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谋求持续发展 转型构筑多元经济
——关于四川省地矿局四〇五地质队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8-02-07许向宁
■ 许向宁/刘 平/张 超
(四川省地矿局四○五地质队,都江堰 611830)
1 准确把握行业形势,理清转型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和出路
1.1 行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际看,全球矿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矿业市场依旧低迷,商业性地质工作社会性资金投入大幅减少,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尚未完全兴起。从国内看,多重因素交织共振,在供给侧,传统落后产能清除阻力较大,新兴产业替代增长未形成;在需求侧,由于国家投资民间投资减少、消费需求降低等短期难以改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具体到地勘行业,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地质投入进一步减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进一步减弱。作为地勘单位,面临的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重点和对象发生了重大转移。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向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并重转型升级。粗放、无序、低效式的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将难以适应队伍发展的需要。
1.2 地勘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刚性的,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也是刚性的,在有些领域地质工作需求量甚至还会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将对地质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更高,地质工作从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低质粗放向高质高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极大拓宽地质工作的需求领域。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地质工作必须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新的均衡,以适宜的速度、科学的方式、更高的技术含量,朝着更平稳、质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因此,面临新常态、新变化,地勘单位需要科学研判,既要看到发展形势严峻的一面,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同时更要看到地质市场中的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尽快探寻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1.3 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2016年第12期《地质调查动态》刊发的“2016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杨宗喜,周平,唐金荣),认为矿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既不是U型也不是V型,而是L型。这意味着矿业的低迷还将持续,以前“躺着都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统找矿业这一根独木桥上是挤不下太多人的,地勘行业要想在今后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谋求发展,只有从传统找矿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才能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大潮中不被淘汰。在目前的地质经济发展中,地勘单位必须要立足自身优势,融入所处区域,要在经营战略上做文章,在增长模式上下工夫。地质工作不能只是找矿,而要为找矿服务,要从矿产资源供应、工程基础等第二产业扩展到农、林、水等第一产业,乃至环境保护、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更要从油气化工、环保装备、新材料(玄武岩、石墨等)、污染防治、新型城镇化、农业地质、健康医疗、休闲养生旅游等新型产业上找路子。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大地质”的需求渗透在方方面面,地质延伸服务和转型发展的空间巨大,特别在基础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地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地理信息测绘、地下可利用空间综合评价、旅游地质等方面需求巨大。这给地勘单位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地勘行业发展必由之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适应新的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地质勘查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前端,也需要改革,需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入手,实现“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目标。紧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位为“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将成为地勘单位发展必然选择。地勘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作用,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落后的地质勘查方法、技术和设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创新适应新需求提高地质勘查质量和水平。
2 正确认识自身优劣势,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增强发展信心和决心
2.1 正视问题,客观分析,找出队伍发展短板和瓶颈
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的短板和问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四川省地矿局四〇五地质队(简称“四〇五队”)属“年轻底薄”的综合队,队伍底子薄,经济基础差,遗留问题多,历史积累负担沉重,人才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对改革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当前分类改革形势下,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技术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四〇五队资质、业绩、技术不硬,观念落后,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弱。干部队伍面对当前市场、政策调整和制度约束表现出不适应,思想解放不够,新办法不多,能独挡一面的年轻人才依旧十分缺乏。尚未形成很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一方面很多新型项目及市场项目无法参与,另一方面好不容易获取的项目,又因缺乏能独挡一面的技术领军人才,造成质量、进度、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保障力不足。三是思想观念上还有很多不足。“靠市场、走市场”的经营意识和“拼搏敢闯、吃苦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弱化,创造性不足,集体大局观淡薄。四是硬件设施比较薄弱。设备陈旧,积累不足,资金实力弱;此外,还有离退休及四类人员经费缺口大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四〇五队的可持续发展。
