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性作用
2018-02-07张露丝
■ 张露丝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酒泉 735000)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呈现的新特征
在以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资源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密集型转换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呈现出以下新特征:
——地质工作由传统的资源型矿产勘查开发向集矿产勘查开发、环境保护、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等各门类的综合性“大地质”工作转变。
——资源勘查由传统的铁、铜、金等固体矿产向锂、钴、“三稀”、晶质石墨等新兴矿产和油气、页岩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矿产转变。
——服务形式由单纯为国家解决资源储备向为地方提供城市建设、防灾减灾、环境治理、特色农业等各类服务地方经济的业务转变。
——勘查空间由浅层向深部、由陆地向海洋、由地面向深空转变。
——勘查模式由单项目野外数据采集编制报告向数据化、模型化的现代大数据解决方案转变。
——管理模式由仅注重数量、规模的粗放式管理向数量、规模、质量、环保、经济效益并重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2 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地勘单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带来的机遇
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呈现的新特征出发,地质工作应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从供给端入手,在勘查矿种、工作领域、服务对象、技术手段等各方面抢抓新机遇。
2.1.1 勘查矿种对传统固体矿产勘查需求增速放缓,对新兴矿产和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在工业化中期,我国的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等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传统矿产勘查需求的迅速增加,地质工作经历了“黄金十年”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结构性产能过剩、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等问题。因此,党中央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首要任务。2016年全国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2017年计划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对煤炭、钢铁产能的压减,反馈到地质工作上,就是要减缓单一对铁、铜、煤等传统矿产的勘查开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1—4月,全国各行业总体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6.7%,但采矿业下降1.8%;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同比增长8.9%,但采矿业同比下降9.5%。由此看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原有过剩产能的压减正在发生作用。
在对原有资源消耗型能源的压减的同时,为清洁能源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将不断加大,其中地热资源潜力巨大。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全国地热供暖(制冷)面积将达到16亿平方米”,是目前装机容量的近20倍。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资源劳动密集型向高端技术密集型转换,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大锂、钴、“三稀”、晶质石墨等新材料矿产的勘查力度。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对传统固体矿产勘查的需求增速放缓,但是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资源,需求总量仍会保持在一定水平。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中国、东盟、印度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资源型矿产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优质资源的勘查储备仍需要加强。
2.1.2 工作领域从单纯的解决资源问题向资源与环保并重转变,环保及改善民生地质市场广阔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相继出台了“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的地质环境监测是国家“十三五”赋予地勘单位的重要历史任务,如地下水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等,这在给各地勘单位带来新业务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针对因工业化中期高速发展造成的各类生态破坏,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指导地方整合财政资金,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推进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工作,对地质工作向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截至2016年底,全国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9万余处,灾害高易发区面积超过100万km2,目前只完成不到1.6万处重要隐患点的勘查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
此外,我国正在实施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粮食安全工程、绿色旅游发展等也都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工程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缺水区水文地质等市场需求旺盛。
2.1.3 服务对象由传统固体矿产勘查所服务的国家储备和矿山企业向国家、地方、市场多元化主体发展
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率目前为57.35%(2016年),远低于西方国家70%~80%的水平,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化方兴未艾。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所蕴含的对地质工作的市场需求潜力也不断加大。李克强总理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现有地级以上城市300多个,但目前仅有少数城市开展了系统性城市地质工作,下一步急需全面开展城市地下地质结构探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热、地下水以及土壤等清洁能源资源调查,污染和损毁土地修复治理以及地质大数据建设等工作,保障和促进城市安全、绿色、集约、智慧发展。
农业供给侧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迫切需要加大土地特别是耕地的综合调查力度。即将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权属和质量状况,重点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重点领域专项调查与分析,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要求“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示范引领,培育矿业发展新动力。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落实企业责任,建设一批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50个以上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立健全分地域、分行业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将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贯穿于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闭坑全过程。
