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石家庄城市空间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2018-02-06刘慧瑾魏占杰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总体规划石家庄市石家庄

刘慧瑾 魏占杰

(河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0)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的要素和载体,城市空间的拓展反映着城市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和城市功能的变迁。作为河北省省会,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石家庄市的城市空间在面积上有了极大的拓展,同时也在追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与公平化。四十年来石家庄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与城市空间拓展同步而行的,既具有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又体现出特有的发展规律。

一、改革开放前石家庄的城市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研究一座城市的空间拓展问题,是指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拓展,不包括该市所辖县和县级市的空间拓展;也就是说,此项研究要在严格意义上的建制市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改革开放前石家庄的城市空间拓展,我们根据城市体量和城市地位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正太铁路建成到1954年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出台;第二个阶段,从1955年到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到石家庄;第三个阶段,从196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

第一个阶段为石家庄初具城市规模时期。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石家庄完成了近代铁路枢纽的建设,同时也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石家庄村建于明朝初年,原是正定卫的军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成为隶属直隶省正定府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20世纪初,石家庄村的面积还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1]99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芦汉(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在石家庄村东设立了车站。1907年正太铁路完工,将起点也设在石家庄村东,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从此开始了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但是,直到1954年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出台,石家庄的“城市发展缺乏科学规划指导,城区空间任其自由发展,带有明显的自然蔓延色彩,城市空间拓展的实际范围与城市行政界线往往不一致”[2]。

第二个阶段为石家庄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转变的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色彩凸显。1954年,石家庄市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5—1975)获批,城市用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50万人,确定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工业区在城市东北部和南部,教育区在东部和东南部。城市道路呈方格网状和放射型。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石家庄的纺织工业和医药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市区人口由1953年的185962人增至1957年的376792人,超过规划目标6%;在职职工人数由1953年的81067人增加至1957年的182188人,增长50%。[1]274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石家庄工业快速发展的状况。

第三个阶段为石家庄城市地位变化而引起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变化的时期。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到石家庄市,对石家庄市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其次,石家庄市的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现了人口机械增长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特点。从1966年至1976年底,市区人口由64.3万人增至84.5万人,十年间净增20万人。[1]296石家庄的城市功能由过去的简单以轻纺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方向发展,城市空间也有了新的拓展,桥西开辟了中华大街南段、仓安路、南马路等,桥东开辟了建设大街、西南放射路、平安路、和平路、广安大街等主次干道,市区道路基本形成了“棋盘加放射”的骨架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城市空间的拓展

改革开放后石家庄的城市空间拓展是以原有城市空间为基础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城市管理思想的转变,又与改革开放前有着很大的差别。根据城市规模的变化情况,可将改革开放后石家庄的城市空间拓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9年改革开放启动到2014年城市空间的大扩容;第二个阶段从2015年开始,至今仍在持续之中。

(一)1980年石家庄市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以后城市空间的拓展

1980年,石家庄市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个规划,并定名为《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这个规划给予石家庄的城市定位是河北省省会,铁路交通枢纽、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还规定,到2000年,城区人口控制在80万人以内,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3]204在现有建成区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向东南发展,形成南北为工业区、中心为生活居住区,由方格网形成主次干道从而进行划分的城市布局。但是这一规划没有能够得到完全实施,到1993年地市合并时,石家庄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0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57万人,[1]373远远超出了规划目标。

(二)1997年石家庄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以后城市空间的拓展

随着石家庄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建成区面积的扩大,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便提上了日程。这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在对石家庄城市形态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完成的。早期石家庄的城市形态是由内向外成同心圆式连续扩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摊大饼式”的扩展,但这种发展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很多人主张要转换发展思路,引入城市分散组团式发展模式。

所谓城市分散组团式发展模式,就是把中心城市的规模限制在规划的最优规模内,把城市新发展的部分分散到城市周围的地区组团中去。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点如下:1.有利于分散过分拥挤的中心城区,做到既分散又集中,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2.城乡交错,有利于城市生态平衡;3.大型生活服务设施多中心布局,生产、生活分片配套建设,有利于形成较小的、有良好设施的、周围由开阔绿地系统包围起来的城市单元,从而有效地限制中心城区的规模;4.有利于形成一个美好的、舒适的城市环境。[4]

基于这一思路,1995年石家庄市编制的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保持传统的轻纺工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工程(制药)、机电一体化产品等,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以上。[5]17要由单一核心城市向多核心、组团方向发展,主城区建设中央商务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央商务区设置在裕华路、体育大街、和平路和维明街4条骨干道路包围的地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区域。[5]114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成果,石家庄市国土开发整治总体规划的思路在以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