2.2 求实鼎新,多措并举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新经济形势对地勘行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勘单位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根本点、把改进作风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一是完善党委班子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凡涉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方向决议,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议事决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规范决策行为,严格决策程序,努力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着力“三体系”建设,为队伍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地勘单位各方面竞争能力都较弱,为确保长远可持续发展,四〇五队提出了建设“三体系”的目标,即市场经营体系、技术质量体系和职能管理服务体系,以期在市场区域、经营人才、服务跟进、经营机制、层级管理、品牌意识、项目运作等方面构建起适应市场和改革发展需求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保障机制;扎实转变作风,强化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服务到一线,关心到基层。强化技术质量管理,树立“找矿项目要找到矿”“工程项目要终身负责”等观念,将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落到实处;建立从队领导至项目技术人员的层层质量分解负责制;贯彻“科技强队、人才兴队”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鼓励年轻技术人员创业发展;鼓励在岗人员加强学习和学历教育,对通过各种执业资格和注册工程师考试认证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加大研究生班培养工作,充实了技术人才储备,缓解了生产技术中人才紧缺的现象。三是以法治建设为抓手,提升管理效率。坚持客观公正、公平正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完善信息合同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二级单位分配民主管理等管理制度,以法律和制度为准绳,强化法治管理意识;规范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以合同管理为主线的成本核算和资金收支财务管理;加大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审计监督力度,建立二级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制;有序推进劳动人事和离退休管理方面基础常规管理工作,强化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分为季度和年度两部分与绩效工资挂钩;强化安全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严控风险,及时消除隐患,争取做到安全事故零发生。
2.3 稳中求升,立足优势确保地质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四〇五地质队紧紧围绕产业升级转型、谋求发展总目标,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便是在市场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依然得到显著提高,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职工收入稳中有升,成绩明显。一是抓发展保增长,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四川省地矿局四〇五地质队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重心调整,从传统的地质找矿拓展到多种经营和地质延伸产业,为进一步走好创新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种经营和地质延伸产业合同及产值都有显著增加。二是扩领域抓项目,市场开拓有力。地质找矿逆势推进,紧跟国家资金流向,重点围绕地质基金项目和地质调查项目,扎实抓好地质找矿工作;水工环项目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地质灾害详查和勘查设计项目,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督导和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多个环保项目;测绘服务稳步纵深推进,测绘技术积极服务于数字化、智能化城市建设,加强技术人才的储备,实现了甲级资质的达标升级;工程施工在做好传统施工项目基础上,积极转型发展,在国土项目经营拓展、通村公路建设、地灾勘察设计、压覆矿调查、地灾评估、地灾监测等新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三是以科技带延伸,结构调整有效。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成立了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在项目立项、科技成果创新提升及项目延伸上起到精炼总结的作用;设立了“总工创新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全队科技创新工作,项目立项研究,奖励补贴创新成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成立了环境工程院,在立足土壤污染调查、修复和治理,工业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基础上,进军环保工程、农业地质、生态地质等地质环境领域新项目。
3 树立大地质服务思维,立足创新,谋求多元化发展
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范围,拓展到了农业、环境、救灾、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同时地质工作也关乎国家的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环境安全。新形势新要求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树立科学的大地质观,才能使地质工作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每个方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地勘单位要从思想上、产业上和方式上找出新的发展思路,采取得当措施,谋求多元化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创新思维,深入推进思想观念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探找矿工作,而是转为更宽服务领域、更大工作范围、更多类型的参与主体,以及社会化的地质资料共享的大地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地勘单位更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资源勘探的同时,向资源、环境、灾害防治等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上面转变。一是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意识。要破除“等、靠、要”的保守观念,树立“敢想、敢闯、敢试”的思维模式,加快引进高新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向能源、环境和地质灾害项目及延伸产业拓展;在分配形式上,要采用企业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广大技术人员的潜在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和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有力地推动单位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坚持制度创新,增强发展信心。调整机构、机制、经济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坚持业绩与收入挂钩、能力与晋升挂钩,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经营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的改造培育工作,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机制,加强引进聘请、借用和借力合作,提高“门槛”逐年稳步引进紧缺的优秀硕士博士生,给平台、压担子,让有能力想干事的人才快速成长。三是树立职工创新意识,永葆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一批创新典型,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要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用新思维、新观念来带动和开展工作,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为单位健康发展贡献“金点子”。四是营造良好企业文化,助力转型发展。大力弘扬“三光荣”和“地矿铁军”精神,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营造“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宣传平台作用,展示身边职工风采,激发正能量,打造软实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好经验和典型模范人物进行重点宣传,营造浓厚健康的舆论氛围;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动职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深入挖掘总结单位特有固有的精神文化,升华企业文化。
