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
2018-02-07胡振平
□胡振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第四十个年头,我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华民族正以世人惊奇的步伐走向伟大复兴,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好评,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敌视甚至打压。无论是关心还是敌视中国的人都在发出疑问: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发展奇迹?它是否科学?能不能持续?这就需要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
一、中国四十年最重要的创新
回顾四十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最为重要的创新是提出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高度肯定了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但是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其带来的弊端。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P89“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1]P97正因为这个原因,以消灭私有制、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标的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之后都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四十年前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仅是对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否定,一定意义上也是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解放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最伟大的功绩就是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又反对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既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使我们从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也使我们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解放出来。即使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这条思想路线的威力也是无穷的,正是在它的指引下,我们才走上了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走上市场经济之路,绝不平坦。虽然在党的八大上,陈云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思想,并且被大会接受。但是后来随着“左”的思想抬头,尤其是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之后,“三自一包”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列为必须割除的对象,中国越来越走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深刻地反思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左”的教训,并且不断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首要的任务,市场经济则是我们不得不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然而,对于是不是搞市场经济,党内的困惑还十分严重。邓小平在1979年11月同美国吉布尼谈话就提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但此段话没有公开发表,也没有被收入1983年第1版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中。此后十二年里,邓小平十二次明确讲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直到1992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的观点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最重要的亮点,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极强烈的反响,这一创新思想才被党内高层所接受。就这样,在党的十四大上终于正式提出: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当年资本主义崛起时市场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一样,中国仿佛不知怎的从地底下呼唤出了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准确地说是中国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依然是一条曲折的道路。这几十年虽然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不忘初心,以人民为本位,深化改革开放依然是今后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它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意义极为深远,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也标志着发展理念上的成熟。以新发展理念统一全党思想,“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4]P46。
二、市场经济与价值引领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其根据和奥秘还需要从市场经济和价值观的关系上来探求。
市场经济的提法出自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他们确认了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核心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从而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这些表明市场经济是从经济运行方式上立论的,虽然与资本主义这种所有制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毕竟所指的是不同的东西,至少是不同的侧面。从全世界看,市场机制早在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就存在着,而资本主义则才有几百年历史。在欧洲中世纪后期由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自由民出现、城市形成作为经济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萌芽,它在与资本积累的互动中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论述了这一过程:“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5]P273
邓小平的伟大功绩在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区分了开来,从而为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然而,要真正理解和弄清楚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还必须从管理二重性讲起。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卷中科学地阐述了管理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即生产关系属性的二重性原理。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1]P369同理,市场经济作为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管理方式,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其原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资源从低效率部门转向高效率部门,不直接涉及所有制问题,不直接涉及剥削,在这个意义上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另一方面它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交换,联结着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又具有社会属性。它不仅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支配,反过来给所有制形式以反作用,同时,它也影响着分配、影响着生产。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一方面使我们可以利用它发展经济,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原本经济相当落后的国家,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生产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作为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人民利益为奋斗目标的国家,还必须十分注意它的社会属性,克服和防止其必然会带来的许多消极影响。
讲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就涉及着价值问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方式本身无所谓价值观,但是这种运行方式要得以正常运行,就需要一些运行的前提,这些前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即有着一定的价值指向。譬如市场经济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前提,它必须有尽可能多的有自己独立经济利益并能自由进入市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主体。这就需要培育具有独立、自由、平等意识的主体,促进了人的自我的觉醒。它还培育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激发了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创造性;也培养了一种功利和效益的意识,以力争在竞争中获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它的价值指向中还有着不少消极的东西。如它会诱发导致个体至上的利己主义、不讲伦理的功利主义,以及产生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价值忽视精神文化的价值,单纯追求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和破坏环境等倾向。这些消极的影响会在经济活动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反过来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对市场机制本身起着破坏作用。为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特别要借助于法制,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又体现出了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引领。[6]P98
法律法规是人制定的。建立什么样的法律法规就体现了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法规既是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肯定和保障,同时也是对市场机制产生的消极作用的制约。它的规则总是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逐步形成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具有一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人,离不开这些观念对经济运行的立法和干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面对世界经济大危机所采取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就突出体现了这种国家干预。由此开始的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所谓自发市场经济神话的破灭。当然,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或管理方式有着其自然属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的一面,违背它也会使市场机制失灵,乃至整个经济混乱。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也有着干预和调整,但其基本立场决定着这些调整总是向着有利于本国资本,或者说大资本、垄断资本的方向。民意民主是必须的,它们是宣示其政策合法性和正义性的一块招牌,然而民意民主也往往在强有力资本的操纵之下。此类情况屡见不鲜。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这一选择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衰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侵略,使中国已经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自然演变的机会。正如青年毛泽东说的,欲求中国之独立富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7]P548。马克思列宁主义则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上因为她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近代中国人的苦难太深重了,没有一个彻底从最底层劳苦大众的发动,便不可能改变旧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此,其取得胜利的奥秘也在此。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价值立场决定了她在审视再三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发展中国时,也绝不能丢掉为人民的宗旨和初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提法就是对于市场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的表述,也是四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的创新所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3]P17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实现这二重价值目标的途径。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的各届领导集体是始终不渝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分别体现了在实践的不同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系统化、具体化了。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8]P200从外延来看,它们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人与人、国内与国外,而且涉及着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从内涵来看,极具新意的创新、协调又广泛涉及着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运动的基本方式,贯穿于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绿色、开放、共享又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共同的要求。新发展理念言简意赅,形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共同的应当遵循的发展理念,它将引导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引导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树立了价值引领的旗帜。