1996年,石家庄市组织编制《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于1999年上报国务院,2000年12月批准实施。这一规划确定到2010年城市规模达到142平方公里,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要控制在190万人以内,提出了组团城市(主城圈)布局结构,旨在疏解主城区人口,协调产业发展。[6]该规划对组团城市的界定,只要是指周边的4个县(县级市)城,即正定、藁城、栾城和鹿泉。《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年)》刚刚进入实施阶段,石家庄市就迎来了新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2001年,撤销石家庄市郊区设立裕华区,正定县2个镇划归长安区,石家庄城市规模瞬时扩大了很多。

(三)2014年行政区划调整使得石家庄城市空间极度扩大

2006年,《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2013年9月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要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为28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00万人。中心城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老城区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为230万人,保留行政职权,重点发展商务办公、对外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东部产业新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70万人,以已建成的高新区产业作为基础,石津渠以北以建设科技服务基地为主,而石津渠以南以建设科学研发处及生物医药基地为主要方向。[6]这次规划仍然遵循城市分散组团式发展模式,组团城市主要是指藁城、栾城和鹿泉。

这次规划进入实施阶段一年以后,石家庄市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行政区划调整。2014年9月,撤销石家庄市桥东区,增设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原先的组团城市变成了市辖区。借助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石家庄的城市规模极度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石家庄市区面积3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2.4万人;[7]14到2015年底,石家庄市区面积增加到219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增加到410.33万人。[8]13这里面虽然有人口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加入等因素,但撤县设区的贡献独占鳌头,有数字为证:2014年,藁城区面积为8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8万人;栾城区面积为32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4万人;鹿泉区面积为6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万元。[9]3-4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1.石家庄城市空间拓展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发展到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而后者的贡献率要大于前者,属于“外延式”发展的路子;2.石家庄市由一个单核心城市转变为组团式的多核心城市,但组团之间的融合度尚待提高,且各组团的自身特点未能彰显;3.要真正发展成为组团式的多核心城市,就要划定各组团之间的边界,避免未来成为更大的一张“大饼”,重蹈覆辙。

三、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没有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很难支撑起日益扩大的城市空间。改革开放以后,石家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石家庄城市空间的拓展大体上是适应的。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体现出的鲜明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石家庄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1978年,石家庄市区共有企业507家,职工25万余人,工业产值为34.4亿元。[10]到2013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1704亿元,2015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更达到2909亿元。在经济结构上,传统上石家庄市的支柱产业是纺织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生物工程(制药)、电子信息产业、循环化工产业等等以及其他一些新兴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2013年,石家庄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为0.56%,[7]105而到 2015第一产业占比则为4.65%。[8]104这主要是因为撤县设区所致,2014年藁城区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为12%;栾城区地区生产总值193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为14.6%;鹿泉区地区生产总值341亿元,第一产业占比为6.5%。[9]3-4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如何保持藁城、栾城和鹿泉等3个新城区的特色产业和农业生产景观,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一个大课题。

第二,石家庄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历史上,石家庄就是因铁路而兴的城市,多条铁路在此交汇,才成就了石家庄的交通枢纽地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石家庄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首先,京广、石太、石德等铁路线不断进行提级改造,运输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新建的京广、石太、石济等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进一步强化了石家庄的铁路交通枢纽地位;石家庄北站、石家庄新客站、石家庄东站等建成通车,又带动了石家庄城市空间的拓展。其次,京石、石安、石太、石黄以及京昆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得石家庄作为河北省客运集散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再次,1995年2月18日,石家庄机场正式开航;2008年7月,更名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这又确立了石家庄的区域航空枢纽地位。

第三,石家庄市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石家庄的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具体表现在:1.注重改善居住质量。20世纪80—90年代,石家庄规划建设了居住小区14个,占地283公顷,住宅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为19万人;建设居住街坊14个,建筑面积109.75公顷,住宅建筑面积81.69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为5.95万人。[3]204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适用房建设、廉租房建设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96年,石家庄就被列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后来,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继推开,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覆盖。3.首开户籍制度改革先例。2001年6月29日,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我市市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引起了省内外的极大关注。这份文件具有多方面的改革突破意义,如对于投靠亲属落户条件进行了放宽、大大降低了务工人员的落户条件、降低了经商人员落户本市的门槛、对购房者开了方便之门,等等。[11]这项改革不仅具有本地意义,更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4.努力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治理机制。加强城市基层社区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石家庄市从1996年就着力推进社区建设。民政部曾派出调查组进行过实地考察,对于石家庄市的社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中有一条是“通过制定和颁布有关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使社区建设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其在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上迈进”[12]。5.推进社会服务的专业化,化解深层次矛盾。为推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石家庄市于2006年开始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推进社会服务的专业化。2015、2016年石家庄市共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采取招投标的形式,在社区建设、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军休、社会救助等领域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建设16个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3]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会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机地集合起来。当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时,城市的空间拓展才有了稳健的基础。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石家庄城市空间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既可以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又可以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提供某些帮助。

猜你喜欢

总体规划石家庄市石家庄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村
石家庄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石家庄市
基于绩效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论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梁丛
石家庄衡水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