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视角
2018-02-07蔡凯文
蔡凯文
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历史视角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党和国家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一以贯之的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书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就必须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脉络,准确界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站位,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目标任务,这样才能弄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儿来”、“现在在哪里”、“往哪儿去”。
一、历史之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儿来”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实际、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并科学标定历史方位、从而夺取新胜利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进行98年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些重大的关键时间节点,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宏伟画卷。
(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古老的中国频频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挨打,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国家与人民,振兴中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希图寻找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与良策。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运动,无疑都被历史证明,固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模式、走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正当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苦闷彷徨、不知中国向何处去的大背景下,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诞生了一个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先进阶级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承载起拯黎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重大责任,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任务”。[2]从此,红船劈浪前行,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前途,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3]
(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新民主主义社会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其历史贡献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5]
(三)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许多领域虽取得较大成就,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把“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郑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先后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下捍卫了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7]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其历史贡献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8]。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分别从历史性、实践性、人民性、民族性、世界性的五个维度概括新时代的本质内涵:“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9]
回看走过的路,是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成果极不容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10]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挫折走向奋起,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
二、现实之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2]。“一个变、两个没有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站位。
(一)科学把握“变”的必然性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人民需求的角度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在2020年实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需求不仅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3]。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4]。这说明社会需要的层次在提升、内涵在拓展。其次,从社会生产的角度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能力稳步上升,在许多重要的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比如:2017年我国GDP总量为827122亿元,首次登上80万亿元的门槛。与此同时,我国许多科技领域也取得长足进步,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如天宫、天眼、悟空、蛟龙、墨子、蛟龙等大国重器让世界钦佩,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四大发明”更是受到各国称赞。这些成就充分说明我国各领域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彻底摆脱了落后社会生产的面貌。最后,从不平衡不充分的角度上看。“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有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重。”[15]主要表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等。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
(二)准确认识“不变”的逻辑性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国情,具有相对稳定性。毛泽东曾经将社会主义阶段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6]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跨度是要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其必定要经过若干个具体阶段,每个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然而社会主要矛盾受阶段性特征的支配而变化,阶段性特征呈现出新特点,社会主要矛盾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但是这仅仅是阶段性的变化,并不足以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二,衡量和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不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对社会的要求更加全面。党的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从九个方面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如果仅以经济发展作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则会陷入“唯生产力论”的误区。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我们既看到了机遇和成就,又看到了挑战和不足。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方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朝着十九大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奋勇前进。
三、未来之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哪儿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宣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描绘了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追求与夙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条件不断的制定、调整、深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建国初期,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7]经过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我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家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为现代化建设设计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8]在“三步走”的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的目标在1995年也超额完成。党的十五大初步提出和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奋斗,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原来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安排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发展实际的要求。
根据新时代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条件,党的十九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大强调,“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党的十九大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基础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1]“两步走”战略安排进一步深化了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和内涵,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这不仅更好的回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和期待,而且完美的对应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二是目标更加具体。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由21世纪中叶调整为二○三五年,提前了十五年;其二,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层次。其三,“两步走”战略安排保证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继承性和连贯性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不复存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目标,这样就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整性。
党的十九大擘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蓝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清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要“往哪儿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和奋斗精神,奏响了实现“强起来”历史新飞跃的时代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2]只有回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知过去的苦难与辉煌,方能为党和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最好的教科书”和“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方能既看到我国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又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做到不骄傲、不懈怠、不停顿;只有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方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永葆革命的奋斗精神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1]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2]商志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J].求是,2017(24):38.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1.
[4][5][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7.7.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7][9][11][12][13][20][2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10]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R].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
[15]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8.
[1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1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