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标准化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2018-02-07杨子谊刘兰凯
杨子谊,刘兰凯
(昆明理工大学 质量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0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21推进高校党建标准化,将标准化理念引入高校党建工作中,借助标准化“不断循环与螺旋式上升”的内生运动机制[2]10,全力推动高校党建的有序发展,既是对党建工作机制作出的重大改革创新,也是党在新时代的新担当,对全面提升高校党建水平、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有重要意义。
1 党建标准化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推进的需要
“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应想方设法为其补充高质量的“钙”。目前,各高校主要从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入手,结合社会各类可用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这种工作方式表面上既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又做到了与时俱进,但实际上无论是以思想政治、形势政策必修课为主进行的理论素养层面的教育,还是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志愿活动为主进行的实践能力层面的教育,均呈现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重视过程、不看效果的现象。而多媒体、自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也只是单纯在这些具体措施上拓宽了选择范围,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仍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有学者认为应注重理论内容的完善,如提出把传统文化[4]、长征精神[5]等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应关注教育措施的创新,如提出利用微技术[6]、“滴灌式”方法[7]开展具体工作。但是这些已有的研究或是倾向于得出抽象的理论成果而不具可操作性,或是过于“精致与美观”而不利于推广应用。因此,引领高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提高高校青年勇于担当的魄力,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创新。
标准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8],已成为一种治理体系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选择[9],其理念不再局限于服务工业生产领域。比如,刘作翔认为中国法治要向纵深发展,就要解决标准化问题[10];孟雪华指出推进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关乎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11];崔新进与王锐兰提出应通过志愿服务标准化,引领我国社会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12];陶瑛等也对社区绿化养护标准化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13]。高校推进党建标准化,即是推动高校党建现代化。通过引入PDCA循环管理理念,按照“制定、实施、评价、改进”四个阶段,将理想信念教育的着力点落实到党建标准化的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评价与标准改进等四个核心阶段,使党建标准化在全面推进过程中,持续、稳定地发挥引领高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
2 高校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
2.1 通过建立党建标准夯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基础
高校党建标准的制定,实质上是“选择以及将其固定之”的活动[14]8,即在综合考量高校党建短期需求与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对现行党内法规进行系统梳理,选出利于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积极成分,并将这些成分进行整合,固定为新的党建标准或注入既有党建标准。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贯彻标准化的简化原理与统一原理,以为“在党建标准化的标准制定阶段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命题价值的最优实现服务。简化原理的实质要求是对客观系统的结构加以调整使之优化,不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任意的缩减,标准的内容并非越简化越好[2]82。所以,党建标准内容的甄别与遴选必须把握必要的限度,注重在减少标准复杂性的同时增强其可操作性。统一原理则要求标准的制定应明确“1+1>2”的理念,关注高校党建各子标准实效性的同时,着眼各子标准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整体实效性。标准的统一是为了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样化而造成的混乱,但是应确保统一后标准的内容囊括统一前各标准所具备的必要功能[2]84-85,只有充分考虑数量与质量关系的统一,才能保证标准的高质量。通过高质量标准的制定,推动高校党建由依靠经验为主向依靠标准为主转变,夯实党建标准化的根基,进而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提升服务。需要明确的是,党建标准的制定应注重党员学生的参与。党员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党内法律法规及相关内容,对党建工作的具体进展也比较了解。标准制定阶段听取党员学生的建议,利于党建标准后续研习与普及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显现提供保障。
2.2 通过实施党建标准调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各方积极性
党建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出版了的标准如不实施,就没有任何价值”[14]8。注重标准的实施,纠正以往重制定、轻实施的习惯做法,是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路径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显著提升的关键。标准的实施需要充分融入标准化协同原理[15],以实现标准的预设价值。协同强调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与相互协调,重点关注协同工作机制与主体协同制度的健全,通过协同原理在具体制度层面的贯彻,做到将协同原理的内生价值严格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实施环节。具体而言,即完善协同工作机制,用标准化手段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统一起来,推动二者开展常态化的交流与更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通过学生工作的认真落实,强化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党性能力。推行主体协同制度,通过强化党员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党员学生的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协调好党员学生与群众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扩展群众学生参与党建的广度与深度,以夯实高校党建标准实施的学生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党建标准的实施应充分挖掘群众学生的潜力。党建标准一经制定,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避免精心制定的标准却实质性失效。但是,高校党员学生的数量毕竟有限,唯有借助广大群众学生的力量,充分发挥群众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对党建标准的实质性落实这一关键层面产生积极效益。此外,无论是从具体落实各子标准的角度考量,还是从标准化整体推进的全局考虑,都应贯彻“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的理论基础[1]22,在标准的实施阶段保持同群众学生的紧密联系,以推动党建标准化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最优显现。
