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路径

2018-02-07□王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腐败干部政治

□王 舴 邱 明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中摆在突出位置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从中央政治局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以上率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1]P9。一方面,对于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我们要给予高度和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依然存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P60。基于此,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判断出发,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这昭示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必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奋斗姿态,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维护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风清气正。

一、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评判指标

政治生态是指一定政治体系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状态,是一个地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为从政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3]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那么检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否优良的标尺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必须要理清的问题。目前评判政治生态的标准多为一些形象的比喻,如“纯洁”“清明”“健康洁净”“风清气正”“山清水秀”“青山绿水”等等,缺少相对具体和客观的标准。不过,从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评判一个地方、部门和领域政治生态的优劣。目前,在政治生态上比较深入人心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围绕这一标准就有一些相对具体的评判指标。

(一)看“四个意识”强不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组织文化,是广大党员必须遵循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是思想建党的根本所在。“四个意识”强不强,首要的是看政治意识强不强。毛泽东同志一再教导我们:“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P226邓小平同志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并把“做政治的明白人”作为对县委书记的第一要求。政治意识强不强,主要看在大是大非前能否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大局意识强不强,主要看能否自觉服从大局,克服本位主义,实现全国一盘棋;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不强,就是看是不是能时时事事处处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不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没有弄虚作假、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

(二)看选人用人风气正不正。“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这句古话深刻揭示了选人用人在治国理政中的极端重要性。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意义重大。用人导向不正,危害的是政治生态的源头。选人用人公不公、好不好、准不准,要看是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否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否坚持“好干部标准”,是否严格按规矩按程序选人用人,对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能力关把得严不严,是否存在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违规破格提拔、随意频繁调整干部等不正之风,是否存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

(三)看党内政治生活严不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从源头治理,这个源头就是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党内政治生活,为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立规,开创了“严”的新格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的坚强堡垒。党内政治生活严不严,就要看党内政治生活是不是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有没有随意化、庸俗化、娱乐化现象;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能不能严格执行,是否存在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有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能不能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能不能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能不能保证全党令行禁止,维护党的机体健康与活力。

(四)看腐败状况重不重。腐败与政治生态相互影响。腐败犹如癌症,形势严峻就会严重破坏政治生态,反之,不健康的政治生态也必然滋生腐败,导致腐败进一步恶化。分析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一个时期以来发生腐败案件的性质、特点、规律等,是研判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腐败状况重不重,一看腐败分子的职务岗位,是普通工作人员,还是领导干部;是班子成员,还是一把手,级别越高、岗位越重要,对政治生态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二看腐败案件的性质,是窝案、串案,还是单独长期作案,还是短期作案,越是作案周期长、波及面广的案件,对政治生态的破坏程度就越大。三看腐败案件发生的频次。如果同一地区、同一系统、同一岗位腐败问题频发,甚至“前腐后继”,就说明政治生态积弊多、问题重。

(五)看群众评价高不高。社情民意是观察政治问题的“晴雨表”,群众评价是政治生态治理的最终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1]P65这告诫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衡量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指标,通过社会民意抽样调查、信访举报情况分析等科学准确地了解群众的评价。群众评价高不高,关键要看群众对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的政治忠诚度、政治民主度、权力制衡度、用人规范度、作风优良度、干部清廉度、文化健康度、政绩丰盈度等评价高不高、满意不满意。

二、影响政治生态的几个消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是,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政治生态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同自然生态遭受污染一样,政治生态恶化也有自己的污染源。“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从比较冷门的政治学术语演变成当今中国日常生活的热门词汇,足以表明政治生态遭受污染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各种文件,也尖锐地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各种表现,并以严紧硬的举措作出回应,通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改善党内政治生态,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影响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尚未根除,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死灰复燃、反弹回潮的隐患依然存在。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行为两个层面:从思想层面来看,主要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思想滑坡、精神懈怠,认同商品交换原则、官场潜规则等;从行为层面来看,党员干部违反纪律和法律的失范行为,包括腐败、官商勾结、任人唯亲、买官卖官、结党营私等。行为和思想互为表里,导致政治生态恶性循环。综合来看,影响政治生态的主要消极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权力腐败。权力失范和失控必然滋生腐败,腐败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甚至会导致亡党亡国。权力腐败是危害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是党内政治生态重度污染的症候。从十八大之后高强度反腐的结果来看,党的高层以及各个省市的领导班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区域性、领域性腐败并存,腐败窝案、串案频发,腐败形势非常严峻。有些地方和部门还出现了“塌方式”腐败,十八大以来,山西省有8名省级干部、几十名厅局级干部被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5名司级干部被查、前后两任司长出问题,国家能源局从局领导班子成员到司长、副司长多人被查,这些腐败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造成了系统性伤害,把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弄得乌烟瘴气,人民群众深受其害、深恶痛绝。政治生态被权力腐败污染有多可怕?云南省陇川县民政局就是一个例子。2017年11月,云南省德宏州纪委对外公布了“陇川县民政局‘靠山吃山’塌方式违纪违规案”。该局56名干部职工中,有40名领导、干部职工及亲属违规享受城乡低保。70%以上干部职工亲属违规享受低保,把服务群众的权力当作亲属获利的工具,可以想象这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已被污染到何等程度!如果任由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腐败分子为所欲为,净化政治生态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以铁的决心铲除权力腐败这个政治生态最大的消极因素,肃清腐败分子的恶劣影响,使党内正能量充沛,让社会风清气正。