3.2 开拓市场,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按照社会经济对“大地质”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不断延伸地质服务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地质科技,努力创造项目,开拓市场。一是充分利用平台优势,紧跟大地质项目。利用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工程中心和地质灾害应急技术中心等平台,争取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获得提升,在新领域、新产业、新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密切关注国土、环保、交通、能源等领域项目,积极争取政府和国土资源局项目,重点跟进战略合作区域项目,充分发挥各级投标团队作用,全力组织精干优势力量加强投标经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实施。二是狠抓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和“一提一创一培”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地质勘查从大宗普通矿产向新能源、新资源转变,寻找新的找矿领域,围绕“三深一土”战略找准项目切入点。紧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土地质量调查评估、重金属污染防治、地下水土壤污染修复等民生项目,主动开拓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土地整治等业务,为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三是巩固拓展,努力开发新市场新项目。持续推进与大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商业地质勘查和矿山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社会企业事业单位投资的地质勘查及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水电、交通等重大项目。积极推动与川能投在泰国的钾盐勘查合作,探索开辟境外市场发展之路,为“走出去”积极准备。继续深入与重点市(州、县)的合作,“生项目,造市场”,努力促成项目“开花结果”,力争做到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立自主稳定经营的市场区域、经营对象和发展的“根据地”。四是深化战略合作,深入对接落实项目。加强与战略合作的地方政府联系,主动对接落实需求。坚持“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工作基调,努力为社会发展服务,以专业技术创新服务于国土、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进一步发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地灾防治、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有效推进深度战略合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好力、服好务。
3.3 创新方式,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管理、成本核算控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内部管理,做到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重,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调整改变“个体承包、以包代管、公私不分”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二级实体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培训;加强对二级实体的考核和奖惩;动态掌握项目施工情况,做好督促检查。二是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定要充分考虑单位、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做到既能充分调动二级单位负责人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确保单位利益和积累,达到激励和约束的统一;同时,要严格考核和审计监督,切实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三是强化成本核算控制和过程管理。加强业务部门对具体项目和实体的成本过程控制管理,队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要主动配合二级单位参与项目合同评审和风险评估,认真测算项目成本和效益,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四是积极争取与政府财政项目进行合作,努力获取高附加值项目,树立服务品牌;积极参与政府财政项目立项,做好财政项目的技术支撑;积极开辟市场、创造项目,树立好服务品牌;要充分利用参与财政项目提升知名度,更好地带动市场项目拓展经营,尤其注重获取高附加值项目,增加单位积累,提高抗风险能力。
3.4 创新产业,谋求多元可持续发展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地质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的特征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地质工作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拓展了新的服务空间。地勘单位需要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矿产地质工作的同时,谋求产业多元化发展,不断创新模式、延伸产业。一是促进传统找矿支撑资源开发。当前地质队的发展格局是以传统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应该强化经营和找矿成果管理,狠抓技术队伍建设,深化与大企业、集团公司的项目合作,以专业优势拓展市场和延长服务链,积极跟踪国家和省局重点推动的新型矿种,主动探寻矿业开发项目,探索地质找矿和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二是促进水工环地质支撑服务民生。充分发挥资质和专业技术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着力推进水工环地质工作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深度融合,努力为防灾减灾、旱区找水、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三是促进工程和测绘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与测绘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理信息和勘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其服务范围可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融入服务新型城镇化。四是进军环保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以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防治为主线,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重大工程项目,深度融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努力参与土壤调查、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项目,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建立可信可靠的土壤质量评价和污染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五是发展医疗服务支撑健康养生业。发挥四〇五医院医疗服务优势,结合都江堰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加强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拓展服务空间,延伸产业链,为社会提供体检、健康医疗、养生养老、旅游休闲等完整的健康服务产业链。
[1] 王腊生.放眼大社会 统筹大地质 促进大发展:兼谈地勘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与发展[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5.
[2] 刘天科.对大地质观指导下的大地质工作的思考[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5.
[3] 姚公一.当代大地质产业战略探讨[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6.
[4] 马晓锋,刘非.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及深化改革新思路:以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9):41-44.
[5] 徐广平.经济新常态下的地质工作思考[C]//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文集.北京: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5:7.
[6] 张福良,吴珊,胡永达,等.新常态下中国地质找矿工作浅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466-469.
[7] 杨宗喜,周平,唐金荣.2016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J].地质调查动态,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