇,刘波. 无人机影像支持的矿区开采动态监测方法[J] . 测绘通报,2017,(10):43 - 47.
[184] 敖萌,张勤,赵超英. 改进的CR-INSAR技术用于四川甲居滑坡形变监测[J]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3):377 - 383.
[185] 卢健,陈桂芬,孟颖,等. 基于三维GIS的农田环境模拟监测的研究及系统实现[J]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3):50 - 55.
[186] 李鹏,王英杰,虞虎,等. 矿区采动影响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J] . 测绘科学,2018,(4):1 - 10.
[187] Wineman A,Liverpool T L. Land marke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northwestern Tanzania[J] . Land Use Policy,2017,69:550 - 563.
[188] Hodge R, Sands G, Skidmore M. The Land Value Gradient in a (Nearly) Collapsed Urban Real Estate Market[J] . Land Economics,2017,4:549 - 566.
[189] Wen L, Butsic V, Stapp R, et al. Can China’s land coupon program activate rural asse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program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of Chongqing[J] .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7,59:80 - 89.
[190] Zhang X, Ye Y, Wang M, et al. The micro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of land reallocation in land consolidation: A perspective from collective action[J] . Land Use Policy,2017,9,56.
[191] James M, Jason M. Cattle Receiving Enhanced Pastures?Investigating Landowner Response to Federal Incentives[J] .Land Economics,2017,1:59 - 73.
[192] Chen C. Untitled Land,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J] .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2017,4:91 - 122.
[193] Du D.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apital cities in China[J] . Quality & Quantity,2017,6:2707 - 2723.
[194] Kieran C, Sproule K, Quisumbing A R, et al. Gender Gaps in Landownership across and within Households in Four Asian Countries[J] . Land Economics,2017,93(2):342 - 370.
[195] Ploeger H, Bounjouh H. The Dutch urban ground lease: A valuable tool for land policy?[J] . Land Use Policy,2017,63:78 - 85.
[196] Mwesigye F, Matsumoto T, Otsuka K. Population pressure,rural-to-rural mi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nd tenure institutions: The case of Uganda[J] . Land Use Policy,2017,65:1 - 14.
[197] Pleger L E. Voters’acceptance of land use policy measures:A two-level analysis[J] . Land Use Policy,2017,63:501 -513.
[198] Harahap F, Silveira S, Khatiwada D. Land allocation to meet sectoral goals in Indonesia-An analysis of policy coherence[J] . Land Use Policy,2017,61:451 - 465.
[199] Antonson H, Hrelja R, Henriksson P. People and parking requirements: Residential attitudes and day-to-day consequences of a land use policy shift towards sustainable mobility[J] . Land Use Policy,2017,62:213 - 222.
[200] Galbraith S M, Hall T E, Tavárez H S, et al.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reveals effects of policy-drive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beekeepers in Costa Rica[J] . Land Use Policy,2017,69:112 - 122.
[201] Foldvary B F, Minola L. The taxation of land value as the means towards optimal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extirpation of excessive economic inequality[J] . Land Use Policy,2017,69:331 - 337.
[202] Biitir S B, Nara B B, Ameyaw S. Integrating decentralised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with traditional land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Ghana: Policy and praxis[J] . Land Use Policy,2017,68:402 - 414.
[203] Aydinoglu A C, Bovkir R. Generic land registry and cadastre data model supporting interoperabilit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urkey[J] . Land Use Policy,2017,68:59 -71.
[204] Nvm F V, Tahirindraza H S, Stollkleemann S. Local people’s knowledge with regard to land use activities in southwest Madagascar-Conceptual insights for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7,199:126.
[205] Schmidt E, Chinowsky P, Robinson S, et al. Determinants and impact of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SLM) investments:A systems evaluation in the Blue Nile Basin, Ethiopi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7,48(5):613 - 627.
