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纺织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研究

2018-02-06金牛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劳动力

金牛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江苏 南通 226000)

[内容提要]东部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该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发展困境。而宏观条件下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规律支配下的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都为该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向西部地区转移。总结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现状,对棉纺织业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加以研究,对加速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及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面对生产要素价格、政府政策方针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的地区性差异,我国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正在经历着重新分配的过程,棉纺织业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众多产业中亟待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产业。本文契合这一背景,针对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棉纺织业转移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一、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棉纺织业作为纺织业的首要组成部分,受到在历史变迁中我国消费者对棉料偏好的传统倾向的影响,在我国纺织业中起着支柱性作用。因此,对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意义非凡,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长足发展,满足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品需求国的巨大需求而言,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东西部的协调发展而言,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东西部棉纺织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差异性,可以从棉纺织业的原棉生产方面和流通加工方面进行分析。

(一)棉纺织业的原棉生产方面

我国棉纺织业的原棉主要来源于三大生产地,分别是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棉产量占全国74.9%的整个新疆棉区以及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中的部分省份共同构成了我国西部地区产棉区,西部地区的原棉产量远多于东部地区。以新疆的长绒棉为代表,西部地区的原棉更适合机器纺织,即更适合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由此可见,在棉纺织业的原棉生产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优势明显不及西部地区。

(二)棉纺织业的流通加工方面

2016年棉纺纱加工和棉织造加工的出口交货值分别为442.65亿元和555.52亿元,均较2012年的累计同比变化有所上升,出口态势良好,已然走出金融危机的创伤,发展势头得以恢复,其中棉织造加工的出口交货值改善情况尤为显著。但是2016年棉纺纱加工和棉织造加工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累计同比变化,均较2012年大幅下降,这无疑预示着我国棉纺织业生产上问题的显现。

我国东部地区是棉纺织加工业的主要集中区,而且尤其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棉纺织加工业发展困境的出现,使得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型棉纺织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事实上,导致这种困境出现的原因是多重的,尤其以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为主因。

棉价上涨方面,2011年国家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护棉农利益,但是使得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拉开差距,导致我国棉纺织企业出口竞争力逐渐下降。持续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于2014年得以取消,但是棉价长效市场机制的建设仍需要较长的周期,任重且道远。虽然在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新疆棉区的棉产量很高,但是由于我国公路运输压力大、成本高,西棉东运的高额物流成本间接推动了最终棉价上涨。

土地租金上涨方面,东部地区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因此必然伴随着常年的外来人口增加,不断加大的人口密度使得人均占有土地量不断下降,进而出现交通拥堵以及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与此同时,大量的农耕地被开发商占用,农业用地的减少对于土地租金的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劳动力价格上涨方面,棉纺织业属于微利行业,其利润主要来源于生产的规模化。但目前由于用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东部地区的棉纺织业时常遭遇“用工荒”困境,这使得面对土地成本上涨而一筹莫展的棉纺织企业,在用工方面又变得举步维艰。显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东部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困境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棉纺织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创立,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劣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s),该分析法广泛用于战略可行性研究方面。

(一)优势分析

原材料优势方面,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棉纺织业转移的最大优势就是接近原棉产地,一方面,接近我国棉花生产的最大产地,即盛产长绒棉的新疆棉区;另一方面,接近以“白金之国”乌兹别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棉区。棉纺织业转移到周围原棉丰富的西部地区,减少了原棉由生产地向加工地的长途运输环节,节省了物流费用,间接降低了棉纺织业产品的成本。

土地租金优势方面,西部地区土地面积达675.4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1%,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而东部地区由于人口集聚以及产业规模化,土地租金高涨,由此与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形成了鲜明对比,西部相对低廉的土地租金优势显现。

劳动力优势方面,2016年西部地区15-64岁劳动力人口达26839万人,约占全国的26.7%,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大,且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闲置。此外,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这项经济指标为例,2016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67569元,西部地区中仅有西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部地区本土劳动力资源匮乏,外来劳动力由于增加了异地生活成本(这种异地生活成本由于东部地区飞速增长的物价变得高于其他地区)使得劳动力成本高于企业预期。而棉纺织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尤为旺盛,东部棉纺织业向西部转移可以缓解棉纺织业的招工压力,弥补用工缺口,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生产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力就业,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的大事。

