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018-02-07姚巧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方位中华民族维度

姚巧华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辩方位而正则”。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准确判断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变化趋势、外部条件,是坚定方向、规划道路、谋划方略、进行决策、实施政策的根本前提。方位不清,则方向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历史方位的认识上曾有过“高估”和“低估”两种倾向,并由此导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两种错误的政策。因此,治国理政的首要问题在于科学判断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分析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论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结合上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制订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目标、新使命、新征程、新蓝图、新方略、新要求等,都是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一、判断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多重维度

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处的当下位置和演进走向。一种历史方位的确立不是单纯某个要素的变化,而是系统性要素的集中指向。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可以从多元、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来进行把握。

1.时间维度。时间维度是判断历史方位最基本的属性,最直观反映事物的演进节点。“离开时间维度,历史方位就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属性”[2]。然而时代又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时间。时代的英文表达是times,是时间的复数形式,它表示只有时间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出现时代之变。时代的中文表达更为明晰,“时”和“代”相连,它意味着一定长度的时间之后才能呈现为划分历史时期的“代”。时间是时代的量变和积累,时代是时间的质变和节点。历史方位的时间维度就是依事物发展进程的时间坐标来标注其所在位置,其主要节点指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代表着“从哪里来、在哪里行、往哪里去”。依此分析可以发现,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任务的多重性,新时代历史方位中的时间维度也是多元的,包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时间坐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时间坐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时间坐标,改革开放40年来开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时间坐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5年历史交汇期的时间坐标,等等。这些时间坐标分别指向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的历史方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夺取伟大胜利的历史方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

2.空间维度。“空间维度是从事物发展区域空间的外部联系来界定其位置的,即某事物在区域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体到一个国家而言,是某一国家在同世界各国发展比较中所处的梯队和位置”[3]。时间维度是对一事物自身发展历程的纵向比较,空间维度则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即世情的视角。当前判断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方位主要有三个维度:国际地位维度,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维度,人类现代化维度。三个空间维度分别标注着中国的三维空间方位: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位次方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复兴世界社会主义,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的国际共运方位;开创人类通向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开辟多元道路的世界现代化方位。

3.发展阶段维度。发展阶段是某个事物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特质性,发展阶段是影响历史方位变迁最重要的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曾依据经济社会形态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在实践中列宁又将共产主义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将社会主义看作是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后我们最终认识到,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此后,我们将中国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明确界定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作出“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判断。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到党的十九大都一直坚持“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论断,并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作为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总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4]。但是,历史是永动向前的,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是历史过程的主旋律。当前我国的发展在保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的同时又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基本国情从量变转变为阶段性质变。如“四大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五大面貌”(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已经突破了前期的量变积累、呈现出整体转型升级,并为2050年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九大用“新时代”概括了这种阶段性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之‘新’,并不是简单地基于时间的进度,而是基于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巨大成就和所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整体判断,集中体现为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的新变化”[5]。这是新时代在发展阶段这个历史方位中“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前进、步步登高的过程。“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6]。

4.主要矛盾变化维度。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定位的时代标识。历史发展进程中新旧时代转换的内在根据在于主要矛盾发生了性质变化。矛盾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变化是绝对的,但矛盾的常态性变化并不一定导致时代之变。事物发展变化取决于主要矛盾的性质变化。“衡量矛盾所处历史方位新变化依据有两个要素,一是在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变化是判断历史方位变化的最主要内在依据。这是因为在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支配性和根本性作用,规定着事物性质和发展的方向。二是主要矛盾发生质变而非量变,是判断历史方位变化的主要维度”[7]。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引起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经济建设与综合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体现居民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贫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降低到距离“富足”标准仅一步之遥的30.1%(2016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更新换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有其特定的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明确了其科学内涵。

1.举旗开新:标定新时代的主题方位。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第一个要明确的就是旗帜问题。旗帜是一个政党前进的方向。旗帜树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8]。这一历史方位厘定了在新时代我们要“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的问题。新时代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它不是时代的转折,不是另起炉灶、改旗易帜,它是时代的延续、时代的前进、时代的升级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来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在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取得一系列极不平凡的历史性成就,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坚持了一个正确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9]。未来,我们还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推进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一系列发展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仍然要通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解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0]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

2.决胜图强:标定新时代的国家方位。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2]。这一历史方位厘定了在新时代我们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的问题。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被明确起来并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的一面重要旗帜。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首次写进党的报告,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再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本判断,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在追求小康的路上已走了35年。目前,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夯实了小康社会雄厚的物质基础,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一步之遥。因此,摆在眼前的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完成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在当前要完成的最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最近的历史方位。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非常擅长规划的党,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党的十九大进行了全盘谋划,提出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明确了每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与时俱进擘画了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国家方位。我们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3.人民共富:标定新时代的价值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上,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3]。这一历史方位回答了在新时代我们要“为谁发展、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的问题。新时代的价值方位有两大坐标: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二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资本家占有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广大工人的命运极其悲苦,他怀着对底层工人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号召工人起来推翻“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身的解放。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在新时代,坚持人民价值立场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着眼于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不但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过上美好生活,而且还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让大多数人都过上美好生活,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年邓小平在推进改革时曾多次警示我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5]。今天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生产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方位下,政策的选择应更多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考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建设,特别是要实行政策托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坚持人民价值立场的具体历史方位。

4.复兴圆梦:标定新时代的民族方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16]。这一历史方位回答了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曾是世界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甚至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曾一度占到世界的32.9%,远远高于欧洲国家的总和。然而遗憾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廉价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华民族从此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也就是从此刻起,中国人萌发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抱负。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毛泽东提出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周恩来更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在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步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为实现这个梦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是“看得见桅杆尖头”的航船,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上,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激起了全体人民的共识、共鸣和共振,凝聚起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当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极其宏伟的目标,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要使中国再度赢得“独领风骚”的世界地位,绝不是一件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情。“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追梦姿态,勠力同心、奋力拼搏。