三、激烈博弈中的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包含着我们的理想信念以及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在总结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把握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在国内和国际的博弈中继续经受着实践的检验和考验。
新发展理念非常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对于自发的市场机制进行了能动地利用和合理地引导,从而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最主要的就是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贯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
“经济”二字在汉语中的本来含义就是“经世济民”,它朴实地说明了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生产是为了消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对经济活动根本目的的科学解说,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里普遍以利润为生产目的的校正。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我们要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中国。然而,在自发的市场机制中,各个市场主体追求的是交换价值,是利润最大化,使用价值只是他们使自己生产的商品卖得出去,从而实现那个惊险的一跳的载体。这种错位根本原因是在市场机制下资本的要求和个体主义立场的驱使。我们自觉地认识到这种错位和扭曲,就要通过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通过政府的调控作用,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和对于经营者的刺激作用,又引导他们在利国利民的基础上规范经营,尽可能地减轻市场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中追求自身的利益是正当的和必须的,否则调动不了广大个体的积极性,但是它的前提是为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稍微分析一下五大理念,就可以看到它们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贯彻和对扭曲的生产目的的校正,尤其是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恰恰就是针对着市场机制会造成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和对于环境的破坏。中央十分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推行的“三去一降一补”则更加明显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对于经济发展根本目的的认定,并将这种认识化为理念和行为的准则(包括法制和政府的调控)充分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它可以未雨绸缪,防止市场失控,防止或减轻市场带来的负面作用,避免大的曲折和失误;也由于它合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可以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乃至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
然而,博弈十分激烈。为了一己之私利,不顾社会、不顾他人、不顾人类的生存环境为所欲为,不仅表现在一些不法企业和商家中,而且表现在各行各业的一些人借口市场经济而对于金钱的无限追求中,特别是表现在一些官员口是心非、贪污受贿、欺压民众、贪赃枉法的行为中。在国际上,“美国优先”现象的泛起、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的涌动、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也生动和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博弈的激烈和艰难。
首先说“创新”。鉴于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特别是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进一步展开,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系列科技发现和发明更加令人耳晕目眩,并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将“创新”列为五大理念之首,不仅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所以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就在于竞争。而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激烈的竞争尤其体现在科技创新和管理等其他体制的创新上。针对中国创新能力还不强的弱点,中央高瞻远瞩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然而,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恰恰就是针对着中国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而来的。《中国制造2025》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成了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是他们发起贸易战,企图将中国创新发展扼杀在摇篮里的重要原因。
“协调”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是长期以来国内外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是建立在对当今时代特征基本判断之上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中国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而把握机遇发展自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还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以适应和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因此,我们更加强调在处理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矛盾时,在解决发展中各方利益纷争时,必须尽可能地采取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和平的方式、非对抗的方式。这是保证社会安定运行的方式,也是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式。然而,不仅国际上不协调的呼声和动作频频出台,不断干扰乃至破坏着我国社会的协调和稳定;更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建立起协调的环境必须有切实和可靠的民主与法治,而在这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绿色”是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在自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不顾环境的破坏尽量掠夺自然资源。并不是资本家不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个体本位和对于利润的急切追求造成了他们的自私自利也造成了他们的短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导,就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眼前的利益(往往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还必须考虑人民大众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生态环境的良好恰恰是人类生存和繁衍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努力把个体的眼前的利益和人民的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且在相互冲突时,将集体的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就很好地注解了绿色理念的辩证思维。它深刻地反映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但是,当环境保护与个人眼前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一些人选择的往往还会是阳奉阴违;就是在国际上,最强大的美国为着维护自身私利,居然出现了退出2016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举动。这些表明,真正要在中国和世界上实现绿色发展还有极其艰巨的历程。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没有开放,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3]P224,“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3]P98。40年来,我国正是自觉地通过对内对外的两个开放,努力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将“开放”列入新发展理念,也就意味着我们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10]P3的趋势,充分利用“和平、发展”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内对外开放的积极作用,将国内外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发展中国、发展世界。然而,在中国经济日益走向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博弈反倒变得十分激烈。特朗普上台之后采取的“美国优先”政策,特别是发起贸易战,大幅提高其关税,就是突出表现,其背后的考量无非是担心自己霸权地位的失落。而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
“共享”理念则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搞市场经济,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是产生贫富不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根本上还是要靠进一步发展以及加强党对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引领。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建立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否则就失去了共产党人存在的意义。如何将市场经济拿来为社会主义所用,不至于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个难题。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共享”就是党和政府为解决这样的难题提出的理念、要求和措施。我国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譬如,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等等,比较突出的就是扶贫、脱贫。我国要在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它的实现不仅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伟大贡献。这既要党和政府的动员和组织,也需要对市场的价值引领。推而广之,在“一带一路”上“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8]P504,在国际关系上“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8]P524,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都体现了“共享”的理念。而当下“共享”和“霸凌”的博弈十分激烈。越是在这样激烈的博弈中,“共享”就越显示出了它引领的重要和深远意义!
方向清楚,事在人为,新发展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引领,不仅要用它化为人们的信念和德性,化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要化为制度,尤其是在深化改革中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而所有这一切离不开一个坚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离不开一支党领导下的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开拓进取、任劳任怨的干部队伍。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开关。也只有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把国内的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