[206] He J, Xu J. Is there decentralization in North Korea?Evidence and lessons from the sloping land management program 2004-2014[J] . Land Use Policy,2017,61:113 - 125.
[207] Biitir S B. Integrating decentralised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with traditional land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in Ghana: Policy and praxis[J] . Land Use Policy,2017,68:402 - 414.
[208] Goodwin G. The Quest to Bring Land under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rol: Land Reform Struggles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n Ecuador[J] . 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2017,17(3):571 - 593.
[209] Menon N, Rodgers Y V D M, Kennedy A R. Land Reform and Welfare in Vietnam:Why Gender of the Land-Rights Holder Matters[J]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6,29(4):454 - 472.
[210] Jombo S, Adam E, Odindi J. Quantification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Fast Track Land Reform Programme(FTLRP) in Zimbabwe using remotely sensed data[J] . Land Use Policy,2017,68:287 - 294.
[211] Dancer H. An Equal Right to Inherit? Women’s Land Rights,Customary Law and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Tanzania[J] .Social & Legal Studies,2017,26(3):291 - 310.
[212] Holtslag B S, Holtslag B S. Urban land readjustment:Necessary for effective urban renewal?Analysing the Dutch quest for new legislation[J] . Land Use Policy,2017.
[213] Falco E. Protection of coastal areas in Italy: Where do national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legislation fail?[J] . Land Use Policy,2017,66:80 - 89.
[214] Schoukens H. Reconciliation ecology in practice:Legal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 when implementing temporary nature on undeveloped land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 Land Use Policy,2017,67:178 - 189.
[215] Ghebru H, Lambrecht I. Drivers of perceived land tenure(in)security: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hana[J] . Land Use Policy,2017:293 - 303.
[216] Ege S. Land tenure insecurity in post-certification Amhara,Ethiopia[J] . Land Use Policy,2017,64:56 - 63.
[217] Bański J. The consequences of changes of ownership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Eastern Bloc[J] . Land Use Policy,2017,66:120 - 130.
[218] Chiaravalloti R M, Homewood K, Erikson K. Sustainability and Land tenure:Who owns the floodplain in the Pantanal,Brazil?[J] . Land Use Policy,2017,64:511 - 524.
[219] Hans P W, András K, Gábor U. A simpl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flood protection services on farmland[J] .Land Use Policy,2017,65:128 - 134.
[221] Venter P C, Nitsche F, Domonell A, et al. The Protistan Microbiome of Grassland Soil: Diversity in the Mesoscale[J] .Protist,2017,168(5):546 - 564.
[222] Mishra S K, Mishra P. Do advers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cause resistance against land acquisition? The experience of mining regions in Odisha, India[J] . Extractive Industries &Society,2017,4(1):140 - 150.
[223] Smit H, Muche R, Ahlers R, et al. The Political Morphology of Drainage-How Gully Formation Links to State Formation in the Choke Mountains of Ethiopia[J] . World Development,2017,98:231 - 244.
[224] Fengler F H, Bressane A, Carvalho M M, et al. Forest restoration assessment in Brazilian Amazonia: A new clustering-based methodology considering the reference ecosystem[J] .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7,108:93 - 99.
[225] Cadavid R A M, Yang Y R, Nas H, et al. Land cover change during a period of extensive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Chin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8:669.
[226] Ghosh S, Chifos C. The 1985 siting of a Toyota manufacturing plant in rural Kentucky, USA: The ensuing land use change and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17,167:288 - 301.
[227] Narany T S, Aris A Z, Sefie A, et al. Detecting and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groundwater quality,a case study in Northern Kelantan, Malaysi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9 - 600:844.
[228] Liu X, Liang X, Li X, et al. A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FLUS) for simulating multiple land use scenarios by coupling human and natural effects[J] .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17,168:94 - 116.
[229] Phillips P, Joao E. Land use planning and the ecosystem approach: An evaluation of case study planning frameworks against the Malawi Principles[J] . Land Use Policy,2017,68:460 - 480.
