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8-02-06郭惠兰
郭惠兰
(中共太原市小店区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32)
2018年的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设立这个全球性的读书日就是希望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走过97年,历经苦难辉煌,建立了丰功伟绩,依然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靠的就是学习的自觉。
读书学习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应有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这是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抉择。
读书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深入认识和体验世界的重要途径,不仅关乎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事业成败,而且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持久发展动力,从而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
一、读书之益处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读书可以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初衷所在。
党的许多领导人都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一种政治自觉。毛泽东同志著名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谓家喻户晓,激励着一代一代中国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读书的一生。毛泽东同志终身酷爱读书,在他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书,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真正做到以书为伴。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在演讲时曾感言:“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对读书有着发自心底的热切向往。为了借阅《浮士德》,不惜走了30里地去借,就连上山放羊也不忘读书。即使就任总书记后,政务繁忙,但还是坚持“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一路走来,他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读书是思想的寻觅与探索,读书是思想的感悟与升华。放眼一个人的发展,可以看到读书在每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指路明灯,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而且会使人目光远大,读书为天下,心中系黎庶。
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比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这是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而在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说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而且国人的阅读危机更多地表现为阅读的功利化。比如说莫言获诺奖会带动全民读书热吗?对于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呢?
我记得有一篇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曾红遍网络,这是一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文中写道“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讲到了以色列、匈牙利,这些从小就知道书甜如蜜的民族,到老仍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却人才济济,建国虽短,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叹服的“大国”。可见,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在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令人欣喜的是,为促进全民阅读,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上升为一项重要战略予以推进,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天,我们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就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以读书造福自己和家人,造福国家和人民,造福社会和人类。
二、关于读书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学习应该有三种境界:耐得住清冷和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关于读书的精辟论述,其中有着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耐得住清冷和寂寞”是第一种境界。提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插队生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爱读书”。“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揣着书放羊、锄田,任何环境都不影响他苦读。毫无疑问,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不会把“忙”作为不读书的推辞,不会把“累”作为不读书的理由,它会犹如你每天享用的“一日三餐”那般天经地义、不可或缺。
“衣带渐宽终不悔”是第二种境界,就是说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快递小哥雷海为在中华诗词大会勇夺冠军的事实就告诉我们,读书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有回报。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是第三种境界就要是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真谛。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读书学习竟是这如此朴素和无私,“忘我”、“无我”应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怎样读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给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指明了读书之道。如何让读书助力我们前行的脚步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苦学+善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学”就是要多读书。如何“善读”?那就是要选择好的书来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在大量书籍中多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精读+略读:精读就是精细深入的阅读,而略读则是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对重要的、本质的、急需的书籍进行精读,而对其余扩大知识面的书籍只需略约过目,泛读而已。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熟读+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读书需要与智者交流、谈话,需要与先贤探讨、争论,这其实比书中本身的内容更加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躬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读书才会更有意义与价值。总之,只要我们爱读书想读书,相信每个人在坚持读书的过程中都能找到一套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智慧的阳光照亮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