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投资780.84亿元,比2015年减少13.2%。其中,中央财政投资88.69亿元,同比减少11.5%;地方财政投资80.38亿元,同比减少15.6%;企事业单位投资611.77亿元,同比减少16.6%。可以看出,虽然实现找矿突破仍将是地勘单位的一个工作重点,但不论政府还是市场投资人,在找矿勘查上的投入都在逐步减少。因此,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为国家资源储备或拥有矿业权的市场主体进行服务,而应该从国家和地方各类经济建设需求出发,综合考虑构建更符合新形势的产业结构,积极融入地方建设,为地方政府提供各类服务。
2.1.4 技术手段由浅层野外地质勘查向深部探测、大数据建设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科技创新“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确立了“三深”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的总目标。这就对地质工作在技术手段上提出了突破地下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和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提高深部资源发现率,实现深部探测装备自主研发,创新对地观测理论方法和模型,加强土地数量、质量、产能调查评价方法技术攻关等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科技发展,地质勘查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是地质勘查工作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2016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以“国土资源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体系,构筑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土资源管理决策与服务体系。这就给地勘单位在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从1999年的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到2011年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部分省份探索组建地矿集团等一系列地勘单位体制方面的改革和尝试,说明各地勘单位都在主动寻找更适宜未来发展的新形式和新途径,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必将是大势所趋,但受整体环境和现实条件影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本文只是针对现有体制下地勘单位的转型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作为长期从事为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及储备工作的地勘单位,受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影响,普遍存在市场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高、产业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地勘单位在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现有体制下,地勘单位应以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提高市场及服务意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勘查矿种和产业布局。优选优质的传统固体矿产,加大对新材料矿产和清洁能源的勘查力度;按照当地城市发展状况及地方政府发展策略,有计划地向所在地政府提供城市地质、环境监测、农业地质等服务。其次,改变产业单一的现状,从人才、装备着手向“大地质”发展。通过人才的引进、培养,装备的更新、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向涵盖矿产勘查开发、环境保护、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海洋地质等各门类的综合性“大地质”转变。最后,改善同质化竞争,向创新工作方式和新技术开发要效益。在信息化社会,项目信息、产业规划已不再是独家掌握的秘密,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有比别人更新、更有效率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作为具有科研性质的地勘单位,应着力在勘查、监测、检测、三维建模等高端技术更新上下功夫,用新技术引领新发展,用高科技创造高附加值。
3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
基于上述分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地勘单位应从外部、内部环境资源两方面认真研究分析自身优劣势,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继续发挥好地质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和先行作用。
3.1 外部环境资源运用分析
3.1.1 进一步加强对政策及各类规划的学习分析,超前谋划产业格局的调整
自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以来,国家、行业、地方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十三五”规划,充分体现了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各领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作用。另外,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规划建议、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因此,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贯彻,做好对一系列规划及重大战略的分析研判,一方面有利于地勘单位通过对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及时、超前谋划调整产业格局,另一方面也可结合本单位业务范围,直接参与竞争规划中列明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3.1.2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从技术角度建言献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通过认真研究各单位长期积累形成的本地区相关地质、水文、农田土地等资料,结合本地区长远规划,从技术层面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比如城市地下管廊、城市地铁如何建更加经济、安全,本地土壤质量发展什么农业更经济、健康,扶贫点如何设计取水工程更经济、实用,区域内哪里的灾害隐患点急需治理等等。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向政府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积极适应并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改善民生来拓展领域,在新业务新领域创造需求,使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是积极参与新业务新领域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规范技术要求,进一步理顺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地质工作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一方面积极参与地质环境监测及矿山恢复治理等项目实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但在工作过程中也发现,在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关系上仍需进一步理顺,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奖惩制度等仍需完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地勘单位应发挥技术优势,协助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完善制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各地勘单位应以省局为主体,建立专门的规范及标准研究机构,结合本省“大地质”工作总体水平,规划所属各地勘单位产业布局;结合本省地质勘查及矿山开采情况,提出关于绿色勘查及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标准的建议;结合本省自然生态环境及主要矿产分布情况,提出未来勘查区域设置、勘查手段优化及矿山恢复治理方案。协助行业主管部门理顺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解决目前存在的矛盾,指导所属地勘单位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3.2 内部环境资源运用分析
