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观察探索
2018-02-06贾培飞
贾培飞
【摘要】目的 在脑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探究分析其临床急救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在发病的12 h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观察组在发病的4.5 h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完成溶栓后,观察组的临床急救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IHSS评分、住院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不仅缩短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而且提升了急救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超早期;静脉溶栓;脑梗死;临床急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1..01
急性脑梗死,简称ACI,是一种常见高发,并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而在面对急性脑梗死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超早期溶栓治疗,该治疗方法可疏通闭塞血管,并且可重建血流恢复半暗带区域的供血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神经功能受到损伤,是一种目前最为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措施[1-2]。而在本文,为了进一步显现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所具有的重要性,则从我院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脑梗死患者48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的脑梗死患者48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22~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6.0)岁。而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在5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6.5)岁。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的12 h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给予患者0.9 mg/kg阿替普酶治疗,将总剂量的10%实施静脉推注,然后其余在1 h静脉点滴,并且在间隔8~12 h的情况下进行重复治疗。
1.2.2 超早期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发病的4.5 h内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相关的治疗方法与常规溶栓治疗方法相同,并且在溶栓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注意,且在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对及时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對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完成溶栓后,观察组的临床急救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住院治疗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
在NIHSS评分、住院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8.65±6.01)、住院治疗时间为(26.0±5.5)天,住院治疗时间为(35±6.5)天,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高发,并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而在面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时,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一般为超早期溶栓治疗,该治疗方法可疏通闭塞血管,并且可重建血流恢复半暗带区域的供血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神经功能受到损伤,是一种目前最为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措施。
就溶栓治疗脑梗死而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药物、剂量以及时间窗的的适时选择。而在本文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发现,在采用超早期的静脉溶栓做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和常规的溶栓治疗相比较,不仅在NIHSS评分、住院治疗时间方面更加优秀,而且在安全性也较高[3]。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应用超早期静脉溶栓,不仅缩短的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而且提升了急救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杜红妍,仵荣会,王 静,等.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护理方式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4):138-139.
[2] 张卫平.阿替普酶与拜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6):59-60.
[3] 马德有.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08):935-936.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