(二)劣势分析

不平衡的工业基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工业起步较晚,使得该地区工业基础整体上呈现薄弱的特点。薄弱的工业基础是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劣势,因为棉纺织业作为第二产业的代表,不仅对劳动力依赖性很大,而且对纺织业机器设备、基础性水电设施等该行业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不平衡的人才资源分布方面,西部地区由于深处我国内陆,近年来虽然经济上发展增速,但是人才资源分布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所致。首先,西部高校建设落后,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西部地区共有高等院校661所,约占全国高等院校的25.46%。而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期共有高等院校1116所,约占全国高等院校的42.99%。由此可见,我国西部高校建设不足,整体数量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才不足会给该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棉纺织业在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匹配,限制了西部地区产业的长足发展。其次,人才资源外流,缺乏人才吸引机制。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生活设施上存在很大差异,不仅造成外地人才不愿流入,而且也导致该地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外流,归根到底是由于西部地区缺乏人才吸引机制,这会导致棉纺织业转移过程中该产业原有人才不愿随同转入西部,人才不足造成的人才资源分配不平衡是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又一大劣势。

(三)机遇分析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倾斜方面,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至今,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吸引外来投资的倾斜性方针政策。其中,以企业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为辅的税收政策框架,是本世纪前十年实施的首轮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税收优惠政策。而2011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税收倾斜性政策与第一轮的政策相比,基本延续了其主体内容。总体来说,西部地区优惠政策依旧是比较可观的,为棉纺织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提供了税负等政策倾斜方面的有利条件。

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由统计数据可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明显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在缓慢的波动中总体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增速较快。这表明,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迅速增长,消耗了第一产业下降所腾出的劳动力、土地等各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缓慢波动中变化不大,表明了经济的飞快增长与第二产业出现了不协调,究其原因是相比第三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占用了我国东部大量的土地和电力等生产要素,却不及第三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那样大,配置的优化空间仍存在。因此,未来时期第一产业下降的空间不大,为了腾出资源以发展能促进该地区经济有效增长的以技术型产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将其部分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向外转移,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比例的逐步扩大。

与此形成对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也明显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在缓慢的波动中总体变化不太明显。这表明,一方面,第一产业在西部地区占比减少,这顺应了国家战略上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整体政策趋势。显然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的减少也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资源,促进了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长迅速,表明了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导向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为辅。未来时期,西部地区为了谋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大部分的资源发展第二产业,这将有利于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总体来看,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西部地区契合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背景,这为东部棉纺织业向西部地区顺利转移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

环境威胁因素方面,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在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博弈谋求最优状态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荒漠化的严重变得更加巨大。而棉纺织业作为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在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过程中,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变相转移。而西部地区一直以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主打蓝天白云的自然风光,因此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环境威胁是涉及群体最大的威胁因素。

国内威胁因素方面,随着我国中部崛起的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我国中部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昌九工业走廊以及河南中原经济带等经济区迅速发展,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生产资源,虽然生产要素价格上的竞争力弱于西部地区,但是与西部地区相比,这些地区更靠近东部以及海外销售市场,这无疑构成了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棉纺织业转移的竞争威胁,对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起到了极大的拦截性影响。

国外威胁因素方面,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同样也受到来自以东南亚为首的国外地区的威胁,东南亚与我国西部相比,不计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的话,这些国家的资源丰富度更高,而且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它们与我国西部地区一样同属于产业转移的较低梯度层次,因此它们无疑也构成了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威胁。

三、棉纺织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层面

在我国西部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必须形成统一的产业政策,才能保证棉纺织业转移的产业协调性。如果东部一些省份的棉纺织业转移,而另外一些省份的棉纺织业不转移,这势必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必将不利于我国棉纺织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因此,作为统筹全局的政策协调者,政府层面必须出台促进东部地区形成统一产业政策的针对性改革措施。

受政府行业政策的导向和扶植倾向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这导致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棉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部分国营性质的棉纺织企业政企不分,这不利于棉纺织业内部规范的形成和长足发展。因此在推进西部地区完善市场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层面必须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工业集群等方面为由东部转移而来的棉纺织企业提供适宜的生产环境,从而推进西部地区市场体制的深化。

(二)企业层面

面对棉纺织业的区域间转移方案,棉纺织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由东部转移到西部的各类成本汇总,与预期收益相比较,科学理性地在成本收益之间做出考量,从而得出适合自身企业的可行方案。科学衡量成本收益比,是产业转移中企业层面必须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该以该步骤为首,该步骤可行才能执行下一步骤,切不可盲目跟风式进行产业转移。

棉纺织企业要树立分离式产业转移模式这一理念,所谓分离式产业转移模式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并非整个产业都由某地区转向另一地区,而是采取分离的模式,将该产业中某部门转出,原因是另一地区比该地区更适合此部门发展,但是并不适合该产业所有部门发展。例如,某棉纺织企业可以将企业内以长绒棉为原棉生产的产品部门转移到新疆地区,而其他以当地一般原棉为原料的产品部门可以留在东部以山东为代表的棉产地。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脆弱,过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极易造成西部地区的荒漠化以及沙漠化等危害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问题出现。因此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棉纺织企业必须树立并践行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在以经济利润为产业转移核心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的保护,避免污染转移。践行可持续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企业可持续战略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梨果业劳动力现状与生产新模式探讨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