5.走近中央:标定新时代的世界方位。在国际地位的追求上,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7]。这一历史方位回答了在新时代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国际地位、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英国《卫报》指出,中国的新时代是志向远大的时代。所谓的“志向远大”更多是指在新时代我们想要实现的国际地位和引领世界发展的远大抱负。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实力不济等原因,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时,中国更多是参与者而非主导者,国际影响有限,国际话语权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中国的外交进行顶层设计,指导中国外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事活动——“一带一路”的实施共建、亚投行的创办、丝路基金的设立、G20峰会、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世界政党大会的主办等,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作为和国际话语权获得了极大的跃升。特别是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无可撼动地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地位。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在新时代,中国就是要继续巩固并扩大这一地位和影响,努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向全球的聚光灯下。同时,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中国奉行互利共赢战略,自我发展的同时也欢迎他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顺风车;中国致力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人类现代化探索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1.中华民族维度:迎来一个伟大飞跃。迎来一个伟大飞跃,是指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8]。自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伊始,中华民族同时也开启了“复兴之旅”。在这个复兴的征程中,中国人民走出了“一个过程、两次飞跃、三个阶段”的复兴之路。“一个过程”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两次飞跃”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个阶段”即实现“站起来”的阶段、实现“富起来”的阶段、迎来“强起来”的阶段。“一个过程、两次飞跃、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相互关联的整体,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进程,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更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我们党一直都在统筹解决这三个问题,而不是每一个阶段仅仅解决一个问题,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任务和突出成就各有侧重。在民族民主革命时期,重点是求独立、推翻三座大山,解决“站起来”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重点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富起来”的问题;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重点是在富的基础上解决“强起来”的问题。“一个过程、两次飞跃、三个阶段”使得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旅”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轨迹,显示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发展趋势,昭示着中华民族复兴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同时,“一个过程、两次飞跃、三个阶段”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9]。未来,我们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更好迎来并最终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新的民族复兴的伟大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维度:破解一个历史难题。破解一个历史难题,是指破解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否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所谓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它区别于当时欧洲流行的、形形色色的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等。根据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更替一般规律,将来欧洲资本主义在经过充分发展之后通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先发展后革命”的理论。但是,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首先在欧洲爆发,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列宁在领导这场革命时对马克思“先发展后革命”的设想进行了理论创新,提出了“先革命后发展”的思想,即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在无产阶级政权的保护下建立社会主义,再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建成社会主义,并在建成社会主义后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的理论创新赢得了整个东方国家的认同,后来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是按照列宁“先革命后发展”的设想进行的。然而列宁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他的难题也产生了,即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究竟怎么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这曾经叫列宁考题,后来变成列宁难题。因为东欧国家并没有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后来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发生了剧变。而苏联的历代领导人,从列宁到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也都未能成功地解答这道难题。最后,戈尔巴乔夫则干脆拱手把权力让给叶利钦,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至此,社会主义阵营一大半都改旗易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潮。面对同样经济文化落后现实的中国,则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紧紧立足于中国实际,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优势,焕发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曾经有一些国际预言家,包括历史终结论者福山、文明终结论者亨廷顿、社会主义崩溃论者布热津斯基,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都表达过同一个意思,即21世纪是一个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共产主义的世纪,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好的制度,历史将在此终结。一时间,“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历史终结论”风光无限,“中国崩溃论”大行其道。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以新时代这种样态呈现给世界,“中国成就”世所瞩目、“中国方案”广为传播、“中国经验”备受青睐。科学社会主义终于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的低谷中冉冉升起,无情地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成社会主义的课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之时,我们将彻底解答列宁难题,这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将具有无比伟大的意义。

3.人类现代化维度:开创一条全新路径。开创一条全新路径,是指开创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能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1]。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不仅从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视角来看,而且一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动的。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类”的共同体,虽然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都是“人”,都有人之为人的共同梦想,即过上美好生活;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从落后走向现代,既而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多年来,世界各国人民都在探索适合自身民族、国家特点的发展道路。而放眼全球,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并达到联合国现代化标准的国家只有21个。而这21个国家清一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才实现的。这似乎表明,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成了普世真理。一时间,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的国家利益也要去“取经”;甚或像东欧、苏联那样干脆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将自身的现代化希冀寄托于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一些西方国家,也把自己当成了楷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地在世界各地到处推销、兜售“西式”现代化模式。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所谓的普世真理将很快被中国的发展证明既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铲除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癌变基因”、摒弃了附着在私有制条件下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毒瘤”和“病变”,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等,这一切不但使我们获得了长期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而且使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把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提前整整15年,而且确保我们能够在21世纪中叶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旦中国的现代化实现,那就意味着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将破灭,意味着这个所谓的“真理”将不复存在,意味着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西方一条,还有别的不同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味着通向现代化至少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而且在两种模式的比较中,社会主义已经被证明是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更有效率、更优越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路,为解决人类现代化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那些正在寻求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和借鉴。作为中国经验集大成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自2014年9月出版发行以来已先后推出24个语种,全球发行660多万册,备受世界各国青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愈益散发出迷人的色彩。

[1] [4][8][12][13][16][17][18][19][20][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3][7]谢海军.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四个维度[J].中州学刊,2018,(1).

[5] 赵中源,陈蒙蒙.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N].广州日报,2017-12-04.

[6]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7-07-28(01).

[9] [1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27(02).

[10]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光明日报,2013-01-06(01).

[14]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111.

猜你喜欢

方位中华民族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方位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