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俄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2018-02-07赵亚楠
赵亚楠 陈 雨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苏联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瓦解的废墟上开始了重建之路,曾一度陷入极端无序状态下的俄罗斯渐渐摆脱困境,步入正轨。虽国家性质完全不同,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中俄之间地缘及文化交流紧密,且同处在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两国之间相互比较异同、借鉴彼此经验教训将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繁荣比较科学的需要,也是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一、中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之处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形式各有千秋,做法不尽相同。但由于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中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
(一)对象:关注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条件,中俄两位领导人都深谙这一道理。普京政府颁布的《俄罗斯学校教育发展纲要(2002—2004)》中,将青少年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重点群体。习近平也提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他们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俄罗斯政府在出台过的纲要中也曾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锁定在青少年。
此外,两国都很重视青少年组织的作用。2000年以来,俄罗斯出现了许多颇具政治色彩的青年组织,他们表现出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意识,以各自的组织为平台发表观点各异的政治主张。“我们的人”、“青年近卫军”、“青年俄罗斯”、“新人”等是亲克里姆林宫的青年组织,是普京的忠实拥护者。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他们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对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在中国,对于青少年组织的工作更是常抓不懈,最突出的便是巩固和壮大共青团组织,该组织通过帮助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洗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途径:强调家庭的作用。英国学者赫胥黎说过:“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跑线”。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家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自幼身处于家庭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受熏陶,久而久之对自身的成长与人格发展受深刻影响。
苏联时期,家庭教育已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家长借助谈论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国家,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苏联解体后,俄国继承了前苏联的优良传统,曾在2010年召开过主题为“家庭作为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会议,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家庭。
中国亦是如此,大力倡导家风的重要性。家风作为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良好家风的树立是家庭和睦之根基,家庭和睦又能推动社会安定祥和,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目标。可见,家庭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大力挖掘家庭的潜能,使之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合力,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
(三)环境:社会思潮汹涌来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相伴而生的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汹涌来袭。这些思潮既包括植根于苏联内部的俄罗斯传统思想,也包括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所需要的变革精神,亦包括来自外部意识形态的入侵。具体说来有左翼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政治激进主义思潮、政治权威主义思潮、极端主义思潮等等。它们复杂多变,或生或灭,或兴或衰,潮起潮落,演变迅速,勾画出了当今俄罗斯社会政治思潮的复杂画面。虽然俄罗斯政府提出了“寻找失去的俄罗斯思想”、“制定统一的民族思想”的设想,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并以此作为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遵循,但由于本身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各种社会思潮也并未因新思想的出台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且伴随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通过新兴媒体传播各自的思想主张。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总之,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每个国家都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定位,制定合乎自身发展的战略,正面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挑战。
二、中俄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国家又各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只是概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对中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然要包括二者的具体特征,唯有如此,才能窥其全貌,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彼此差异。
(一)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差异性。“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中国亦无例外。”[1]但从整体上说,中国文化是以非宗教型为特征的,可以说,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分水岭。以儒学为精神内核的中国政治文化是以周孔礼教来培养教化人们的行为规范,以伦理道德代替宗教来管理社会。如今,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出台,但受马克思无神论的影响,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显是微弱的,对它的利用也是不够的。
而俄罗斯不同,俄罗斯的民族文化是与宗教紧密相连的,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苏联时期,它的影响虽受到抑制,但却不曾间断。在新的国家精神的建构中,普京为宗教开辟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广阔空间,他们对宗教的做法,不仅满足了教徒们对宗教信仰尊重的自我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很多人从宗教中找寻慰藉,如何对其进行引导,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缩小宗教的消极影响,是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在这方面,俄罗斯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二)对待爱国主义态度的差异性。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上任,由于改革举措十分激进,使得俄罗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政局不稳,经济动荡,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从经济政治领域到意识形态领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普京对俄罗斯存在的顽症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使得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又重新有了方向。然而爱国主义作为俄罗斯长期的历史现象,它与民族主义是分不开的。19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将民族主义观念输入俄国,导致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激起了俄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俄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为了在国内凝聚起一股力量,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国家内部整合和对外扩张的需要。俄罗斯政府也经常利用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来实现自己内政外交方面的目的。
