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应用安全性分析
2018-02-06张群
张群
【摘要】目的 探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抽取至我院2016年6月21日~2017年3月25日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92例,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83%与84.78%(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P>0.05)。结论 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药物安全性较高,便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采纳。
【关键词】心律失常;参松养心胶囊;治疗
【中圖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6..01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者激动产生在窦房结以外,存在激动传导缓慢、阻滞现象或者经由异常通道进行传导,即心脏活动传导障碍,引发心脏搏动频率与节律异常现象。其属于一类心血管疾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共同发生,分析该类疾病的预后与心律失常的诱因、发展趋势、是否引发严重的血流动力障碍等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2]。所以说,加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至我院2016年6月21日~2017年3月25日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92例,所有患者疾病均被确诊,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常规组:男与女分别占据25例与21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46与85岁,中位年龄为(65.25±2.74)岁;实验组:男与女分别占据24例与22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45与86岁,中位年龄为(64.86±2.56)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每次4粒,3次/d。并在两组患者给药期间对其心率及心律变化进行详细观察,给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对给药不良反应进行准确记录等。
1.3 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显效表示胸闷、心悸、出汗,失眠等症状消失,24小时动态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情况,无室性早搏,房性早搏,阵发性心房颤动,短阵室速等心律失常;有效表示上述症状有所好转,心律失常较前明显减少,但是尚未恢复至正常的水平;无效表示临床症状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改善迹象甚至心律失常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7.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的疗效相比常规组更具优势(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P>0.05)。
3 讨 论
分析心律失常是心肌电生理紊乱造成的结果,其中在缺血缺氧状态下将会引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导致依赖能量的离子泵出现功能障碍,进而改变了细胞膜对于离子的通透性,导致心电生理上引发心肌细胞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改变,即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现象。目前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主要采取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达到良好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治疗,其药物组成成分包括麦冬、人参、山茱萸、酸枣仁、丹参、桑寄生、土鳖虫、赤芍、黄连、甘松、南五味子、龙骨等,可达到良好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现代药物学研究指出,参松养心胶囊对于哇巴因、氯化钙等引发的心律失常现象可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帮助患者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减轻,使得血清酸肌酸激酶CK降低,便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降低动脉血压、冠脉阻力、心肌耗氧量等,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药物安全性较高[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临床
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组,且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情况可知,对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药物安全性较高,便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 周琴英,夏碧华.西药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5):1165-1167
[2] 李 伟,刘晓婷,李 佳,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脑干出血并发脑心综合征伴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18):2477-2480.
[3] 许剑婕,仇 军,张广宏,等.参松养心胶囊辅助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199-202.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