[230] Trop T.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 Bridging the gaps toward effective incorpora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approach in land-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Israel[J] .Land Use Policy,2017,61:220 - 230.
[231] Khan M, Mahmood H Z, Abbas G, et al. Agroforestry Systems as Alternative Land-Use Options in the Arid Zone of Thal,Pakistan[J] . Small-scale Forestry,2017:1 - 17.
[232] Paulemercado M A, Lee B Y, Memon S A, et al. Influence of land development on storm water runoff from a mixed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atchment[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599 - 600:2142 - 2155.
[233] Poropat A. Planned build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context of land subdivision of a unique plot[J] . Tehnicki Vjesnik,2017,24(3):887 - 895.
[234] Zhou J, Qin X, Liu L, et al. A potential evaluation model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fragmental regions[J] .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74:230 - 240.
[235] Moosavirad S M, Behnia B.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land reclamation in mining areas: Gol-e-Gohar Iron Ore Mine of Sirjan, Kerman, Iran[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face Mining Reclamation & Environment,2017,31(1):38 - 51.
[236] Thiffault E, Webster K, Lafleur B, et al. Biophysical indicators based on spatial hierarchy for informing land reclamation: The case of the Lower Athabasca River (Alberta, Canada)[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7,72:173 - 184.
[237] Faubert P, Durocher S, Bertrand N,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fter Application of Landfilled Paper Mill Sludge for Land Reclamation of a Nonacidic Mine Tailings Site[J] .J Environ Qual,2017,46(5):950 - 960.
[238] Son J K, Shin W T, Lee S H, et al. Reclamation of a coastal reclaimed tidal land soil by gypsum and rice straw[J] . Archives of Agronomy & Soil Science,2017,63(6):761 - 770.
[239] Chiochetta C G, Toumi H,Use of phytoproductivity data in the choice of native plant species to restore a degraded coal mining site amended with a stabilized industrial organic sludge[J] .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lution Research,2017,(11):1 - 10.
[240] Tripathi V, Edrisi S A, Chen B, et al. Biotechnological Advances for Restoring Degraded Lan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2017,35(9):847.
[241] Huesogonzález P, Martínezmurillo J F, Ruizsinoga J D.Benefits of adding forestry clearance residues for the soil and vegetation of a Mediterranean mountain forest[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7,615:796 - 804.
[242] O’Brien P L, Desutter T M, Ritter S S, et al. A large-scale soil-mixing process for reclamation of heavily disturbed soils[J] .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7,109:84 - 91.
[243] Lee Sang Chan, Kim Jun Hyun, Um Jung Sup. Accuracy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for Utilization of National/Public Land Actual Condition Survey Using UAV Images[J] .Korean Society Of Subveying Geodecy, Photogrammetry And Cartography,2017,35(3):175 - 185.
[244] Yun-Soo, Choi. Application Method of Site Calibration Function of Network RTK Survey for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Result Analysis[J] . Journal of Cadastre & Land InformatiX,2017,47(1):95 - 110.
[245] Sadeghi M, Babaeian E, Tuller M, et al. The optical trapezoid model: A novel approach to remote sensing of soil moisture applied to Sentinel-2 and Landsat-8 observation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7,198:52 - 68.
[246] Ajaj QM, Pradhan B, Noori AM, et al. Spatial Monitoring of Desertification Extent in Western Iraq using Landsat Images and GIS[J] .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17,28(8):2418 - 2431.
[247] Kussul N, Lavreniuk M, Skakun S, et al. Deep Learning Classification of Land Cover and Crop Types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 . IEEE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Letters,2017,14(5):778 - 782.
[248] Suganthi S, Elango L, Subramanian S K. Microwave D-InSAR technique for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in Kolkata city,India[J] .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17,10(21):458.
[249] Sinha N, Deb D, Pathak K. Development of a mining landscape and assessment of its soil erosion potential using GIS[J] .Engineering Geology,2016: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