而在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它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过去,爱国主义表现为胸怀天下,文化中国的信念,忠君意识;而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的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的借鉴,自觉规避不良因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西方文化关系的差异性。打开历史的长卷,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历史上受到过三次大规模的西方文化冲击,分别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思想冲击和20世纪2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无论是丝绸之路或是西方传教士的讲学,都未能惊醒中国的天朝之梦。直至鸦片战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封闭观念,放眼望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但中国文化本位的理念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外来文化始终会被“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所瓦解,而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
与中国不同,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性”,它反复踟蹰于东西方文化之中。受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的影响,俄罗斯民族在不断受到外族侵扰的情况下,也经常与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交锋交融,俄罗斯处在两股外力之中。所以,俄罗斯思想也是如此,东方和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俄罗斯思想内部相互角力,这也导致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矛盾性、两极化以及对立面的融合,再加之国家政治发展的颠覆性,使得民族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内部认同和对外确立身份的问题。
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中俄两国通过各自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格。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虽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对于与俄罗斯有着深厚渊源,同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的中国来说,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的宝贵财富,它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
苏联解体后,激进的西方化改革尝试以失败告终,更多俄罗斯人意识到西方及叶利钦政府给大家描绘的美好愿景只是难以切近的海市蜃楼。在思考“我是谁”这些现实问题时,更多的人把心绪投向了难以割舍的、使心灵可以安然驻足的传统文化。正是基于现实的教训及对传统道德价值的珍视,普京强调要恢复对传统的尊重。
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给养也是重要的原则。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的涌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使传统文化边缘化。这不仅是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有不足。因此,要创新教育方法,使这些优良传统成为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依然存有糟粕。例如,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对领袖盲目的个人迷信,爱国主义与沙文主义相伴而生,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文化脱节,这些文化糟粕有可能成为新的“卡夫丁峡谷”。因此,中俄两国都要以史为鉴,倚重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摆脱自身文化中存在的不利之处,平稳成功地跨过“卡夫丁峡谷”。
(二)留住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关键。一个国家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发展水平。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不仅面临着经济政治方面的危机,还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人才的大量流失一方面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一方面导致俄罗斯人的心理恐慌,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国外生活,从而增强了俄罗斯人对故土的分离倾向。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人才挽留问题,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必降低。
中国要引以为戒,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16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连用“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等词汇,大力号召“广开进贤之路”,可见人才问题的关键性。可以说,无论是哪个领域,缺乏专业人才 是不可能实现有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三)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俄罗斯是一个由193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这样的国家之中,想要培养人们形成统一的爱国情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作用,想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就要将民族教育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虽民族问题的复杂程度不及俄罗斯,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健发展,所以对少数民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强化理论研究,不断探索理论的本质含义,抓住少数民族的内在需求,选取工作方式时也要尊重不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性。此外,在教育中也要增添对国家基本情况的教育,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到本国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注重培养国民的理性精神。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本源。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起源于广袤的平原,环境不像地中海地区那样开放,受到的外来移民文化等开放因素较小。古代中国一直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变,导致了封闭与保守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俄罗斯文化也是斯拉夫种族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生存、生活必定依附于家庭或社团集体,个体意识不可避免地丧失。西方文化强调理性高于神性,注重思辨理性的精神,注重逻辑分析,而在中国和俄罗斯却不然。中俄两国分别受儒学和东正教的影响,追求精神价值,强调寻求普遍幸福的共同性和普世主义的弥赛亚意识,而这两者恰恰缺乏理性主义的要素。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中俄两国国民的个体意识和理性精神,激发他们主动自觉参与社会事物中的意识,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