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观察
2018-02-06许军
许军
【摘要】目的 观察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跟死患者67例,分为两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34例观察组采用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醒脑静;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1
急性脑梗死多因脑补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和坏死,该病极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最终影响奥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主要研究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跟死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31~78岁,平均(57±1.62)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32~76岁,平均(56±1.93)岁;观察组采用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等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均经核磁共振、CT证实;研究均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药物过敏史患者,排除无法完成研究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降颅压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其中:30 mg依达拉奉+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一日两次;20 mL+4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一日两次,连续治疗14日。
1.4 效果评定
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兩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其中,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同时,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在90%及以上,且梗死面积减小为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在50%~89%之间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率+有效率[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后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利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
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疗效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的患病率、致残和致死率均较高,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致使该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3]。祖国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中风”范畴,对其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开窍醒神等为主;醒脑静是纯中药制剂,由冰片、栀子、麝香等组成,诸药合并能够达到开窍醒脑、泻火解毒、凉血活血等功效;而血塞通诸药是从三七中提取三七总皂苷而成,其能够有效改善机体缺血部位的血供,进而改善脑补血流量,促进脑血管功能的恢复[4]。本次研究中,采用醒脑静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组,其治疗以后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NIHSS、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张艳梅等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醒脑静、血栓通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进而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 涛,刘 娟,陈 瑾,等.醒脑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108-110.
[2] 林建锋.分析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106-107.
[3] 卢志刚,黄家彬,刘 芸,等.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Keap1-Nrf2/ARE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6,37(20):3127-3129.
[4] 蔡发良.醒脑静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147-148.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