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

2018-02-07杨军剑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杨军剑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河南 郑州45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新思想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通过一系列深层次治理与根本性的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和主线,标志着在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并以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饱含深厚文化自信的哲学智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2]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的产物和结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又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要深刻领悟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意义。

二、始终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毛泽东说过:“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3]习近平曾经强调,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用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准确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了工作的不足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发展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三个意味着”层层递进,“五个时代”豪情满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共同富裕”“民族复兴”“世界舞台”这五个关键词回答了发展道路、国家建设、发展路径、发展目标、世界贡献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变化关系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不变”的两个方面。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时,强调要解答重大时代课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4]。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善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党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是衡量时代重大变化的风向标。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强调这个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党和国家极不平凡的五年”,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是我国矛盾转化的雄厚基础、力量支撑和精神之源。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的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在不同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重要阐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构建人类共同体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大势,即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和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以负责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平等相待、互商互谅。这种基于价值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其旨向就是赢得爱好和平、发展的国家的共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五、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重要位置,他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牢牢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就明确宣示我们党始终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

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改进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始终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文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特别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思维方式上,坚持全面、系统、联系、发展地考虑问题;在行为方式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价值观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工业文明以来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崭新的文明形态,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光明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发展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共产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必然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焕发其独特的哲学智慧。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78.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8.

[4]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6.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