(二)圈子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明确要求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圈子文化危害巨大,是影响党的集中统一的重要杀手,是影响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是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党组织战斗力的腐蚀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讲人情的社会,“圈子”在社会上很有市场,有同学圈、老乡圈、同门圈等各种各样的圈子。如果圈子是因情而生,倒也无可厚非。但官场上的圈子,从来就是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和利益输送。个别党员、干部整天琢磨如何拉关系、找门路,热衷于认老乡、攀校友,就是为了能够进入某个圈子,形成某种利益关系。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尤其是窝案看,背后大多有圈子文化的阴影,如周永康的石油帮、政法系和令计划的西山会等。圈子文化严重污染党内政治生态。我们党的党内政治生活是非常严肃的,党内关系应当清清爽爽、规规矩矩,这是保持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要求。圈子文化一旦盛行,就容易导致党内关系江湖化、庸俗化、随意化,进而损害党性原则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破坏党的集中统一,使党内政治生活失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官场上圈子文化的要害是公权力异化,引发干部选任中的逆淘汰现象,使从政环境变得污浊。事实证明,圈子文化是恶化政治生态的催化剂,它让干事业、有本领的人心灰意冷。圈子文化还给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社会上一些人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规则意识淡薄。从这个意义上说,圈子文化的蔓延已成为侵蚀世风的“精神雾霾”,冲击蚕食着社会正能量。

(三)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等价交换、追求利润最大化。将权力作筹码、拿原则做交易,把同志间、部门间的关系庸俗化,严重污染了一方政治生态。一些党员干部把和党组织的关系简单定义为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把份内的履职尽责当作向组织要待遇、讲条件的资本,以劳苦功高为由向组织讨价还价,一旦期望落空,便对组织安排态度消极、搞软对抗。更有甚者,个别干部甚至想方设法在其他地方寻求补偿,为了弥补“损失”不惜贪腐敛财。对党员干部来说,向组织讨价还价,是组织观念淡漠、政治纪律松弛的表现。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公权私有化,和下属之间互相利用,讲究金钱铺道、“投桃报李”,拿党性原则做交易。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所谓的“原则”:不熟悉的不收,事办不成的不收,等等,用以掩人耳目;尤其是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个别领导干部“用人唯钱”,使得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在一地一部门蔓延,甚至发展成拉票贿选的窝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就必须自觉摒弃“拿人钱财,给人办事”的错误思维,自觉摒弃头脑中“小我”的庸俗价值观,在名利前保持清醒,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永远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摆在首位。

(四)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明文没有规定的、上不了台面的,却又被广泛认同、私底下盛行且管用的一种规则。潜规则古已有之,但在改革开放和新旧体制转轨的当下,曾一度愈演愈烈,几乎遍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潜规则流行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一些潜规则侵入党内,并逐渐流行起来,有的人甚至以深谙其道为荣,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5]P27-28他还列举了潜规则的各种具体表现:比如,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遇到黄灯跑过去,遇到红灯绕过去”“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5]P28;等等。这些潜规则看起来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听起来悖情悖理,却可畅通无阻,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污染党的政治生态。潜规则一旦盛行,必将使法制遭到破坏、道德受到损害,使得人们对原有的理想和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潜规则一旦盛行,还将导致荣辱观颠倒、正义感和价值观迷失,信奉没有对错,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炒作,主流的价值观会遭到前所未有的稀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真正树立起来。潜规则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表面是工作问题,实质是纪律、作风问题,是不听号令、政令不畅,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表现,如果任其大行其道,党风、政风、社会风气都将难以好转。

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P25-26这深刻揭示了党内民主与净化政治生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内民主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途径。同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也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这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P60-61,在政治生态的净化、修复、重建和涵养上付出艰苦努力。

(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要求,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遵循和具体体现。要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作为构建政治生态的“压舱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时时处处事事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要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自觉把地方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动。

(二)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圈子文化之所以盛行,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密切相关。选人用人是否公道正派、让人信服,能否调动最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能动性,是一个地方或单位政治生态可量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2]“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6]P110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7]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确保选人用人标准不空悬、程序不空转。“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对基层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7]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增强政治免疫力。”[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发现和解决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假大空、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促使党内上下关系、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纯洁健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内容范畴、方向目标、原则要求、方法途径等方面与时俱进,要立明规则、铁规则,让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激浊扬清的战斗堡垒,使每个党员都成为扶正祛邪的战斗员。

(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发挥着规范、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2]。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要牢牢把握政治文化建设这一核心与灵魂,大力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党内政治文化,把共产党员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好,使全党同志有共同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从而真正筑牢理性信念、提升品行作风,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同时,“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2],坚决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反对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不断涤荡歪风邪气,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发挥“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一把手”身居要害、肩负全局,其素质、能力和形象如何,直接决定着领导班子的面貌,影响着干部队伍的状况,关系着事业发展的全局。“一把手”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对一个地方、部门、领域的政治生态具有引领、示范和主导作用。要发挥好“一把手”带头示范作用,一要严把“一把手”入口关。把综合素质高、坚持民主集中制、群众拥护、实绩突出、品行优良的好干部放到“一把手”岗位,从源头上保证“一把手”队伍质量。二要合理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对“一把手”的权力范围进行明确规定,着重规范事权、财权、人权,领导班子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协商、分工负责等原则,形成权力的相互制约。三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全面落实好人大部门对各级政府“一把手”的监督工作,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监督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一把手”监督工作的合力。四要强化“一把手”自律。“一把手”必须慎独慎微,把好用权的“方向盘”,系好廉洁的“安全带,[8]P37时刻严格要求自己,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保持“清”“亲”的新型政商关系,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同时要敢抓敢管、扶正祛邪,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带好头、做表率。

猜你喜欢

腐败干部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腐败至死怎么死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