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协同、公益共享,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大平台的形成

2018-02-06

中国发展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王 岚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数字图书、数字期刊等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各所大学、公共图书馆、学术机构和一些商业出版机构纷纷成立数据中心,建立自己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和学术资源门户网站。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的商品性凸显。文献资源以数字资源的形式成为开发利用、交易增值的一种特殊商品。为了争夺利润,各个商业学术文献数据库不断扩大资源规模,造成资源重复建设的同时,还采取技术手段防止资源外流。这些排他性的限制措施影响了知识的自由流通,有悖于学术资源作为公共知识产品的定位,阻碍了知识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进一步传播、再创造和增值。

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公益性开发的必要性。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要求“加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和服务”。近年来,国家更是明确了实施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同时要“在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做出前瞻性布局”。可以说,这次讲话指明了要运用大数据理念推动融合发展和协同发展,在更高层面上肯定了数据资源建设发展应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

由中宣部总体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建设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是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自2016年12月30日正式上线以来,文献中心以“开放协同、公益共享”为理念,创新知识传播和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开放获取”打破了学术交流传播的人为壁垒

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指将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文献发布在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从开放获取的初衷而言,它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为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和无偿服务而推出的一种新的出版和展示方式,而不是对商业出版“有偿获取、有偿使用”的否定。开放获取通过与商业出版的良性互补,为学术与实践、知识与大众的有效对接开辟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开放获取理念源自欧美发达国家。2002年2月14日公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倡导所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读者。随后,多个国家提出了相关计划、战略和政策。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开放获取开发与推广政策指南》,介绍了开放获取的途径。这期间,国外以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BMC(BioMed C e n t r a l)、P M C(P u b M e d Central)、HighWire等为代表的一批开放获取期刊平台,收录了大量期刊并提供开放使用。

国内开放获取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又明显落后于自然科学领域。文献中心的上线和壮大是中国社科人勠力前行的成果。除了整合前期建设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库,文献中心建设了外文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数据库、社会调查数据库、古籍数据库、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图书数据库等。截至2017年底,文献中心收录中文期刊2000余种,上线论文近800万篇,外文期刊8000余种。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文献中心已经建成了世界范围内学科覆盖广、信息种类全、体量规模大、数据质量可靠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吸引了大批用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截至2017年底,文献中心门户网站注册用户超60万人,总点击量超过3亿次,检索次数近1000万次,文献下载量累计超过1500万篇。可以说,文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引领了中国学术期刊、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的潮流,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中普及推广了开放获取,极大提高了社会对开放学术资源的使用率。

“公益免费”让更多人获取哲学社会科学知识

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广泛吸收知识、汲取文化营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更多方便、免费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来从事知识再创造。但是,由于商业出版机构对数据资源的独占和垄断,使用户话语权不断减小,一些大学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也逐渐无力购买连年大幅涨价的商业数字资源。从本质上来说,知识传播应该是具有非排他和非竞争性的。因此,推动整个社会知识水平提高,涌现更多创新性知识成果,不应该只是少数付得起资源采购费用的机构和研究人员,而应该更多人一起参与、共同获取、携手努力。

文献中心坚持“公益免费”的理念,大力推行免费服务,降低服务门槛,正是从知识的本质出发,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推动作用。文献中心通过与各个期刊杂志编辑部、出版社签订版权协议,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尽最大力量,让更多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免费使用高质量数字文献资源。同时,文献中心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品牌效应,着力进行推广宣传,优先服务广大中西部地区的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中推广使用各类文献数据库。边远地区用户可以通过文献中心门户网站免费访问下载期刊、论文、古籍、方志等各种资源,方便地获取最新、最全、最权威的社科人文信息。

文献中心正是以这样的“初心”,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在更大范围的传播,用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引导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研究成果,促进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带动全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

“协同共享”为哲学社会学科建设打牢基础

文献中心致力于打造影响广泛的学术传播共享平台,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移动APP等扩大传播途径,创办数字期刊《社科智讯》汇聚各方智慧。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与与其他网络平台、数据中心的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网合作推出“数据中心”频道,与光明网合作推出“光明学术”频道,与维普、万方等出版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强强联合,充分发挥资源和渠道优势。近期,文献中心以宣传十九大精神为重点,推荐了一批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社科期刊、论文,引起了社科领域学者的共鸣,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献中心还加强与全国社科院体系内各个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收集整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和资源数据13万余条。在海量互联网信息和统计分析数据基础上建立多维度、多视角的专项研究信息库、知识库,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大数据平台,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智库提供精准、快速、定制化的知识支持,为解决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中遇到精准扶贫、智慧城市建设、舆情监控分析等问题提供全面有力的智力支持。

“开放交流”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通过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文献中心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文献中心的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我国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面向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放,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特别是紧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文献中心着重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活动,促进了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化成果的交流。目前,文献中心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各领域专家学者正在通过文献中心承载的哲学社会文献信息了解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中国哲学。

“开放交流”的理念,有利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政治互信。文献中心不仅汇聚中文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还收录了大量外文开放获取期刊,未来还将研发上线多语种文献资源翻译系统。通过开放交流不仅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知识和经验,也让中国智慧走出国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集中展示出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治国理政理念。这种大范围的“开放交流”也避免了由于信息流进出的“逆差”而产生的中国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文化话语权”,展现大国风范。(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菱的哲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