3.2.1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一思想认识,筑牢思想基础
从事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统一思想认识。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时期,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要把思想统一在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周围,因此,地勘单位要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3.2.2 根据新常态下地质工作的新特征、新需求超前谋划调整产业布局,扬长补短
从人才储备、装备设备、资质业绩各方面着手,向包括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测绘地信等各专业的全方位综合“大地质”领域发展。
一是人才储备的调整。改变地勘单位原有的“一业独大”局面,一方面是在引进人才上调整专业需求,根据新的产业发展需要引进水文、环境、农业等各领域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在内部原有人员中通过相近专业转岗培训等方式,合理调整分配人力资源,根据每个人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做到人尽其才。
二是装备设备的更新改造。一方面是根据所要发展的新领域,结合市场及项目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新装备的更新购置;另一方面是在内部合理调配原有设备,加强对原有设备的利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对原有装备设备的技术改造研究,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是资质业绩的维护升级。根据市场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地勘单位的产业调整计划,并按照该计划逐年、逐步完善相关业务资质和业绩,以保证单位在新业务领域的市场上获得准入资格并逐步做大做强。
3.2.3 贯彻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依靠创新破解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一是工作领域的创新。充分调动与大地质有关的各学科知识资源,将地质工作手段与地方经济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供综合地质服务。
二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关注国际、国内地质学科及装备设备最新研究成果,在“三深一土”、新兴矿产、清洁能源、大数据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三是项目管理的创新。以强化信息化管理为途径,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结算等各阶段工作数据化、程序化,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提升整体效益水平。
四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地质工作属于技术密集型劳动,人才对于工作质量、价值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每个职工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各负其责,为单位和行业发展储备技术、管理、经营等多方面人才。
五是地矿文化的创新。在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弘扬李四光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地质工作的新特征,探索实践以忠诚、担当、创新、诚信、合作、奉献、廉洁等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各地勘单位可以省局为主导,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引导开展“大地质”各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组织开展大数据建设,建立分级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在不违背地质资料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实现大数据在各层级中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
3.2.4 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做到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树口碑、用诚信赢市场
到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在经济总量不高需要进行资本积累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粗放式的发展,而当全社会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人民收入进入中等偏上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必须向精细化转型,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
因此,地勘单位在内部管理上必须要摒弃原来粗放式的管理,通过增强全员法制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工匠意识和品牌意识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实现精细化管理。
2017年9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地质勘查资质审批等52项行政许可事项正式取消。取消地质勘查市场准入,主要是为了充分释放地勘市场主体活力,加强行业自律,减少事前控制,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地勘行业融入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这个政策对地勘单位来说意味着对质量、信誉、品牌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勘单位必须在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开拓新领域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把好质量关,用品牌开拓市场、用信誉稳固市场,才能在新发展、新机遇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国土资源部.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OL].(2017-04-28)[2017-12-05].http://data.mlr.gov.cn/gtzygb/201704/P020170428532821702501.pdf.
[2] 中国政府网.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R/OL].(2017-03-16)[2017-12-05].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
[3] 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R/OL]. (2016-11-15)[2017-12-05].http://www.mlr.gov.cn/zwgk/ghjh/201612/t20161205_1423357.htm.
[4] 钟自然.把握新需求抢抓新机遇:在2017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5):4-7.
[5] 汪民.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1):4-10.
[6] 宋建军.新常态下地质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3):4-8.
[7]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4-15(01).
[8] 国土资源部.关于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公告(2017年第32号)[R/OL].(2017-10-31)[2017-12-05].http://g.mlr.gov.cn/201710/t20171031_1659007.html.
[9] 赵腊平.关于当前矿业形势及发展趋势的研判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2):9-12.
[10] 黄冬梅.大数据时代下地勘业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实践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