2.3 通过评价党建标准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开展
高校党建标准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既会产生因标准切合实际需求而为党建标准化的推进带来的正面效益,也会产生因标准规定不适当带来的阻碍党建标准化发展的负面效益。曾经产生正面效益的标准也可能因“标准系统的环境”[2]57-58发生变化而产生负面效益。当负面效益累积到一定量时,就会阻碍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显现。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党建标准化的过程中,应贯彻标准化的优化原理,对高校党建标准化各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进行持续地观察、审视、评判与甄别,“按照需要进行重新认识”[14]9,并进一步予以优化完善,以确保其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实现。简言之,应对党建标准进行适时评价。应注意的是,标准评价须选择可量化的评价机制。定性评价得出的结论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难做到精确化和科学化[16];而量化评价的结果则往往带有强烈的科学主义特征[17]。采用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既利于发挥标准本身具有的明确目标值和定量要求的优势,弥补和完善以往单纯侧重对党建标准进行定性评价分析而忽略定量评价分析的机制缺陷与不足,也利于增加评价工作透明度、细化党建评价指标、指明党建标准化各阶段任务要求、了解目标完成程度。此外,进行标准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比照标准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发现改进空间,进而为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持续显现提供保障。
2.4 通过改进党建标准巩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成果
高校党建标准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历时性过程,受到来自标准化本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既可能推动党建标准化持续朝着上升的方向发展,也存在阻碍党建标准化有序推进的风险。保证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持续显现,应秉承标准化“不是做‘生’的工作,而是做‘育’的工作”的理念[18],依据党建标准能否继续为引领高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服务,进行全面地审视和不断地改进。党建标准的改进阶段,应联动整合标准化的持续改进原理与坚持边推进边改进的工作理念。通过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明确高校党建标准化面临的挑战与改进的方向;通过不断学习高校党建标准化的新理论、新要求,研究解决问题、优化制度设计的新对策、新方案;通过不断完善高校党建标准化的内容规范,总结具体的工作经验,深化对高校党建标准化的理论与实践认知。应指出的是,以高校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有差不多了的想法,也不能有一劳永逸的念头。需要持续地保障党建标准的数量与质量,以满足党建标准化的前提基础;需要不断地从党建标准的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进行价值解读,以甄别标准的具体落实是否契合实际需求;需要根据党建标准存续客观情势的变化,适时增加新标准、改善瑕疵标准、废止过时标准。这既是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解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问题的应有之义,也是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持续显现的保证。
3 党建标准化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政策路径
3.1 出台全国性的高校党建标准化指导意见
标准化效益与标准化率是成正比的关系,标准化率与标准化稳定性也是成正比的关系。[19]所以,高校党建标准化的推进要实现最佳效益,就必须保证党建标准化在各高校中得到全面实质性推进;而要实现党建标准化在全国高校中的全面覆盖,就应确保前述引入PDCA循环管理理念的高校党建标准化基本框架在足够长的期间内保持基本稳定。出台全国性的高校党建标准化指导意见,构建高校全面推进党建标准化的基本框架,确保各高校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整体稳步推进党建标准化,以保障党建标准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实效的持续显现。应强调的是,指导意见应囊括高校党委工作标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标准、党员管理工作标准、党员发展工作标准和非党员学生参与党建活动标准等内容,并注重吸收最新的党章、党规及党中央各项政策文件。
3.2 各高校分别制定本校党建标准化推进细则
高校党建标准化,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党的有序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手段,进而加强党对高校建设的领导,落实好引领新时代高校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使命。应注意的是,高校党建标准化虽然以党建标准的整体一致为直观体现,但绝对统一的标准并非党建标准化的本质要求。党建标准化的统一是在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统一,唯有坚持容许合理差异化的相对统一理念,以相对一致的标准为基础构建具体的党建标准体系,才能使高校党建标准化获得最佳效益[20]。人才培养是各高校的共同目标,但是我国高校众多,校际差异较大。所以,全面推进高校党建标准化,应正视不同学校间存在的差异,在高校党建标准化指导意见的框架下,发挥各高校党委的能动作用,结合本校实际,统筹制定本校党建标准化推进细则。
3.3 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建标准化工作的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推动党建标准化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22,应坚持开门搞活动,虚心向党员学生与群众学生学习,诚心接受党员学生与群众学生监督,保证党建标准化推进的每个环节都组织学生有序参与,始终做好保持党同高校学生的血肉联系工作。通过基层党支部工作机制的完善,把高校基层党支部建成团结学生的核心,让基层党支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心骨”。同时,应推广“月+学期+学年”的总结机制,保障党支部始终坚持学生路线,担负好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学生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学生的职责,及时准确了解群众学生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工作做实、做深、做信、做透。基层党支部应按月总结党员学生的党建标准化工作情况、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情况及群众学生的参与情况;学期末,总结本学期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工作进展情况、支部党员先锋模范培养工作情况以及“三会一课”等制度工作的推进情况,评估理想信念与党性培育任务的完成水平;学年结束时,召开基层党支部交流会,相互交流经验,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重点问题,商讨整改对策,做好党建标准化在高校中更好地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效进一步得到提升的研讨工作,推动高校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的最大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